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地區服裝形制黑龍江與關內地區的服飾形制有所不同

黑龍江地區服裝形制黑龍江與關內地區的服飾形制有所不同。黑龍江地區少數民族雜居,尤以滿族人為最多。因此黑龍江本地居民的服飾多以滿族形制為主。《璦琿縣誌》有

“漢族過半其餘均系滿族”;望奎縣誌中也有“滿族……為本縣最早集居的一個民族”。

可見黑龍江除漢族外,以滿族為最多。在清執政期間,出臺了針對漢人“剃髮易服”的著裝政策,黑龍江漢人也穿著滿族的長袍馬褂。在款式方面,當地人穿著長袍馬褂最為常見。

黑龍江地區服裝形制黑龍江與關內地區的服飾形制有所不同

男子平時穿著長袍,其形制一般為左衽,後因旗人常常穿著又叫“旗袍”。滿族善於騎射,服裝多為開衩,窄袖,束腰帶,並在袖口處帶有“龍口”,方便活動。長袍一般外套馬褂,馬褂為長及臍,無袖或短袖的上衣,常有一字襟、琵琶襟、對襟、大襟等款式,相關地方誌對此有所記錄。

《嫩江縣誌》有“清代,普遍穿傳統服裝旗袍(滿語稱‘衣介’)”;《呼蘭縣誌》有“滿族服飾,男子穿馬蹄袖四開氣的袍褂,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在衣料方面,黑龍江當地人冬以皮為主,夏以布為主。黑龍江冬季寒冷,又多狩獵,因此其衣料多以皮毛。《肇州縣誌》中記載滿族衣料“多用狗皮、兔皮或羊皮做成”。

黑龍江地區服裝形制黑龍江與關內地區的服飾形制有所不同

在配飾方面,當地人有戴帽的習慣。由於地處寒冷,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習慣。《嫩江縣誌》記載“寒冷季節,男子頭戴皮帽(忌狗皮帽)”。民國初期,雖頒行了“剪辮放足”的服飾條例,但滿族並無纏足這一習俗,對當地人影響不大,其裝束仍以滿族形制為主。

遷入地區的服裝形制遷入地區的服裝以漢族形制為主。近代黑龍江移民在闖關東背景下自關內而來,如山東、河北等地區。關內的服裝形制分為袍服制與上衣下裳制,中原漢族服裝以此二式為基本形制,平民、農民等穿著形制有所簡化。

黑龍江地區服裝形制黑龍江與關內地區的服飾形制有所不同

上衣下裳形制自商起,勞動人民漢朝便常穿這種形制,一般為短衣長褲,明清時也一直作此打扮,其中隋唐雖也有上衣下裳制但已式微。上衣下裳制至近代仍在流行,其演化為上襖下裙或上襖下褲,襖分大襟或對襟,褲通常為大襠褲,不分前後,多用帶子扎住褲口。袍服制自春秋戰國起,直至清朝仍在流行。

勞動人民在唐宋時期有穿袍服,一般為開衩較高的圓領缺袴衫子。袍服制至近代仍然存在,其形制變為長衫或長袍,一般為大襟、右衽、連袖和開叉。農民移民闖關東多以生存為目的,加之原籍多為河北、山東等農耕地區,其穿著打扮多為上衣下褲,具體為粗布上衣與繫帶長褲,冬季則穿棉衣與棉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