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研究之我的理解①

奇門神煞重要嗎

直譯之前,有一個問題要理清,即兵法的使用者,是戰爭的決策者,是書中的勝戰者,是書中大多數“吾”,是書中很多處省略了的主語。

另外說明:本文只對網路解釋中,普遍有歧義的部分進行直譯。

廢話不多,上菜!

一、《始計篇》

孫子兵法研究之我的理解①

①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這段話第一句的解釋沒有毛病。(之所以要全文寫出,因為聯絡上下文是研究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已。)

但是!

我認為這段話應該是論述決策者如何統御將領、順暢指揮關係的方法。

因此,第二句直譯為:

透過給予利益使得手下的將領聽從決策者的指揮,形成以上御下的管轄、指揮態勢,從而讓將領輔佐決策者完成對外的軍事行動。

第三句直譯為:

所謂的“勢”,就是決策者享有透過利益的驅動部屬的權利。

反覆閱讀,就會發現這一段的內容,與上下文存在很大的不和諧,給人強行“加塞”的感覺。個人覺得這段內容要麼被刪減、要麼就是被調整了原有的位置。、

二、《謀攻篇》

孫子兵法研究之我的理解①

②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這段話第一句的解釋也沒有毛病。從結構可以看出來,第二句內容是第一句內容的引申。因此,第二句直譯為:

這就是攻堅弱小敵人、擒拿強大敵人的方法。

網上大部分將這一句解釋為:

所以弱小的軍隊如果固執地堅守,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了。

個人覺得這種解釋是一種牽強的搞笑。

三、《軍形篇》

孫子兵法研究之我的理解①

③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這一句的整體意思其實很好理解。但是!直譯的時候,需要認識這句中的

九地

九天

是什麼。

這裡的九地不是九層地獄,也不是《九地篇》中利於作戰的各種的地形。這裡的九地,是奇門遁甲中的一種神煞,是堅牢、穩固之神。九天也不是九層天,同樣也是奇門遁甲中的一種神煞,是威悍之神。在這裡,九地、九天均有時機、空間的雙重含義。

因此,這一句直譯為:

善於防守的決策者,可以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對敵人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善於進攻的決策者,可以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對敵人發起強悍無比的進攻。

④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這一段要先明確善戰者、易勝者的概念,再結合上下文才好解釋。上文舉了三個例子,闡述了一個樸素的觀點:易勝的戰爭不值得稱道,易勝者也不是英明的決策者。下文直接強調了一個觀點:先立於不敗之地,再抓住敵人的失誤,從而打敗敵人,這才是善戰者(英明的決策者)。

因此,這一段直譯為:

古代的善戰者打仗能力勝過易勝者。在善戰者取得勝利的戰爭中,沒有凸顯善戰者的智慧和名聲,也沒有彰顯善戰者的勇武和功績,是因為善戰者取得的勝利的過程是嚴謹的、一絲不苟的。“不忒”的方法就是,嚴謹的採取使自己勝利、使敵人失敗的一切措施。

⑤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這一句意思好理解,需要注意的是“

鎰、銖、稱

”三個字的解讀。

鎰和銖都是重量單位,一鎰等於二十兩,二十四銖等於一兩,兩者相差480倍。稱,應該理解為對比、比較,可以引申理解為較量。

因此,這一句直譯為:

打勝仗的軍隊同打敗仗的軍隊比較,數量、質量差距巨大,如同鎰和銖的差距,也就是480倍。

⑥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這一句是《軍形篇》的總結,需要注意的是“

稱、形

”兩個字的解讀。

,還是應該理解為對比、比較的意思。

,與《兵勢篇》中的勢相對應,個人認為軍形和兵勢應當結合為《形勢篇》,而不應當割裂,從而產生理解的誤區。

稱勝者之戰民,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放在一起,就能更直觀的理解《孫子兵法》對於軍事中形勢的看法。

因此,這一段直譯為:

與失敗軍隊相比,勝戰國家的軍事人員眾多、實力雄厚,如同三峽大壩洩洪一樣氣勢磅礴,這就是我要闡明的軍形篇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