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七米感受脈動!亞運前杭州計劃建成地下管廊近百公里

“你們見過這座城市的‘脈動’嗎?”當杭州市地下管道開發有限公司管廊運維保障中心副主任湯建平丟擲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正走在杭州德勝東路彭埠收費口附近的人行道上。作為杭州德勝路地下綜合管廊的日常運維負責人,湯建平說自己走在德勝路上,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自豪感。正是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在我們腳下7米,一組龐大複雜的“地下生命線”有序執行,每天源源不斷地為這座城市輸送著水、電、氣、通訊訊號等與市民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要素,就像這座城市的“脈動”。

目前,杭州已基本完成7個地下綜合管廊國家試點專案的建設。杭州市建委近日透露,今年杭州將再投入運營管廊專案9個31。75公里、試運營管廊專案2個22公里,預計在亞運會前,杭州建成投運的地下綜合管廊里程將達近百公里。這到底是一條怎樣的“地下生命線”?杭州又如何建設守護?近日,我們進行了一次探訪。

地下七米感受脈動!亞運前杭州計劃建成地下管廊近百公里

杭州市德勝路地下綜合管廊,地下管廊分為水信艙、燃氣艙和電力電纜艙。

“集體宿舍”挺整齊

如果把高樓大廈比喻為一座城市的“面子”,那麼地下管廊就是一座城市的“裡子”。

只是我們沒想到,進入德勝路地下綜合管廊這條“地下生命線”的入口,竟是位於德勝路高架邊一座平平無奇的淡黃色小樓。戴上安全帽,經樓梯到地下一層,乾燥的空氣中帶著一絲混凝土的味道,一轉彎燈光亮起,眼前的世界陡然不同——整條隧道大約4米見方,就像是一間沒有盡頭的房間,一側的牆面上是一大一小兩根無限延伸的綠色管道,另一側則是一排排白色管道,依託支架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這只是綜合管廊之一。據介紹,整條德勝路地下綜合管廊全長5。38公里,分為水信艙、燃氣艙和電力電纜艙3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彼此間透過安全閘門相連。各條市政管線分門別類,在這個“集體宿舍”裡井然有序。而我們眼前看到的,就是水信艙。

顧名思義,這裡的“住客”就是“供水管”和“通訊線纜”——兩根綠色管道分別是管內徑直徑為1200毫米和400毫米的自來水管道,另一側白色的則是弱電管道,集納了移動、電信、聯通、華數等各類弱電通訊線纜。

“雖然專案是2019年完成的,但杭州的‘地下’試驗由來已久。”湯建平一邊走一邊介紹,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杭州就開始下決心扯掉頭頂的“蜘蛛網”、消除地面上的“拉鍊路”,開始了電力、通訊等線路的“上改下”工作,將天上的架空線全部移到地下,形成了纜線管廊。不過要說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全面鋪開,要從2016年杭州入圍全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開始。

截至目前,杭州已建成投用10條幹線地下綜合管廊,包括德勝路、艮山路等7個國家試點專案,共計約63。88公里。而杭州的目標是,形成“一片三區、多點多廊、串聯成網”的綜合管廊建設發展格局,目前正在實施的幹線地下綜合管廊專案25個,總長105。57公里。“到時,城市架空線特別是110KV以上高壓電力架空線將進一步消除。”一旁的杭州市建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管理中心地下設施建設管理處副處長李海沙告訴記者,“僅城東地區就將釋放地面土地資源2600餘畝。”

“數字管家”很智慧

如此龐大的“地下生命線”一旦出現問題如何處理?如何保證安全執行?

