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明明是綠的,為什麼叫黃瓜?

從小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黃瓜明明是綠的,卻要叫黃瓜?難道當年給黃瓜取名的人是色盲?或者千百年前的黃瓜確實是黃的?

這個問題確實是個課題,因為到目前為止黃瓜的得名原因還不是那麼準確,具體小編知道的有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石勒禁胡。

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熱帶雨林地區,是黃瓜的起源地。早在三千多年前,印度開始栽培黃瓜。西漢時期黃瓜傳入我國,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的“珍寶”之一就是黃瓜。

當時除漢族以外的部落都被稱為胡人,所以黃瓜也被稱為胡瓜。與它一樣被冠以胡姓的還有“葫蒜(大蒜)”、“芝麻(胡麻)”、“胡桃(核桃)”、“胡豆(蠶豆)”。

黃瓜明明是綠的,為什麼叫黃瓜?

公元319年,石勒率羯族在襄國稱王。329年滅前趙,次年稱大趙天王,不久後登基稱帝。做了皇帝以後石勒對“胡人”這個稱呼非常不滿,於是頒佈了一條禁令,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字,絕不可出現“胡”字。

一日,石勒召見官員。當時的襄國郡守樊坦穿著破舊,衣衫襤褸,石勒一見問道:“卿為何衣冠不整前來朝見?”

樊坦慌亂之中隨口答道:“都怪胡人,把我的衣物都搶掠去了,我只能襤褸來朝。”他剛說完,就意識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頭請罪;石勒見他認罪態度良好,沒有說什麼。

等到例行“御賜午膳”時,石勒指著一盤胡瓜刁難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石勒的用意,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餚,銀盃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聽後,滿意地笑了。自此以後,胡瓜就改名為黃瓜,在朝野之中傳開了。

這樊坦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人菜癮大。

黃瓜明明是綠的,為什麼叫黃瓜?

第二個版本:隋煬禁胡。

第二種說法,是源自唐朝人杜寶編寫的記載隋煬帝逸聞軼事的《大業拾遺錄》中則說:“四年,改胡床為交床,改胡瓜為白露黃苽。改茄子為崑崙紫苽。”這裡的“苽”發音為“gū”,原意指的是水生可食用的植物“茭白”。“苽”字後多被棄用,而人們更習慣於“瓜”字。

黃瓜明明是綠的,為什麼叫黃瓜?

第三個版本:黃瓜真黃!

還有一種說法是,真正成熟的黃瓜外皮呈黃色,籽也是黃色的,但口感較差。人們在栽培過程中發現黃瓜生吃更清脆可口,所以就在未成熟的時候摘下來食用。久而久之,人們就以為綠色的黃瓜就是成熟的黃瓜了。

不管是胡瓜還是黃瓜,不論是哪一種說法。時至今日黃瓜已經成為了最常見的蔬菜,不僅是餐桌上的佳餚,還是天然的護膚品、健身愛好者的減脂必備蔬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黃瓜的需求也趨於多樣化,對黃瓜品質的追求也在日漸提高。

每籃美菜所供應的旱黃瓜、水黃瓜,對種植土地周邊的水源、土壤、大氣等農殘、重金屬含量均有限定條件,經第三方檢測,必須符合綠色食品標準後方可種植。經過檢測部門檢測,達到綠色食品標準,有政府機構配發的綠色蔬菜可溯源標籤貼,敬請加入每籃美菜尊享會,開啟健康綠色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