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印花布:源自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傳承千年不褪色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白居易在詩中描繪了江南“綠如藍”的春水,連織成“雲外秋雁行”的繚綾(一種精美的絲織品)也要“染作江南春水色”。可見“綠如藍”的色澤如何深入人心。

藍印花布:源自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傳承千年不褪色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中的染布工坊。

在漢代前,精緻華美、價格昂貴的絲綢屬於皇宮貴族。宋元以後,絲綢錦繡走向平民生活,也只是在節慶或婚嫁等特殊日子閃耀著。

而真正撐起日常勞作一片天與江南山水呼應搭配的,則是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紡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廣泛普及於明清之際,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古今圖書整合》卷中記載:“藥斑布——以布抹灰藥而染青,候幹,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衾幔之用。”

藍印花布:源自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傳承千年不褪色

藍印花布花鳥紋布料。浙江博物館藏。

廣義的藍印花布包括扎染、蠟染、夾染和灰染,即中國傳統印染技藝的“四纈”:絞纈(扎染)、葛纈(蠟染)、夾纈、灰纈,大多以藍靛為染料,雖然紡染的方法不同,但成品都是藍白相間的花布,統稱為藍印花布。其共同點是材料為布(或手織布),染料為植物藍靛,製作過程為手工操作。

狹義的藍印花布:人們長期以來習慣於把以植物藍草為染料,用黃豆粉和石灰粉為染漿,刻紙為版,濾漿漏印的灰染藍白花布稱為藍印花布。

種藍制靛

藕荷、月白、薑黃、黛色、秋葵綠、石榴紅……這些取自天然的色素,構成了獨特的中國色譜。古代的植物染色曾經創造了中國絲綢的輝煌。

草木染是古中國染色工藝的主流,不僅顏色多,色澤豔麗,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清代的《雪宦繡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共計704種。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記錄的紡織品與服裝的顏色有暗綠、紅、黃、白、碧綠、緋紅及玄黃等,其中便有女子“終朝採藍”,這裡藍是藍草,是指菘藍、蓼藍、馬藍、木藍、莧藍之類的草木染料。

藍印花布:源自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傳承千年不褪色

木藍是可用於加工以產生藍色染料的植物。

藍草,被視為來自上天的恩物,其根即著名中藥板藍根,其果為中藥藍實,根、莖、葉、果皆有殺菌消炎、清熱解毒之功效。其綠葉還可用來作染料,透過鮮葉發酵製取靛青(即靛藍),把布染成藍色。

靛藍亦稱為“靛青”、“藍靛”、“花青”。《荀子·勸學》篇曰:“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就是指從蓼藍中提煉出的靛青之藍,色澤更明麗飽滿(後來常用來比喻後輩勝前輩,或弟子勝於老師)。也就是說在春秋戰國時,已經出現了許多專門染色的染坊,以藍草最為多用,染藍技術已十分成熟。

有些顏色染料來源匱乏,染色困難,如紅色(當時稱“絳色”),染料來源硃砂、茜草,絲綢經茜草染成紅色,很美也很貴。

中國藍草種植範圍廣泛,在長江流域和廣大北方地區均能正常生長。還分為南板藍根(馬藍)與北板藍根(菘藍)。藥材、染料,一舉兩得。就地取材,十分方便。

在諸種植物染料中,靛藍是我國古代提煉加工最早並且應用最廣的一種染料,關於藍草的種植和制靛技術上的記載,以魏的賈思勰《齊民要術》和宋的宋應星《天工開物》、明的李時珍《本草綱目》較為齊全。

平民色彩

古代服飾色彩是有等級劃分的,黃色象徵著帝王天子;“紫”在隋唐後成為了貴族專用的顏色;“紅”用於婚嫁喜慶等熱鬧場合;“白”是披麻戴孝的喪禮之色;“綠”在漢民族色彩史中曾屬於賤色,為從事低賤行業者所用;而“藍”則是中國庶民的色彩,安全、不犯忌的布衣藍。