“你們看每隔1公里多,地下管廊就有一個出入口,方便檢修人員進出。”湯建平指著一旁的一道小門向我們解釋,相比較傳統施工一般採用直埋方式將各種管線敷設在路面下方,地下綜合管廊為入廊管線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當管線破損老化需要更換、新增的時候,通過出入口直接下去替換就行。

在德勝路地下綜合管廊,記者跟著工作人員走了近千米,發現管廊內的設施裝置本身也很“聰明”。艙內每隔200米就有防火隔斷,形成一個個防火分割槽;電力艙內設定有高壓細水霧自動滅火系統;燃氣艙內,電燈都採用了防爆燈,連油漆都是帶防火功能的,還有智慧化的監測監控,一旦發生燃氣洩漏,會自動報警、關閉。

“最關鍵的是,我們把這些智慧化裝置統一集中在數字平臺上管理,相當於給地下綜合管廊配了‘數字管家’。”湯建平說。我們在一樓的杭州市綜合管廊運維指揮中心看到,監控中心大屏上,德勝路管廊、備塘路管廊和艮山路管廊三條管廊,都被標識在同一張地圖上,並被劃成數十個區。“這三條管廊內的機電通訊裝置都已經到位,所以率先接入到市級運維指揮中心。”湯建平說著,點開其中一個分割槽,就可以清楚看到各個艙內的實時畫面以及運維、保養、故障維修等情況統計資料。

這個市級運維管理平臺還能進行智慧化的分析、管理。湯建平告訴我們,平臺系統會自動對管廊內情況、設施裝置狀態進行定時巡檢,還會定期自動分析資料,給運維人員提供報告,“比方說哪些裝置已到維保時間、哪些地方容易出現問題,提醒我們去儘早檢視。”除了市級平臺運維繫統,杭州的每條地下綜合管廊都還擁有自己的“智慧大腦”,也就是組團級管廊二級平臺運維繫統。兩級平臺系統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全市管廊安全高效運營。湯建平補充,今後管廊系統還計劃接入杭州市級數字綜合平臺系統,形成更為精確的預警分析報告。

地下七米感受脈動!亞運前杭州計劃建成地下管廊近百公里

“共同溝”底部每側都留有四根口徑10釐米左右的管道。不同運營商的通訊纜線各佔一根管道。

“毛細血管”全鋪開

以後杭州的“地下生命線”會交織成怎樣?

李海沙向我們科普了一個關於“管廊體系”的概念。“包括幹線管廊、支線管廊和纜線管廊三種。”他介紹,其中幹線管廊和支線管廊佔用空間較大,像我們看到的德勝路地下綜合管廊就屬於幹線管廊,而纜線管廊則更像是“毛細血管”。

指著杭州市地下綜合管廊專案規劃分佈圖,李海沙告訴我們:“接下來杭州將重點推進蕭山區亞運村、餘杭區西站樞紐等區域地下幹線管廊建設。”而在老城區,則會重點推進纜線管廊。在杭州城東開創街上,杭州市地下管道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汪永兵就向我們介紹了一種名為“共同溝”的東西,也就是纜線管廊。

開啟工作井蓋,“共同溝”露出廬山真面目——只見工作井方方正正,長寬高都在1米左右,每一側底部都留有四根口徑10釐米左右的管道,通訊纜線就“住”在其中。汪永兵指著掛在工作井一側、盤成圈狀的纜線說:“如果出現問題,就可以放開井內日常盤起來的線圈,從相隔百米的另一個工作井,把纜線從管道里面抽出來進行檢查維修,很方便。”據瞭解,從2000年起,杭州就大面積推開建設這樣的“共同溝”,在主城區建設已達1萬餘公里。在整個地下綜合管廊體系中,像“共同溝”這樣的“毛細血管”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地下管廊的建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佈局、因需而建,既要建設容納幹線管線的幹線綜合管廊,也要建設同樣能對管線起到保護作用的纜線管廊(共同溝),共同形成一個網路體系,讓城市更高效運轉,也能更有效地提升城市能級。”杭州市建委地下建設管理處副處長陳莉鈞介紹,目前,杭州正在組織開展新一輪綜合管廊專項規劃編制,最佳化幹線管廊佈局,完善支線、纜線管廊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