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人也”還是“於斯人也”引發全網討論,原因也許是這樣

人類都是有記憶的,而且還比其他動物記憶還要強很多,雖然每個人都不能做到過目不忘,但對於一些接觸過的東西,在腦海中始終會留有印記。

在生活中,有時候也許會因為一時的健忘,對某些記憶造成錯亂,但對於一件集體都瞭解過的事物,在多年之後居然有很多人都表示記憶出錯,那是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呢?就如小時候看過的動畫片、電視劇,或者是上學時學過的某一篇課文。

“於是人也”還是“於斯人也”引發全網討論,原因也許是這樣

近日,有網友發文《出大事了,我們這個時空的時間線似乎被動過了》,該網友在文中說道,在他的記憶中,當時課本中孟子那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言文中那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還是“於斯人也”,雖然只差了一個字,但在這位網友的記憶中,明明記得是“於斯人也”,但現在課文中居然變成了“於是人也”,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該文章很快被多家媒體報道,連人教社都出來作出迴應:歷來教材中都是“是人”,從來沒有寫過“斯人”。

“於是人也”還是“於斯人也”引發全網討論,原因也許是這樣

人教社的迴應,很快便引發了全網討論,大部分網友都紛紛表示,以前學的這篇文言文,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現在怎麼由“於斯人也”變成了“於是人也”呢?如果歷來的教材中都沒有出現過“於斯人也”,那自己小時候所學的那篇課文是怎麼來的?

有學者為了證明到底是“是”還是“斯”,專門從圖書館中借來不同版本的語文課本,結果發現都是“是”字,再去查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原版影印,更奇怪的是,既有“是人也”,也有“斯人也”。

“於是人也”還是“於斯人也”引發全網討論,原因也許是這樣

有不少網友為了證明自己以前所學的是“於斯人也”而不是“於是人也”,還在家中找出了曾經的課文書,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的確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書面上絕本沒有出現“斯”字,就連自己在同一頁所做的筆記,也是“於是人也”,那問題來了,網友記憶中的那個“斯”字是怎樣得來的?難道真是我們的記憶出現集體錯覺?還是時間線真的被人動過?

還有網友回憶道:自己學的絕對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為什麼敢這麼肯定呢?因為那時候抄寫孟子這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言文時,就因為把“於斯人也”

“斯”字寫了“期”字,結果被老師罰抄了三百篇這個“斯”字,到現在為忘記猶新,不可能會記錯。

還有網友說道,就連網上所查閱的資料也是“於斯人也”,就連輸入法連拼打出的句子也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同時在網上也傳出疑似蘇教版的教材,上課的確寫著“斯人也”。

“於是人也”還是“於斯人也”引發全網討論,原因也許是這樣

對於網友的爭議,認為“斯人也”佔大多數,既然如此,那到底是哪個環節出錯了呢?還是真的有所謂的“曼德拉效應”?

筆者對此也進行了回憶,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筆者的記憶中的確讀過“是人也”,但也聽老師提過“斯人也”,在模糊的記憶中,筆者記得當時是人教版的語文書,書本上的確寫著“於是人也”,但老師所用的教材卻是其他版本的,教材上寫著“於斯人也”,老師當時給學生解釋過“是”與“斯”的意思是一樣的,還叫學生做過筆記。

也許就是語文書與老師教材不統一的原因,導致了很多學生在學這篇文言文時,同時看到“是”與“斯”,加上畢業後在網上或其他書本上所看到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當時在課本上所看到的就是“斯人也”。

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發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