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又大權在握,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奪回皇權的?

前言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二,順治得了重病,即出天花,6天后生命垂危,命臣草擬遺詔:“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年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桃,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並下詔罪己。順治正月初七日子時死於養心殿。

輔臣制度的建立

順治去世後,經過兩天的緊張準備和安排,孝莊皇太后按照國不可一日無君的中國傳統,扶持玄燁,“恪遵遺詔,俯徇輿情,於正月初九日,即皇帝位。”這一天首先是玄燁自己昭告上天,都統濟世哈告地,都統穆裡瑪告太廟,理藩院尚書明安達理告社稷。然後,玄燁穿上孝服於順治靈前行禮受命,再改著禮服到皇太后宮行禮。禮畢到太和殿升寶座,文武百官穿朝服行慶賀禮。

百官禮畢,頒詔大赦天下,以次年為康熙元年,尊諡順治為章皇帝,廟號世祖。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又大權在握,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奪回皇權的?

▲順治 畫像

康熙在滿文裡意思是平安,有見章皇帝出天花而亡,玄燁因已經出過了天花,以康熙名之。它意味著玄燁當皇帝,不但自身平安,而且因無中道不豫,無社會震動,會導致國泰民安。

康熙元年八月,定製稱祖母為太皇太后,生母為皇太后。

康熙登極之時,年僅8歲,雖然他自幼聰明過人,但是,一個幾千萬人口的偌大國家,不但政事紛繁,而且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北有沙俄侵入黑龍江腹地,南部沿海及臺灣有鄭氏集團時刻準備反攻大陸,西有厄魯特噶爾丹稱雄;內部財政極端困難,全國所收賦稅不夠西南三王兵餉;反清的民族起義此起彼伏,不但終順治之世從未間斷,而且,康熙就是在山東於七、江蘇溧陽瑞應圖、江西蕭來信、廣東馮天俊等起義抗清的炮火聲中登極的。

毫無疑問,8歲的康熙無力應付多事之秋的國家局勢,理繁治亂必然要假手於人。

按照清朝順治幼年登極的先例,是設立攝政王輔佐幼主。但是,當時大臣有見於順治的叔叔攝政王多爾袞飛揚拔扈,幼年皇帝幾乎不保,因此,想請孝莊皇太后臨朝垂簾聽政。孝莊皇太后經過深思熟慮,在順治剛死,而康熙還年幼,國家又處於多事之秋的緊要關頭,她一方面總結歷史教訓,廢除攝政王制度,避免少數人掌握政權,欺君壓主,使皇權旁落,又不開垂簾聽政的壞端,

於是她變通地建立了一個多頭輔佐、共同執政的輔臣制度。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又大權在握,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奪回皇權的?

▲孝莊太后 劇照

另一方面她憑藉自已扶持年幼的順治登極的經驗,信心十足地把自己經過多年培育的康熙推向前臺,而自己又親自掌握大政方針,親自審查順治遺詔,親自確定輔臣名單,並規定在輔臣時期,出現非常態勢或事件,太皇太后可以親自下達諭旨,決定大政方針和措施。

根據她的意和順治的遺詔“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為輔臣”從而確立了清初的輔臣制度。

輔臣制度取代攝政王制,完全可以看成是博爾濟吉特氏太皇太后總結歷史經驗及教訓而改進統治方式的措施。她有見於多爾袞個人攝政時曾構成了對皇權的威脅,因而試圖採用多個輔政大臣共同執政,避免個人專擅權力,這確實顯示了她的政治家的頭腦和能力。但她並不因輔臣制度的建立而稍微鬆懈政治警覺性。康煕登基的第五天,她便諭諸王、貝勒、貝子、公、內大臣、侍衛、大學士、都統及文武官員等說:“爾等思報朕子皇帝之恩,偕四大臣同心協力,以輔幼主,則名垂萬世矣。”

這個諭旨中心意思在於啟示滿洲貴族及文武百官宣個誓,效忠幼主。

隨之王以下及大臣官員齊集大光明殿對天發:“衝主踐阼,臣等若不竭忠效力,萌起逆心,作非為,互相結黨,及亂政之人,知而不舉,私自隱匿,挾仇誣陷,徇庇親族者,皇天明鑑,奪算加誅。”且以同一誓詞宣誓於順治的靈位前。博爾濟吉特氏孝莊皇太后廢除攝政王制,建立輔臣制度之後,又以下達諭旨對天、對順治亡靈起誓的形式約束滿洲貴族和文武臣僚,創造少年皇帝親政前的穩定局面。

