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樂器“築”:上至高祖劉邦,下至市井走卒,都對築十分喜愛

01

築的形制

1。築的幾種不同形制

在項陽的《築及相關樂器析辨》《從築到箏》等文中認為,築的形制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分別是

楚、吳越和北方

型別。

第一類楚文化之築,形制如湖南長沙望城坡漁陽墓出土的實用築,五絃,是四稜長棒狀,大頭細頸。演奏時如馬王堆三號漢墓黑地彩繪漆棺上的怪神擊築圖一樣,演奏者一手託持著築的細頸,築身一頭著地,另一隻手持握細棒演奏。

漢代樂器“築”:上至高祖劉邦,下至市井走卒,都對築十分喜愛

第二類吳越之築,形制類似箏,以浙江紹興306號戰國墓中出土的有關築的樂舞模型為代表。從模型中演奏者與築身的比例來看,共鳴箱應該是比較大的。演奏時築橫置身前,一手按弦,一手拿木棍或竹片之類的工具擊弦。按弦之手可能是為了豐富演奏技法,樂器本身應該仍然是一弦一音。

第三類是北方之築,形制似琴,即南陽東關踏鼓舞漢畫像石上描繪的,演奏時豎抱,一頭靠在肩膀上,另一頭在下,以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執竹片擊弦的形制。築體較大,共鳴腔也較大。

筆者認為,在未有確證之前,目前考古發現的築形可大致分為兩種型別。

第一種為楚式的築,整體呈長棒狀,細頸大頭,演奏時一手託細頸,一手持擊弦工具演奏。這類的築發現的地點集中在楚地,即古楚國所轄之地,其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

漢代樂器“築”:上至高祖劉邦,下至市井走卒,都對築十分喜愛

第二種為越式的築,整體如箏,演奏時橫置身前,一手按弦一手擊奏。筆者推測可能前期弦數較少,隨時代發展弦數逐漸增多,至宋時發展成十三絃,即如陳暘《樂書》中描述的一般。這類築發現在越地,即古代百越部落所居住的地方,先秦古籍中對長江以南的沿海一帶部落常常統稱為“越”,大致地區在今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廣東等漢族南部地區以及廣西、越南等少數民族地區。

2。五絃築的碼子

關於築是否有碼柱這件事,在文獻中很少有記載。僅在宋代時的文獻(陳暘的《樂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中見到“品聲按柱”“隨調應律”的記載。但這個也僅僅說的是出土未見的十三絃、形如頌琴的築。

在出土的擊築影象中,大部分都比較模糊,只有南陽新野縣出土的荊軻易水別燕丹畫像磚上,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對碼子的描繪。可以看到,碼子安放的位置,大致是在築身靠近地面一側的面板上。並且碼子的高度也比較高。

3。擊弦工具

歷來在文獻中,對於築的記載,基本用到都是“擊築”這樣的稱呼。用一個竹製工具進行演奏,是築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那麼,這個“以竹擊之”的“竹”,究竟是什麼形制呢?在典籍中卻並無記載。在影象類的文物中,擊築工具也很少有細緻的描繪,大多都是一根細棒的形象。

漢代樂器“築”:上至高祖劉邦,下至市井走卒,都對築十分喜愛

筆者認為,很有可能是最初築就是以竹片之類的工具擊弦,而後流傳各地,可能有些地方很少有竹子,或品種不同不適合,各地在製作的時候就選用了附近可作替代的材料來製作擊弦工具。但是在文獻的記錄上,卻保持了最初的記載,記錄為“以竹擊之”。

02

築的演奏

1。五絃築的定弦探索

出土絃樂器的定弦問題,一直是一個難題,築也一樣。長沙望城坡漁陽墓出土的築,在出土的時候,弦已腐朽不存,僅剩弦孔,因此,我們也無從得知它是如何定弦。在同時期的琴與瑟之定弦,文獻中卻有一些記載,似乎可以作為參考。

在先秦時期,已經有很多種音階和調式了。金石之樂為主導的時代,就已經有三分損益律、五度相生律、鐘律的樂律法則。秦漢時,清商樂成為了中原音樂的主流。

結合同時期的瑟,筆者推測五絃築的定弦應該是以五聲徵調式為模式,即為:五根弦的散聲依次為

“徵、羽、宮、商、角”