尤其是棉質藍印花布,在中國民間持久地流傳,使用最廣。穿上棉質藍印花布衣舒服自在又美觀大方,並且耐磨耐髒,物美價廉,非常平民化。製成的蚊帳、被面、包袱、頭巾、門簾等生活用品,也清新明快,大受歡迎。

以靛藍的深、淺控制,按照宋應星的說法,可染出翠藍、天藍、月白、草白等四色。不同層次藍的微妙變化,再配上相應的花紋圖樣,呈現出千姿百態的魅力。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山東、江浙等盛產藍草的地區,均有品相上佳的藍印花布傳世。

在古中國的廣大鄉村,染坊業成為地方顯業。浙北桐鄉的藍印花布久負盛名,史載宋、元之際形成了織機遍地,染坊連街、河上布船如織的壯觀景象。

藍印花布:源自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傳承千年不褪色

《御題棉花圖練染》。

元代黃道婆返回故鄉江蘇松江,引進海南黎族的紡織工具,傳授新的紡織技術,從此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技術突飛猛進,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

明、清時,坊間有“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之說,先進的織染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影響了全國各地,幾乎“家家都有紡織女,戶戶都有染布匠”。

明、清的藍印花布繁榮發展到廣泛普及,靛藍人間,衣被天下。

工藝與傳承

製作藍印花布須經:挑選坯布、脫脂、裱紙、畫樣、刻花版、上油、刮漿、氧化透風、染色、刮白、固色、清洗、晾曬等十多道工序,對溫度、溼度、時間的要求很高。

每一個步驟都是和自然對話、妥協、合作的過程。剛染的布由黃漸綠,充分接觸空氣,一點點氧化,最終才變成藍色。每次染的藍色都不一樣,靛藍也是有生命的,精心呵護照顧它,狀態好時會發出甜香,顏色會更美。

在魏、晉時代之前由植物發酵而成的靛藍是固狀物,需要在鐵鍋中融化開才能使用,火候與水溫都應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弄不好靛藍就成疙瘩成砣地沉入鍋底。

藍印花布:源自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傳承千年不褪色

貴州肇興侗寨正在發酵待使用的藍靛。

但是也有一種簡易的辦法,就是往鍋中噴上一口酒。可是,古人凡事講究個“道”,有些工序少不得,工序少了自然不是最佳,關鍵是破了行規和“道”。

藍印花布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種形式。藍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塊花版印花;白底藍花布,要用花版和蓋版套印,工藝較複雜,用的紡染漿又多。白底藍花布比藍底白花布貴兩三倍。

家族世代傳承和小業主作坊,是藍印花布長期以來主要的經營和傳承模式。很多火候的把握、秘訣的摸索,靠的就是父子、師徒相傳,在實踐中揣摩體會。

近百年來,急劇的社會變動、高度機械化的印染工業、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化纖織品,對手工印染衝擊巨大。自20世紀50年代始,手工印染工坊日漸衰微。舉國上下一片紅,時興穿一碼的軍綠色。

80年代左右,傳統染色技藝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染織作坊無處可尋,隨著老一輩手藝人相繼離世,很多優秀的技藝和圖案紋樣也隨之消失。上千年曆史凝聚成的瑰寶,在幾十年內幾乎消亡殆盡。

西南邊陲的苗、瑤、白、侗、黎、彝、布依等少數民族仍保留著靛藍染色的古老技藝,其扎染、蠟染的民族服飾和工藝品別具一格。這些少數民族常年生活在潮溼炎熱的大山森林深處,一襲靛藍染色的衣服可能是他們抵禦疾病瘡毒的最好保健服。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商品化使傳統變味,成為廉價的複製。

