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漠,總面積約920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面積的8%,佔非洲總面積的31%,覆蓋

九個國家和西撒哈拉地區,地質以山谷、山脈、鹽灘、岩石高原和沙丘為主,還有20座鹹水湖,唯一淡水湖是查德湖,年均降雨低於25釐米,是地球上最熱、最乾燥的地區之一。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我們今天要去的埃爾傑裡德鹽湖,就是撒哈拉沙漠裡最大的鹽湖,位於突尼西亞南部,總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屬於典型的內流鹽水湖”,嚮導解釋說:“正常遊客去撒哈拉沙漠或鹽湖,我會建議直飛至最近的吉比利機場,但會錯過中途幾個無可替代的遊覽點,所以從突尼西亞首都自駕去鹽湖比較適合你,全程約700公里”。

但我更關心“內流鹽水湖”是什麼意思,查閱資料後簡單概括就是:埃爾湖沒有固定河流補充水源,炎熱夏季幾乎完全乾涸,只有降雨後才會出現15-20釐米深的水層。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為了趕在日落前(晚上7點)抵達鹽湖邊緣的哈梅特鎮,我們最終選擇跟隨一支沙漠越野車隊同行,他們選擇最近的路線,中途只停留一次稍作補給,雖然野路有些顛簸,但確實節省了很多時間,也相對安全了不少,中途景點等我們回程時再逐一遊覽。

由於突尼西亞的低物價和相對完善的救援措施,專門前往突尼西亞體驗沙漠自駕的外國遊客也越來越多,目前已形成一條龍服務,遊客只管下單,剩下的車輛、嚮導、安保和後勤都有專業公司負責。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不得不說,這些沙漠自駕玩家不僅會玩,還很敢玩,GPS明明顯示有路就是不走,非得穿越二三十公里長的沙丘,以致於全程都見不到幾個村落,就連晚飯也不願意進村,幾輛車一拼、遮陽布一拉,各自拿出好吃好喝的大家一起分享。

一名法國遊客說,他和其他車友幾乎每年都會來突尼西亞度假,以前大多在地中海沿岸吃吃喝喝,2015年後轉戰撒哈拉沙漠,隊伍中最經常自駕撒哈拉的老頭,已經是第18次了。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在哈梅特鎮與車隊分道揚鑣,小鎮大約6000人口,但實際居民不足1000人,表面說水源枯竭導致人口減少,實際原因是埃爾湖的開採銷售權被法國買斷,居民們的收入大大降低,只能往沿海發達地區搬遷。

哈梅特鎮有個廢棄的影視基地,《星球大戰》和《前傳:幽靈的威脅》都曾在這裡拍攝取景,原以為這些房屋都是為了拍攝電影而建的,畢竟房間又矮又小,沒想到嚮導卻肯定的說:原住民的房屋本來就是這個風格,只是為了拍攝電影而在外牆塗了一層黃色油漆。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這個村子在拍攝電影前叫Ksars,當地有傳言說迦太基羅馬時代的王族墓園就在附近,住在村裡的都是守墓人後代。但突尼西亞政府多次派人勘測都沒有找到,當地人也三緘其口拒絕透露,至今仍是未解之謎,電影拍攝期間據說有人找到,只可惜目前仍沒有準確信息來源。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這些低矮的房屋明顯生活不便,是因為缺少建材嗎?實際原因比缺少建材更加無奈。

大概在1900多年前,當地牧民偶然看到駱駝和牛羊會舔舐鹽湖碎石,從而發現鹽礦併發明瞭採鹽工藝。在那個“鹽比金貴”的年代,埃爾湖邊緣很快就聚集了大量鹽工,為應對沙漠酷暑又發明了這種多層矮屋,二層以上白天門窗大開,既可通風儲存食物,又能大大降低整體溫度,入夜後再關門保溫,確保居住空間冬暖夏涼,又能節省大量建築材料。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雖然人口稀少,但鹽湖周邊的野生動物還是挺多的,常見的有角馬、羚羊和半夜行動的響尾蛇、銀蟻等等。飼養動物以駱駝為主,主要負責運輸沙鹽和生活物資,且多數是單駝峰的小型駱駝,耐渴耐飢還不挑食,就是脾氣不太好,經常用跺腳來表示不悅。