然而人間之事能盡人意者不多,攝政王可以擅權震主,輔臣多頭執政也可以出現權臣,也可以使皇權旁落。

鰲拜專權

順治死時留下遺囑,任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鰲拜本是最後一名,首席輔政大臣是索尼,起決定作用的應該是索尼。但是,鰲拜是武將,前朝累有戰功,成為輔政大臣之後,逐漸由恃功自做走向欺君弄權。加之索尼為人持重,蘇克薩哈雖耿直,但孤掌難鳴,遏必隆附和鰲拜,

鰲拜便利用這個條件,盡力滿足自己的權力慾,結黨弄權,使皇權旁落。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又大權在握,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奪回皇權的?

▲鰲拜 劇照

鰲拜擅權集中表現在下述各方面:第一,結黨控制國政要害。鰲拜首先控制了輔政大臣遏必隆,使其成為自己的黨羽,從而在議政大臣中獲得議政、決策權。其次控制國家用人權,在國家的關鍵和要害部門全都安插親己黨類。以同黨濟世為工部尚書,馬邇賽為戶部尚書,班布林善為大學士,侄兒塞本得為內廷行走,阿思哈為吏部尚書,葛哈為兵部尚書,泰壁圖為吏部侍郎,其弟穆裡瑪為都統,其他如邁音達、吳格塞、布達禮、納莫、佛倫、希福、阿林、劉之源。。。等。

鰲拜死黨都官居顯位,終於造成“文武各官,盡出伊門下,內外用伊奸黨,大失天下之望”的局面。

第二,國家大政在家議定,置皇帝於不顧,鰲拜與班布林善等結成私黨,一切重大國政他將其黨羽召集到家,議定之後,上朝宣佈,不但其他輔政大臣不得置一辭,而且,康熙也不能置可否。康煕只得憤憤地說,鰲拜“凡事在家定議,然後施行。且將部院衙門各官於啟奏後帶往家商議”。鰲拜是一介武夫,許多政治事件他都不能立即當眾裁決,所以,各部大臣、各衙門的章奏他都要帶回家去,召集他的黨羽商議定奪然後再與聞皇帝。至於其他輔政大臣或其他文武百官,都不能參與議政。

鰲拜專權擅政已是“眾所共知”。

第三,施威震眾,欺壓幼主。鰲拜上朝時,經常在康熙面前旁若無人,不講道理。凡大臣奏議不合他的心意他便高聲責罵,亂施淫威。康熙曾說:“鰲拜於朕前辦事,不求當理,稍有拂意之處,即將部臣叱喝。又引見時,鰲拜在朕前,理宜聲氣和平,乃施威震眾,高聲喝問。”在文武百官上朝議事之際,鰲拜喧賓奪主藐視康熙已達到極點。

無怪乎康熙說,鰲拜“通同結黨,以欺朕躬”。

第四,陷害忠良,擅殺命官。鰲拜擅政專權又一個重要表現,即陷害忠良,擅殺朝廷命官。“鰲拜等倚兇惡,棄毀國典,與伊等相好薦拔之,不相好者陷害之。”鰲拜陷害忠良、擅殺命官,最典型的當數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換地和圈地一案及康熙八年(公元1609年)誣殺蘇克薩哈一案。康熙五年十月,鰲拜強行要鑲黃、正白兩旗換地,鰲拜假借輔臣旗號,差派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侍郎雷虎會同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與直隸巡撫王登聯負責兩旗換地和繼續圈地。總督朱昌祚上疏:旗民安土重遷,不願換地,至於被圈地之民,旋即失業,無家可歸,生活慘狀,目不忍睹,

希望皇上立即停止圈地。

直隸巡撫王登聯也上疏說:“旗民皆不願圈換,自聞命後,旗地待換,民地待圈,皆棄地不耕,荒涼極目,亟請停止。”而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也支援總督和巡撫的意見,認為土地不宜圈換。所以,過了一個月,圈換土地之事毫無進展,鰲拜派去換地圈地的人陸續回京。鰲拜惱怒非常,立即假皇帝和輔政大臣之名,命令吏兵二部派人捉拿蘇納海、朱昌祚和王登聯。三人俱被立刻革職交刑部議處。康熙知道鰲拜因“蘇納海不阿其意,朱昌祚、王登聯疏奏旗民不願圈換地,堅守不移,阻撓其意,必置之於死”。康特召輔臣詢問議處意見,鰲拜堅持要把三人處死,康熙始終堅決不同意鰲拜所奏。但是,鰲拜出來便假傳聖旨,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三人“俱著即處絞”,造成康熙初年一大冤案。