藍印花布:源自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傳承千年不褪色

布依族吹笙圖蠟染傘。

雲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用得最多的是板藍根,用板藍根染出的布,青裡帶翠,凝重素雅,而且越洗越好看,聞起來有草藥的清香。但生產週期長,產量低,成本昂貴。偷工減料,粗糙簡化,精品就少。扎染技藝水平泥沙俱下,白族老一輩手藝人不禁扼腕,一致認為使用板藍根染料才是迴歸傳統的正道。

對傳統手工藝術的搶救、保護和傳承已迫在眉睫,乃重中之重。所幸的是,在這急功近利的時代,仍有一群人逆流而上,尋找舊時光裡的傳統技藝,付出守護著……

吉祥圖案

藍、白相間的圖案紋樣,最大程度體現了藍印花布的藝術特色,並在長期實踐中吸收了剪紙、刺繡、版畫、木雕等多種藝術形式,以形狀豐富多變的點和筆斷意連的碎線,將動植物和花鳥人物的不同的特徵提煉概括出來,靈活自如地表達祥瑞祝福和神話傳說。

透過點、線、面的交錯組合,曲直、長短、粗細、疏密等富有節奏的變化,產生多層次的美感。各種飽含吉祥寓意的傳統藍白紋樣,以對稱均衡和偶數成雙的形式出現,採用暗喻、諧音、類比等手法,寄託著民間對幸福生活的憧憬,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

在古中國民間,無論出生成長、婚喪嫁娶、生兒育女,或是慶典祝壽,藍印花布與老百姓的一生都有關聯。

孩子出生時用的襁褓是藍印花布,上面印“長命百歲”、“吉祥如意”或“喜鵲登梅”的圖案;孩子哇哇學語學走路時,在端午節給孩子圍上藍印花布圍兜,驅蚊蟲辟邪;當上學時,父母用印上“五子登科”、“狀元及第”的藍印花布被面鼓勵孩子用功讀書,考取狀元。

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俗,男女定親後,相互交換的定情信物以及男方的迎親禮均用藍印花布包袱包裝。

藍印花布:源自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傳承千年不褪色

藍印花布雙喜紋包袱布,浙江博物館藏。

以前,女兒出嫁時一定要帶上母親早已準備好的一條用靛藍布做成的飯單(圍裙),這樣的習俗是顯示女兒嫁到男家後“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治理家政能力。嫁妝裡必定會有一、二條藍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龍鳳被”,稱之為“壓箱布”。

據說,洞房花燭夜的新藍印花床單是不洗的,翌晨醒來,身上會留下青藍色的花紋,“青”同“親”是諧音,預示著親親愛愛、恩愛一生。因為藍印花布的染料是用藍草做的,止癢消炎,呵護肌膚身體,所以在藍印花布之鄉——南通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民俗風情。

送給新婚夫婦的禮物中定有祈求人丁興旺、子孫延綿寓意的“麒麟送子”被面。麒麟為神獸,是吉祥的象徵。俗傳積德人家,求拜麒麟可生育得子、早生貴子。長大後乃經世良材、輔國賢臣也。

父母壽慶,家中蚊賬上的藍印花布帳簷都要換上“福、祿、壽”三星高照的紋樣或“松鶴延年”的圖案。兒女們向老人送上“福壽雙全”、“子孫滿堂”的藍印花布被面和包袱布祝壽。

靛藍土布是舊時喪葬禮儀中不可缺少的代表符號。女死者一身藍印花布衣褲,衣領和褲腰要有純白的棉布鑲嵌,昭示一生的清白。子女須披麻戴孝、圍上靛藍布圍腰去報喪,親戚回贈毛巾或親自染的藍布匹。

作為藍印花布的一些特定的花紋圖案,是中國人審美情趣的表現,也是民間文化長期積澱所致。如仙鶴寓意長壽;獅子滾繡球表示喜慶;鴛鴦以示愛情。

“節慶有餘”、“年年有餘”、“魚戲蓮花”、“鯉魚躍龍門”,“魚”這個元素在藍印花中較為多見。竹子是傳統的“竹報平安”的意思;“歲寒三友”、“梅開五富”、“榴開百子”,植物花卉的寓意深入人心。