大概從200年前開始,蜂擁而至的沙漠駝隊引起諸多矛盾和爭議,久而久之就誕生了“鬥駝賽”,凡有矛盾就以駱駝相鬥來解決,這才有了現狀的撒哈拉聯歡節之壓軸節目:駱駝大賽。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村子往南開車約20公里能看到一條粉色的鹽河,原以為離鹽湖還遠,結果嚮導一句話顛覆了我的認知:馬上就到湖中心了。

原來,村子與周邊十多個村鎮一樣都位於鹽湖範圍,只是鹽湖完全乾涸已有千餘年,早已不是常人認知中的鹽湖,而是一座看不到積水的鹽灘,粉色鹽河實際就是湖床最低窪處,一直蔓延到湖中心的原始採鹽點。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作為撒哈拉沙漠最大鹽產地之一,埃爾鹽湖產出的鹽幾乎包攬了大半個北非在過去千餘年裡的用鹽,直至法國殖民者到來後,埃爾鹽湖又被細分為紅、紫、綠、白四種鹽,曾經被歐洲貴族視為頂級的綠鹽(鹽角草脫水而成)已近乎絕跡。

絕跡原因與鹽湖缺水和高溫有關,6月份最高氣溫50℃,地面直接溫度最高可達71℃,再加上鹽鹼土壤等等原因,鹽湖核心區幾乎看不到綠植,連嗜鹽植物都很難成活。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紫鹽屬湖底石床的礦鹽,因天然礦物質極低而開採量很低,日本人常用來製作調味鹽或浴鹽。

紅色鹽就是俗稱的“喜馬拉雅紅鹽”,以儲量低、難開採、藥用價值和美容功效(尚無任何證據證明,智商稅)等等著稱,但在突尼西亞鹽湖,紅鹽幾乎唾手可得,開採成本幾乎為零,故而早早就被法國壟斷經營,目前歐美市場超過30%的喜馬拉雅鹽都出自突尼西亞埃爾鹽湖,只不過產地標的是地中海。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與歐美市場日益高價的礦鹽和山粉紅鹽有所不同,突尼西亞的帶色海鹽只有裝飾效果,法國壟斷商為了抬高價格,不僅限制產量(導致大量鹽工下崗),還讓鹽工們在鹽湖開採區設定了一堆各種顏色的鹽垛,用來營造“奇貨可居”的假象。

在本地人眼裡,鹽只有純度差異,越是花裡胡哨的顏色代表雜質越多,所以在突尼西亞任意餐廳要是囑咐大廚“用地中海鹽或喜馬拉雅鹽”,反而會被當成肥羊狠狠薅一把。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鹽湖開採區邊緣能看到不少鹽磚屋,這些用鹽巖堆起來的小屋都是當地牧民建造的,附近還有大小不一的小坑,雨季雨水聚攏在坑裡,待到太陽曬乾後直接取給牲畜補充鹽分,屬於最天然、最省力的業餘鹽工。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鹽湖往西大約25公里就是《星球大戰》中盧克·天行者的家園:地坑院。1976年拍攝電影時,周邊還有20多個類似的地坑院,最後選中其中儲存最完好的一家酒店,由於撒哈拉沙漠侵蝕沙化,絕大部分地坑院都已被覆蓋或無法修繕,好在電影拍攝地附近的幾座地坑院未受影響,如今已全部列為免費景點和補給站,遊客如遇危險亦可暫時避難。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去過撒哈拉沙漠鹽湖,才知道所謂的“喜馬拉雅鹽”是智商稅

這座地坑院建成於400年前,據說第一任主人是長期霸佔鹽湖的某位阿拉伯酋長,直至法國殖民地到來後才被迫轉讓。地坑院為環形簡單結構,沒有中國陝北地坑院那麼複雜大氣,也沒有引排水設施(不需要),內部分廚房、客廳和臥室,空間低矮狹小,舒適度完全不如陝北地坑院。

此行整體來說收穫頗豐,不僅體驗了沙漠自駕的肆意駕車與極端氣候,也學習到了紅鹽知識,更見識了簡單版的非洲地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