後來鰲拜集團覆滅,康熙才為他們昭雪平反。

鰲拜陷害忠良最為令人驚心的是,康熙已經親政,他不顧康熙反對,處死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康熙親政不久,遏必隆給鰲拜臉上貼金,頌揚鰲拜輔政期間,政通人和,國泰民安,蘇克薩哈當即反駁遏必隆,並指責鰲拜輔政以來,居功驕傲,專政擅權,政令弊端叢生。同時舉圈換土地為例,說明鰲拜執政實屬暴政。

鰲拜視蘇克薩哈為眼中釘,非拔除而後快。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又大權在握,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奪回皇權的?

▲蘇克薩哈 畫像

但是,鰲拜最恨蘇克薩哈的還是康煕親政以後,蘇克薩哈主張輔臣還權於君,解輔臣之權。鰲拜最不願交回權力,儘管康熙已經親政,但他仍然想把持朝政,不願還權於康熙。所以當蘇克薩哈動議歸權於君,要求解去輔臣之職時,鰲拜便彈劾蘇克薩哈,說他有違先帝遺詔,不願意輔佐幼主,藉機置蘇克薩哈於死地。

鰲拜糾集其死黨給蘇克薩哈捏造了24條罪狀,要滅蘇克薩哈的三族。

康熙深知鰲拜等恨蘇克薩哈非但不附其羽翼,而且屢次揭其擅權壓主的陰私,久積成仇,與其惡黨班布林善等羅列罪款,處心積慮,一定要置蘇克薩哈於死地而後快。所以,康熙“堅執不允所請,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日,竟坐蘇克薩哈處絞”,並誅其三族,沒收其財產,連者甚眾。

這是康熙親政後,鰲拜面臨滅頂大禍時,還窮兇極惡地陷害忠良而造成的又一冤案,也是鰲拜欺君擅權的典型事例。

第五,堵塞言路,禁止科道條奏。鰲拜專權還表現在他不讓人講話、鉗制言論方面。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詔臣工進言朝政得失,宏文院侍讀熊賜履上疏直言,民生困苦已極,私派倍於官徵,雜項浮於正額,一遇水旱天災,朝廷減免百姓租稅,“則吏收其實,而民受其名;賑濟則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朝方責守令以廉,而上官實教之以貪;方授守令以養民之職,而上官實課以厲民之行。

今政事極其紛更,而國體因之日傷;職業極其惰窳而士氣因之日靡;學校極其廢弛,而文教因之日衰

”。

熊賜履上書揭露了朝政弊端,鰲拜以其指斥了他的暴政,是彈劾了他,因而對熊賜履恨之入骨,要治熊賜履妄言大罪,並且“申禁言官不得上書陳奏”。康熙以熊賜履自陳國政,不能治罪,阻止了鰲拜。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熊賜履再次上疏,直言“朝政積習未除,國計隱憂可慮”鰲拜見其疏,惱羞成怒,假傳聖旨,詰間熊賜履:“積習隱憂事實以所陳,無據妄奏名,議降二級用。”康熙又以詞臣言事,為朝廷徵言,理難深責。

然而,由於鰲拜作賊心虛,怕自己專政擅權大白於天下,言路為之堵塞。

智捉鰲拜

康熙本是一個有作為、銳志學習和改革的皇帝,但他於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親政,直到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他的皇權仍然很有限。鰲拜不但可以在他面前呵斥朝臣、振臂大叫,藐視他的存在,而且鰲拜說殺誰就殺誰,生殺大權不掌握在他的手裡,而是掌握在鰲拜手裡。康熙要親政,鰲拜就給他一個下馬威,不但強行要鑲黃旗與正白旗換地和繼續圈地而且公然不顧康的阻止、不允,殺了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直隸巡撫王登聯,妄圖阻止康熙親政。而康熙剛一親政鰲拜便無視康煕諭旨,採取假傳聖旨手段慘殺了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全家及其有關親屬。

康熙因鰲拜專權非但不能施展他的抱負,而且連自己的忠良臣屬都無力保全,形勢已發展到不捉鰲拜就不能奪回旁落的皇權的境地。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又大權在握,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奪回皇權的?

