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為什麼能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文·段宏剛

神話小說《西遊記》裡的孫悟空,應該是我國小說藝術裡塑造的最成功、知名度最高的人物形象了,他無所不能,擁有72路變化,想變什麼就變什麼。一雙火眼金睛明察秋毫,能洞察妖怪的真偽,一個筋斗雲能翻出十萬八千里,非常拉風。一條金箍棒打遍天下許多妖怪,是降妖除魔的能手。

當然,孫悟空的法力和本領遠遠不止這些,同時,他又擁有“齊天大聖”、“美猴王”、“鬥戰勝佛”等稱號,就更增加了他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程度。

在兒童時代,正是86版《西遊記》熱播的時候,我以自己的親身體會,來談談兒童為什麼喜歡孫悟空這個角色?

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為什麼能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首先,孫悟空能滿足少年兒童對英雄情結的所有幻想。

天下少年哪個不愛做夢,哪個不崇拜英雄。

孫悟空生性活潑好動,機智勇敢,神通廣大,正義凜然,嫉惡如仇,喜歡打抱不平,並且,他還擁有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品質。

孫悟空的身上,集合了儒家的仁義,比如,在去往西天取經的路上,對團隊一直忠心耿耿,多次拯救團隊於危難之中。

還擁有道家的天人合一,比如,他本身就是天地造化孕育出的一隻石猴,非常有靈性,後來經過菩提祖師的點化和教導,成為一名修為很高的道家神仙。

他還具有佛家的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情懷,比如,他們師徒四人歷經千辛萬苦,取經的目的本身就是以慈悲為懷,來教化世人。

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為什麼能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孫悟空正是擁有這些個性、性格、品質、精神和優點,他的形象非常符合少年兒童心目中期待的英雄形象,因此,他會受到少年兒童的喜愛。

我在80年代中後期讀小學時,86版《西遊記》每天晚上要播出兩集,我們這些5——10歲的小屁孩寧願不吃飯、不寫作業,甚至不睡覺,也要守在家裡的黑白電視機旁,津津有味地把兩集《西遊記》看完。

每天放學後一幫小孩聚在一起玩耍時,非常喜歡扮演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唐僧這些角色,尤其對孫悟空這個角色,一幫小孩爭搶著扮演,爭持不休時,只能依靠剪刀石頭布的遊戲來選定,誰是最後的贏者誰就扮演孫悟空。

沒有道具,小夥伴們就拿出自家的擀麵杖、木耙、鐵鍁等工具,當作金箍棒、九齒釘耙、月牙鏟等武器,模仿著師徒四人,興致勃勃地扮演取經路上的故事,可以說,《西遊記》讓我們那一代人度過了天真無邪的童年,我們怎能不喜歡呢?

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為什麼能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再者,孫悟空身上具有鮮明的叛逆精神,天不怕地不怕的野性,非常吻合少年兒童的心性特徵。

孫悟空喜歡調皮搗蛋,喜歡捉弄人,野性難改,常常不服管教。比如,他跟隨菩提老祖學藝時,趁師父不在,在眾多師兄弟面前變化出很多東西,賣弄自己的本領,後來被師父看到後,把他趕出了師門。

孫悟空搶走東海龍宮的定海神針做自己的武器,又潛入地府,把猴族的生死簿全部勾銷,搞得地下惶惶不安。萬不得已,他被玉帝招入天宮做了“弼馬溫”。當他明白這個官職微不足道時,一怒之下回到花果山,自封“齊天大聖”,然後又打入天庭,把天庭攪得雞犬不寧。最終,孫悟空還是被如來佛壓在了五行山之下。

在取經路上,要不是觀音菩薩指點唐僧設法給孫悟空戴上緊箍咒,恐怕連唐僧也無法管教無法無天的孫悟空。

孫悟空的所作所為,表現出強烈的叛逆精神,任性淘氣,討厭約束,喜歡自由自在,這些性格特點,跟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少年兒童身上表現出來的,並沒有什麼差別,小朋友們看到孫悟空形象時,覺得非常有親和力,因此,從心底很認同他。

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為什麼能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最後,孫悟空身上有許多世俗化特徵,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難,少年兒童看到他,彷彿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

所有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對現實生活進行藝術化的表述結果。

作者吳承恩在刻畫孫悟空這個形象時,首先給其賦予了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和童話色彩,同時又給融合了現實基因,關於孫悟空,以及其他角色,都來自於對現實生活的深刻剖析,對現實生活中人們共性的提煉,能在奇幻的描述中透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能從人物身上折射出具有世俗化特質的世態人情,讓讀者能感受到孫悟空等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形象,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

孫悟空這個藝術形象,為什麼能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喜愛?

因此,孫悟空的個性、性格、情感、作風等,都是接地氣的,他經歷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符合大眾眼中的真實感受。

比如,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幾百年,缺吃少穿,可憐兮兮的樣子,被唐僧兩次誤解後趕走,他委屈落淚,心有不甘的樣子,在多次跟強敵交戰中落敗,失魂落魄的樣子,這些都是人之常態,不要說少年兒童看到這些場景會同情孫悟空的遭遇,即使大人看到,也會同情,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看到弱小者、落難者,正常人自然而然會產生憐憫之心和關切之意。

以上三個原因,就是人們喜愛孫悟空這個形象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