漢代樂器“築”:上至高祖劉邦,下至市井走卒,都對築十分喜愛

2。五絃築的演奏方法探討

原本最初學界大都認為築是擊絃樂器,是以竹尺敲打琴絃發聲的。之後又有學者透過對文獻的分析,結合出土文物推測築是一種拉絃樂器。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築是由擊絃樂器逐漸轉化為拉絃樂器的。在大多數文獻的記載中,築這件樂器都是用“擊”字來形容其演奏方式。

因此,在最初國內對於“築”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都認為“築”是一種擊絃樂器。如郭沫若就認為築是一種擊絃樂器。

在一開始筆者接觸這個命題的時候,筆者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既然是“擊築”,那自然應該是“擊打”琴絃發聲聽起來才合情合理。而且在出土的擊築圖上,也都是擊築者手持竹尺,竹尺位於在琴絃上方。既然是以這種竹尺懸於弦上的方式來演奏,那麼擊弦演奏的方式就顯得更為合理。

之後,在20世紀九十年代,湖南長沙望城坡西漢王室墓出土了三件實用築,這使得五絃築的形制構造逐漸清晰起來。開始有一些學者就這兩件出土的實用樂器築研究其演奏方法。並且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項陽就認為築是一種過渡性樂器,在築身上完成了由擊弦向軋弦的重大轉變,築也由一開始的擊弦逐漸轉變為拉弦。

漢代樂器“築”:上至高祖劉邦,下至市井走卒,都對築十分喜愛

最初來說,築應該是一種擊絃樂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築的演奏技法發生了一些發展變化,可能出現了一些拉弦的技法。但這種說法也只是一種推測,並無任何確切的證據可以使之完全定論。在這之後,馮潔軒也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即“築為拉絃樂器”,並結合各種資料,運用文字學的方法,進行合理的推測,用強大的邏輯為自己的觀點做出瞭解讀和支撐。

筆者認為,築這件樂器,還是應當認定為擊絃樂器。“擊弦”乃是它區別於其他樂器的最顯著的特點。誠然可能在擊弦的過程中,無意識的擦弦可能引發了演奏方式的改變、豐富,甚至影響到後世弓弦樂器的發展,但我認為至少在以“築”為名的這件樂器身上,“擊弦”才是它的主奏方式。

03

築的歷史地位和意義

藉由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我們目前可以大致確定,築的流行年代為先秦及漢代時期,在其流行的時期裡,上至高祖劉邦,下至市井走卒,都對築這件樂器十分喜愛。

在秦漢之前,鐘鼓之樂佔據著絕對的主流。經歷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洗禮之後,民間也開始出現了有名有姓的音樂家,這也才有了能夠“擊築而歌”的高漸離等人。

漢代樂器“築”:上至高祖劉邦,下至市井走卒,都對築十分喜愛

荊軻刺秦王失敗被殺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 221 年統一中國。《史記·刺客列傳》中還記載了一段關於築的事情。即在這之後高漸離隱姓埋名“匿作於宋子”,此地酒家常有“堂上客擊築”。

至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也十分喜愛擊築。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公元 195 年初冬,劉邦帶兵追擊謀反的淮南王黥布,在自己回京的途中路過了自己的故鄉沛,在沛宮擺酒宴,召故人父老擊築放歌,留下了絕唱《大風歌》。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皇帝的個人行為常常會被極度重視,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風氣。劉邦擊築,無疑會使築的社會地位被提高,從而影響到築在全國的普及程度。這一點,在馬王堆一號漢墓黑地彩繪漆棺上的怪神擊築影象,以及連雲港西漢墓漆奩彩繪擊築圖上也有反映。築之類的歌舞伎樂,已經逐漸代替了先秦鐘磬樂,更多地出現在酒筵歌舞等場合之中了。

築在後世逐漸失傳,說明它在音響或形制上應當有其侷限,其演奏方式單一,僅能擊弦,且一弦一音,音響效果應該是不太豐富的。而軋箏既可以擊弦,也能拉弦、撥絃,演奏方法更為豐富,呈現出來的音響效果應該也更加豐富。軋箏的出現,可能也替代了其一定的演奏功用。

漢代樂器“築”:上至高祖劉邦,下至市井走卒,都對築十分喜愛

築在漢代時興盛,應該也有天子推崇的原因,劉邦擊築,使得築的社會地位被提高,從而影響到築在全國的普及程度。後世失去了這個因素,可能也是導致它逐漸失傳的一個原因。種種原因交疊,最終導致築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被其他樂器替代,逐漸被人們遺忘。

但是,築作為特定歷史時期曾經非常流行的一種樂器,亦有其自身的意義,它見證了金石之樂讓位給絲竹之樂的時代變化,預示了歌舞伎樂新時代的來臨。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