▲鰲拜 畫像

然而,鰲拜的羽翼已豐,權勢很大,他們控制了許多軍政要害部門,而整鰲拜本來又是能征善戰的驍將,逮捕鰲拜要有策略,要用智取。圍繞著消滅鰲拜集團,康熙和鰲拜展開了一場戲劇性的鬥爭。康熙智捉鰲拜經過了周密的計劃和佈置,採取了嚴密步驟。首先,解除鰲拜的精神武裝,鬆懈鰲拜的警惕性。鰲拜把持朝政與康親政發生了極其尖銳的矛盾,康熙要加強皇權鰲拜非但不願意歸政,而且還妄圖終身執政。

這種矛盾到康熙親政的第二年,鰲拜和康熙見面,往往袖裡藏著短刀,一方面是為了防衛,一方面準備一有機會就刺殺康熙。

特別是在鰲拜強迫康熙讓步,假傳康煕旨意處死蘇克薩哈之後,康熙對鰲拜的反感不僅溢於言表,而且已經處處都在收權和置鰲拜於不利境地。所以,鰲拜及其黨羽都十分警惕防止康熙對他們下手。因此,康熙為了穩住鰲拜,極力表示政治隳退,表面上飲酒作樂,不理朝政,特別在有鰲拜及其死黨出現或參與的場合,康熙便以人生幾何、江山糞土,表示無心戀政。鰲拜透過多次觀察,發現康熙沒有什麼異常表現,慢慢地也就放心了。其兄弟穆裡瑪曾提醒鰲拜說,前些天皇上還精勤於政事為什麼幾天以後就心灰意冷了呢?認為皇上聰明過人,要十分提防。

鰲拜則認為皇上畢竟還是個小孩子,和我鬥輸之後,因無奈我何而心移志轉,讓他下棋、角撲和飲酒去就是了,不用多慮。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又大權在握,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奪回皇權的?

▲鰲拜 劇照

與此同時,康熙在祖母太皇太后的幫助下,在皇族子弟中挑選了幾十名身強力壯的青年,組成格鬥營,天天練習“撲擊之戲”。當著鰲拜的面,康熙也投身其中與“布庫”子弟摸爬滾打摔在一起。名為遊戲,實為武備。由於康熙的原有侍衛隊中,不僅有鰲拜的許多黨羽在其中,而且鰲拜在侍衛隊中影響很大,領侍衛、衛士大都是鰲拜親自挑選和安排的。在某種程度上說,康熙與鰲拜相較,侍衛們更忠於鰲拜。

而康熙組織的角撲隊,實質上既是用於捕鰲拜的格鬥隊,又是保衛康熙的侍衛隊。

為了加強角撲營的格鬥能力,康特意從侍衛隊中調已故首席輔政大臣之子索額圖到角撲營當擒拿指揮。索額圖既是一個格鬥有術的角撲士,又是很有組織能力和指揮能的領導者,曾任侍衛隊一等侍衛。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六月,調任吏部右侍郎,向角撲隊過渡。

於次年五月“自請解任效力左右,復為一等侍衛”。索額圖被調到康熙的角撲營,擒拿鰲拜的準備工作迅速完成。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又大權在握,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奪回皇權的?

▲索額圖 畫像

遣散鰲拜黨羽,剪除其耳目及勢力。拿鰲拜之前,即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初,康熙先後將鰲拜的胞弟內大臣巴哈“差往審理察哈爾阿布奈之事”,將鰲拜的死黨理藩院左侍郎綽克託“差往蘇尼特定扎薩克事務”,將鰲拜的侄兒侍衛蘇爾瑪“差往科爾沁”,鰲拜的心腹工部尚書濟世、兵部侍郎邁音達、內秘書院學士吳格塞則被康熙派到福建巡海。

這便削弱了鰲拜的在京勢力。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擒拿鰲拜的工作準備完畢,捉拿條件已經成熟,於是在十六日早晨,康熙集合了格鬥隊全體隊員,進行總動員。康熙信心十足,用亢奮的語調詰問角撲士們:“汝等皆朕股肱耆舊,然則畏朕歟,抑畏鰲拜?”角撲士精神抖,摩拳擦掌,當康熙問他們是怕他還是怕鰲拜的時候,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獨畏皇上!”不怕鰲拜。接著康有條不紊地宣佈鰲拜種種罪狀,說明不捉鰲拜天地不容。繼之便把幾十名角撲士埋藏在鰲拜進宮大門的兩廂,然後傳旨,召鰲拜進官商議國事,“立命擒之”。

