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柳絛:唐代詩人、詩人、詩人、詩人、詩人、詩人、詩詞家

柳絛是詞嗎

一,作者簡介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察御史。武后、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他是初唐至盛唐期間起前後關聯的著名詩人。他經歷了唐太宗、高宗、武則天直到玄宗時期,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杜甫祖父)、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諸人死後,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采過之。唐代曾以漢代蘇李(蘇武、李陵)比蘇味道、李嶠,亦稱“蘇李”。他寫有詠物詩120首,自風雲月露,飛動植礦,乃至服章器用之類,無所不包。雖刻意描繪,以工緻貼切見長,但略無興寄。王夫之《天堂永日地域一日論》說他“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

二,作品分析

(一)總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絛,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當它發怒的時候,過江捲起漫天狂瀾,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可以證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它引發海嘯,將參天大樹連根撥起,用掌擊碎轎車甩向路溝,用衣袖揮斷成片樹木,狂笑著,輕蔑地看著對它束手無策的人們,視自己為一列戰車,而世上萬物如螳臂。

當它悲哀的時候,會發出嗚嗚咽咽的聲音,似在訴說心中的悲怨與委屈,似小孩在哭泣,聽之也不得不為之動容。

風是神奇的,風是千變萬化的,風是柔弱的,風又是強悍的。敏感的風,多情的風,悽婉的風,千姿百態的風,你是人類的朋友,卻也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風,你讓人不得不愛,同時也讓人懼之三分。

(二)句解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解”。有兩種解釋,一個是“解開”,一個是“能夠”,我當第二種講,與下句成對偶。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斜”自古以來都讀xiá,近年來教育部為了統一音節,改成了xié,雖然詩界多不同意,但教育界還是教育部權利大,所以就唸xié吧。後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

(三)藝術特色

1,比興手法,“賦、比、興”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於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

2,講究對仗或對偶,《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一過”“一入”,“一千”“一萬”,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偶,絕句不要求對偶的,這首詩兩聯都對偶,是很有特色的。

3,煉字,“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