當然,少不了民眾喜聞樂見的故事人物,還有千百年來在民間流傳的八寶、如意等吉祥圖形,代表佛的層次標誌的萬字符和隱喻“富貴連綿不絕”之意的回紋圖案,以及那些為直接表達人們祈福迎祥而用行書、篆書以及各種字型書寫的“福”字等等,都是約定俗成的文化符號。

藍印花布,融生活和藝術於一體。對稱與有規律的延展構圖,使其有種可以託付的永恆感;栩栩如生的吉祥美景與綿長深厚的祝福鐫刻其中,於是鄉土的質樸、親情的溫暖和天佑的祥瑞環繞包裹著你的身心……難怪千百年來深受平民百姓喜愛,時至今日,老人們只要一看到藍印花布就會勾起年輕時的美好回憶。

環保健康

《本草綱目》曰:“靛乃藍與石灰作成,其氣味與藍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於藍。”

各種藍草的葉、根、莖可以入藥,靛藍的粗製浮沫即中藥青黛,靛藍染料本身也是一味中藥。能抗菌消炎,清熱解毒,可用於防治流腦、流感及肝炎等傳染疾病。

用板藍根、藍靛染色的衣服,與人體肌膚相親,清涼透氣吸汗,消炎化淤防蛀,非常舒服。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化學染料對面板的傷害,用藍草染就的純棉藍印花布,以其獨特的保健功效倍受青睞。草木染取法自然,對環境無毒無害、無汙染,使用過後色素分解,迴歸自然,形成良性迴圈。

而現代印染企業的廢水排放量和汙染物總量分別位居中國工業部門的第二位和第四位,是我國重點汙染行業之一。有機汙染物含量高、色度深、鹼性大(廢水中的硫化氫毒性大,對水生生物殺傷力強)。不易降解,屬難處理的工業廢水。

電腦刻板、機器印染的“假藍印花布”大量廉價出售,濫竽充數,以假亂真,讓那些恪守天然植物成分和手工程式的工匠們生存更加舉步維艱。

藍印花布:源自於秦漢,興盛於唐宋,普及於明清,傳承千年不褪色

苗族蠟染工具。

幸虧老天爺早就做好了“記號”。仔細端詳,真正的手工,藍、白絕不會涇渭分明,會有一些藕斷絲連的細微紋路,藍靛隨著裂縫滲透到坯布上。藍印花布會有獨特的漿紋,蠟染有龜裂的變化多樣的“冰紋”,扎染那煙霧般朦朧的色暈,都是任何現代機械印染所無法模擬、無一雷同的自然紋理,為圖案增加了一種妙趣天成的韻味。

傳統手工藝融入了工匠們的思想感情和民間文化內涵,那種淳樸、粗獷和稚拙的美感,驅邪納福、崇尚圓滿、陰陽相濟的精氣神,是電腦刻板、流水線上大批次生產的“假冒”,永遠比不了的,那是機器無法代替的藝術的靈魂。

古樸素雅

藍印花布耐洗耐曬,耐穿耐看,實用又美觀。既有家常的溫暖妥帖,又有鄉野的清新活力。出得廳堂,入得廚房,摘下藍印花圍裙,一襲藍印花旗袍沏茶待客的主婦,又是那麼得體自如。

紋樣自帶吉兆福氣的藍印花布純潔樸素,有一種歲月漂洗後的清透靜美,千年文化沉澱的古樸素雅。穿越到古琴、線裝書、油紙傘、青花瓷、茶香墨寶的年代,藍印花布更能襯托耕讀人家賢妻良母的古韻清芳。在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的竹林山坡,村姑婦女們的斜襟藍印花衣裳,織婦、繡女、船孃、採茶女的藍印花頭巾和圍裙,點染著煙雨濛濛的江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