《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被《長安十二時辰》刷屏一段時間了,也沒想追,但古琴老師上課突然說起這部劇,說是把唐朝文化還原的不錯,本來是不追劇的我忍不住回家看了幾集。實話說,整體還算良心劇的,配色、鏡頭、服道化都可圈可點。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正好剛做完《傳世名畫裡的十堂茶課》有涉及到唐朝飲茶文化,所以對劇中飲茶的場景就留意了下:第一個喝茶的場景,是在靖安司內,李必給醉酒的何監奉茶;第二個場景,則是李必密會太子,太子端坐於案前煎茶;至於第三個,就是何監會張小敬,也在煎茶。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截圖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截圖

那麼唐朝人是怎麼煎茶的?我們不妨比較遼博和臺北故宮收藏的這兩幅《蕭翼賺蘭亭圖》來看看。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傳唐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遼寧省博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傳唐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臺北故宮博

首先我們看到,他們繪製的都是典型的煎茶的場景。煎茶是唐代主流的飲茶方式。它怎麼喝呢?首先我們要知道茶葉的成品是餅茶,又稱為“團茶”或“片茶”。所以在飲茶之初備茶的階段就和我們今天喝茶不同。他們先要用竹夾夾起餅茶放在火上炙烤,等餅茶冷卻後,把它放在茶碾中碾成粉末。接著用蘿,也就是篩子過篩,把篩下的茶末盛在盒子裡。這是備茶階段。煮茶的時候,先要把水注入茶釜內,然後把茶釜放在風爐上將水煮沸,當水出現“魚目”一樣的氣泡時,也就是一沸時要撒入適當分量的鹽來調味兒,當氣泡像泉湧一般時,用篩子取出一瓢放在一旁,同時還要用竹夾在茶釜裡攪動,等到合適的時機,倒入事先量好的茶末,等待片刻,到茶湯三沸時,把之前取出的一瓢水倒入沸水中止沸育出湯花,到這一步,茶才算煮好了,可以把茶分倒在碗中了品飲了。這就是唐代流行的煎茶法。那我們看看《蕭翼賺蘭亭》裡是怎麼畫的呢?兩幅《蕭翼賺蘭亭》都描繪了茶官兒煮茶,茶童在一旁等待的一幕,但仔細看細節還是有些許差別的。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遼寧省博物館藏《蕭翼賺蘭亭》(摹本)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蕭翼賺蘭亭》(摹本

以上兩幅圖摘自揚之水先生著《兩宋茶事》

最明顯的不同可能是茶童的姿態了,遼寧省博收藏的《蕭翼賺蘭亭》中茶童是單手舉著茶盞,讓茶官分茶;而臺北故宮收藏的《蕭翼賺蘭亭》中茶童是雙手端著茶碗,而且弓著腰,顯得畢恭畢敬。除了茶童的姿態不講,我們再來看煎茶的器具。兩幅圖都繪製了一個長方形的竹編的“小矮床”,在唐朝它可是有專門的名字的,叫“具列”或者叫“茶床”,它的功能是擺放和陳列茶具。茶床上擺放的茶具兩幅圖也有些許不同,遼寧省博的那幅茶床上陳列的有一副帶茶托的茶盞,另外還有一個圓形的器具,像是一個蓋子。而在臺北故宮的那幅,茶床上陳列的則是一個茶碾、荷葉形的蓋子還有一副帶茶托的茶盞。而茶官面前都有畫風爐,三足,古鼎的形狀。風爐上煮的器物叫“銚子”,看起來有點像小時候我們煮中藥的砂鍋。風爐和銚子,都是煎茶時必須使用的器物,唐代的銚子曾在浙江臨安錢寬夫婦合葬墓中出土過,材質是銀質的。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在河北曲陽縣澗磁村出土的定窯白釉風爐和銚子,也是唐朝的器物,但它們的尺寸很小,應該不是實用器。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唐-五代 定窯白釉銚子及風爐 河北曲陽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澗磁村定窯遺址發掘時的情景

無論是遼博收藏的還是臺北故宮收藏的,兩幅《蕭翼賺蘭亭》從對煎茶場景的描繪還有畫中所有煎茶器具的呈現,都和我們目前所知的唐朝煎茶的方式和習慣吻合,都是我們目前研究唐代煎茶必須要參考的資料。

有這兩幅名畫背書,可以看出《長安十二時辰》中煎茶的場景設計還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但我也留意到就劇中道具的選擇被一些網友吐槽。

《長安十二時辰》裡那一杯唐朝茶喝的對嗎?

圖片源於@不才之木才 微博

其實按照《長安十二時辰》發生的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茶聖陸羽已經11歲了,他即將離開龍蓋寺步入他的茶聖之路。由此,也可以說《長安十二時辰》中描繪的煎茶場景也是茶聖陸羽同時代人們飲茶的日常。在陸羽寫就的那部曠世之作《茶經》中,我們提到的具列、風爐、銚子、茶碗等等在書中都有詳細的論述,不僅如此,茶應該什麼時候採?什麼地方的茶最好?煮茶用什麼樣的水?怎麼煮?茶杯什麼顏色最好?這些問題的答案在陸羽的《茶經》中也都能找到答案。陸羽設計了茶具、規範了飲茶的標準和規矩,自陸羽開始,茶在民間就不再是日常解渴的飲品,而開始走入文人階層、走進皇家,茶蘊含著“道”和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意趣開始滋養和豐富了我們的精神境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