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課程 文化傳承

國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國畫的魅力在於它的傳承意義和美學價值。為了創新美術教學模式,提升學校課後服務質量,為學生的美育發展奠定基礎,遼寧省鐵嶺市銀州區第十一小學打造國畫魅力課程,分層次、分角度、分技能在每一個年級開設國畫課程。

充分挖掘國畫課程的育人價值。教授學生國畫創作和鑑賞方法,一是有助於增強學生對色彩的感受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二是有助於幫助學生養成耐心和細緻的習慣,國畫工序複雜,完成一幅國畫寫意作品需要2課時,完成一幅國畫工筆作品需要8課時,學生在繪畫創作中可以不斷磨鍊自己的耐心;三是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協調能力,根據具體的繪畫內容和構圖情況,學生在創作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毛筆、調配不同的顏色,這讓學生的腦、眼、手等都得到了靈活運用。

重組全員參與的“2+2”班級授課制。由於國畫課程自身的特點,以及上課需要攜帶的物品較多,學校對課程的時間和師資進行重組,採用“2+2”班級授課模式:兩節美術課連上,學生全員參與;每班配備兩名美術教師,一個主講一個助教。一節大課下來,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完成一幅完整的國畫作品。

全面培養專家型師資隊伍。學校聘請國畫名家每週用半天時間對相關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寒暑假期間派美術教師到省市國畫培訓班進行專業培訓,提升國畫水平和藝術素養;鼓勵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國畫比賽和展覽,加強交流、拓寬眼界。學校還成立國畫名家工作室,每個月都會深入班級為學生指導,國畫社團的教學也由聘請的國畫名家進行授課。

增強國畫教學的趣味性。一是在“玩”中設計國畫教學。教師巧妙利用學生愛玩的天性,讓學生感受用毛筆蘸墨畫畫,可粗可細、可幹可溼;引導學生透過玩墨、玩筆學習筆的運用;採用多種表現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如揉紙法、點染法、暈色法、平塗法、擦染法、拓印法等,讓學生透過不同表現手法描繪心中的畫面。兒童國畫題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為工筆和寫意兩種,形式包括壁畫、卷軸、扇面等,這也為教師的授課內容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性和可能性。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文房四寶的基本知識,瞭解詩書畫印的基本構成形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是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國畫的學習趣味。教師透過網際網路、多媒體等手段對名著或故事進行講解,讓學生用國畫的形式表達理解和感受,進而展開想象進行描繪。利用影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國畫教學,可以極大提升學生的創作興趣,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開展分年級分梯度教學。低年級的國畫課程以簡單的動物、植物、花卉等內容為主,將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入國畫教學中,讓學生在掌握用筆、用墨和基本造型的基礎上,大膽嘗試新的筆墨技法和語言,突出國畫水、墨、色的融合特點。

中年級的國畫課程將花鳥、山水、人物等內容進行完善,側重筆墨和造型訓練。學生對國畫中的皴、擦、點、染、墨破水、水破墨、滲透融合等各種寫意技法進行深入學習和應用,更加註重畫面表達的藝術性、完整性、豐富性。教師將藝術鑑賞與大師對話等內容搬入國畫課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國畫藝術的感染力,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高年級的國畫課程開設工筆花鳥和工筆山水教學,學生逐步掌握透稿、勾線、暈染、罩染等工筆繪畫技法;瞭解中國工筆畫發展史和各個時期的名家名作,以及畫中所傳承的哲學思想和審美價值;學習如何鑑賞傳世名畫,如清明上河圖、八十七神仙卷、韓熙載夜宴圖等,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

國畫課程的開設不僅增強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讓學生透過繪畫充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培養了學生更高層次的藝術思維方式。畫面豐富、造型各異、墨彩交融的學生國畫作品,已經成為校園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作者單位系遼寧省鐵嶺市銀州區第十一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12月14日第5版

作者:胡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