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貴族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只是為了恢復已滅亡的韓國

項氏一族祖先是誰

亡國貴族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只是為了恢復已滅亡的韓國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

公元前192年(漢高祖五年八月),劉邦從洛陽遷都長安,西漢政局逐漸鞏固後,身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自此託病閉門不出,極少參與朝事。除了明哲保身,也因為他達到了人生的奮鬥目標,即從秦人手中恢復已滅亡的韓國。

1. 亡國貴族,散盡家財行刺秦始皇

張良出生於戰國末期的韓國,祖父、父親連任韓國五朝宰相。秦滅韓國後,張家仍有萬貫家財,僕從數百人,張良血氣方剛,決定刺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為此散盡家財,走上覆仇之路。

秦始皇愛巡遊,張良於是決定在秦始皇巡遊途中行刺。他四處拜訪奇人,最後找到一個大力士,給他打造了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打算讓秦始皇吃錘。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打聽到巡遊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今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的東半部),於是帶著大力士埋伏在去往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博浪沙。按照秦律規定,皇帝所乘車輦[

niǎn

]由六匹馬拉著,大臣只能乘坐四匹馬拉的車,因此,刺殺目標定為六匹馬拉著的馬車。

結果車隊到達博浪沙後,清一色全部是四駕的馬車,分不清秦始皇在哪輛車上,其中正中一輛車最為華麗。於是,目標定為該車,張良指揮大力士隔空扔大鐵錘,一下子就錘死了乘車者。結果車中的人不是秦始皇,原來由於多次遇刺,秦始皇命令馬車全部為四駕,自己還經常換乘。半路上被人錘,秦始皇震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可是根本無從追查,張良得以逍遙法外。

2. 力促“復國”,家族重新成為丞相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元年),起義軍如星火燎原散佈關東,其中項氏一族的項梁、項羽叔侄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召集各路起義軍首領於薛城,共商攻秦大計。

張良當時隨劉邦參會,他不忘復興韓國,趁機提議立韓國公子成為韓王,以團結六國勢力抗秦。項梁於是命人找到韓成,立其為韓王,並任命張良為韓國丞相。

自此,張良實現了“復國復家”的奮鬥目標。當時的韓國只有一千多兵力,張良仍然盡心輔佐韓王,在潁川附近與秦兵多次交戰,由於勢力單薄,一直沒有穩固的根據地。

3. 謀士無雙,挽救劉邦於危亡

公元前208年底,楚懷王(楚人傷感楚懷王客死秦國,新立的楚王仍為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約定先入關中者稱王。

公元前207年七月,劉邦攻佔潁川,與韓王成和張良匯合。劉邦向韓王成借張良隨軍,此後劉邦智取宛城、巧佔

嶢關,均出自張良的計策。後來項羽入關,在劉邦生死存亡之際,張良勸劉邦親赴鴻門宴謝罪,並在宴會上鬥智鬥勇,成功地幫助劉邦脫離險境。

4. 奮鬥半生,再次亡國

項羽佔領咸陽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分封十八個諸侯王。天下分封已定,張良打算離開劉邦,繼續輔佐韓王成。

可是,項羽以韓王成沒有軍功、且張良曾經追隨劉邦為由,不讓韓王成歸國,並把韓王成帶到了彭城,張良於是也隨同來到彭城。不久,項羽把韓王成廢為侯,公元前206年七月,又殺了韓王成。

張良心心念唸的韓國,再一次滅亡了(項羽封鄭昌為韓王,此時的韓國,不是張良的韓國)。於是,他又開始了復國之路。

5. 再遇劉邦,重啟復國事業

公元前206年冬,張良逃出彭城,再次回到劉邦身邊。劉邦大喜,允諾封韓王室後裔韓信(此韓信不是劉邦拜將的大將軍韓信)為王,並封張良為成信侯,表明信守承諾之意。

彭城之戰,項羽親率3萬精兵回救彭城,劉邦慘敗,56萬諸侯聯軍幾乎全軍覆沒。

劉邦狼狽逃至下邑,萬念俱灰,張良獻策聯合與項羽不和的英布、彭越,並建議重用韓信分兵北上開闢新戰場,這便是著名的“下邑之謀”。後來垓下之圍,劉邦依靠的也主要是這三股力量。

6. 勸阻分封,拋棄了復國目標嗎?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軍隊圍困於滎[

xíng

]陽(在今河南省鄭州市境內),漢軍糧草睏乏,難以為繼。謀士酈食其獻計復立六國遺後,則六國臣服,楚國勢孤勢必也會屈服。恰逢張良外出歸來,及時阻止了劉邦,指出分封六國會使謀士分流,六國弱小必然屈服強大的楚國。劉邦恍然大悟,大罵酈食其出餿點子。

阻止酈食其的分封計策,是張良轉變了復國的思想,改為支援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權了嗎?不是,只是時機不對,當時楚漢相爭,張良的頭號目的是打敗殺了韓王成的項羽,不能在此時削弱己方的力量。從後來的歷史也能看出,漢朝統一天下後,韓王室後裔信確實被封為韓王,劉邦履行了承諾,沒有辜負張良。

7. 亡國再立,功成身退

漢朝得到天下後,劉邦論功行賞,

讓張良在富庶的齊國挑選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虛地請求封於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這便是留侯的由來。

韓王室後裔信也被劉邦封為韓王,張良再次實現了復國的目標,自此功成身退,最終病逝於公元前186年。

(題外話:小白寫手,希望大家點贊評論關注,以示鼓勵,謝謝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