鰲拜聞旨,即速進宮,無有戒心地大步進來。

待他入了門,兩廂角撲士一擁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鰲拜掀翻在地。開始鰲拜還以為角撲士是和他開玩笑,還在笑罵。後來角撲士不僅給他一些拳腳,而且把他捆綁起來,他才知道自己已被逮捕,

於是厲聲高叫自己無罪。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又大權在握,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奪回皇權的?

▲智取鰲拜 漫畫

康熙當即宣佈了鰲拜三十大罪。約而言之:(1)“揹負先帝重託,任意橫行。欺君擅權,文武各官,盡出伊門”;(2)“與穆裡瑪、塞本得、訥莫、佛倫、蘇爾馬、班布林善、阿思哈、褚哈、濟世、馬邇賽、泰圖、邁音達、吳格塞、布達禮等結成奸黨,一切政事,先於私家議定,然後施行。又將部院啟奏官員帶往私門商酌”;(3)倚侍恃惡,紊亂國政,“所喜者薦舉,所惡者陷害”;(4)假傳聖旨,擅殺大臣;(5)“貪攬事權,延挨不請辭政”;(6)“禁止科道陳言,恐摘發情弊,阻塞言路”;(7)“凡事不依理進奏,多以舊時疏稿呈覽,逼勒(皇上)依允”;(8)在皇上面前,隨意呵責大臣,藐視幼主;(9)任意引用私人,“補居要地”;(10)“上違遺詔,下虐生民,草營人命”等等。

鰲拜集團數年執政,“貪聚賄賂,奸黨日甚,上違君父重託,下則殘害民生,種種惡跡,難以列舉”。

根據鰲拜罪狀,原擬革職立斬,後因鰲拜要再見康熙一面,當其再見康熙時便脫下衣服,要康熙看他救皇太極——清太宗時,身上留下的疤痕,康熙本來心腸就很慈和,一見了鰲拜因救他祖父的駕而留下的累累傷疤,終於心軟,將其改判無期徒刑。

同時康將鰲拜的其他成員:輔政大臣遏必隆、宗室輔國公大學士班布林善和塞本得、兵部尚書噶禇哈、戶部尚書馬邇賽、吏部尚書阿思哈、吏部侍郎泰圖、都統穆裡瑪等黨徒一網打盡。

康熙智擒鰲拜是清統治的轉折點。滿洲貴族的統治以康熙智擒鰲拜為分水嶺。因為在此之前,滿洲貴族雖然進入了漢族的封建王國,然而他們卻頑固地妄圖堅持或維持他們的奴隸制的天堂。多爾袞、順治不用說,他們一再圈地,實行殘暴的逃人法,建立奴隸主莊園。鰲拜集團不顧民族矛盾的激化,以武力繼續推行圈地暴政。康熙智擒鰲拜可以說是滿洲封建貴族打敗了奴隸主貴族,從而使滿洲的奴隸制殘餘徹底被埋葬,為清朝真正奠下200多年的統治根基。

康煕智擒鰲拜奪回了多年旁落的皇權,加強皇權就是加強中央集權,使國家走向高度統一。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又大權在握,康熙是如何除掉鰲拜,奪回皇權的?

▲鰲拜 畫像

國家統一,創造人民生活的和平環境,是經濟和文化繁榮、發展的前提。同時康熙消滅鰲拜集團使滿洲貴族——當時中國的統治集團的核心——避免了分裂,從而有力量應付更大的歷史變亂,也為康熙的政治革新掃清了前進的道路。康熙要想有所作為,改變他的父祖輩造成的積重難返的政治局面,解決尖銳的民族矛盾,恢復被嚴重破壞的社會經濟,他不但要加強皇權,而且必須掃清前進的道路,清理他所要建立仁政的社會基地。

消滅鰲拜集團正是這種清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語

康熙智擒鰲拜及其所下的最後處理的諭旨,充分展現了康熙的政治才華,標誌著他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皇權自此獲得加強,奏摺閱視,諭旨硃批,康熙“斷不假手於人”這是清朝政治演進的轉折點,也是康煕政治生涯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