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境面臨的諸多威脅之中,為什麼說氣候變化是最主要的?

就在不到一百年前,環境還被認為大體上能夠自我修復,並且其太龐大、太古老,是萬物之基礎,因而不會被嚴重破壞,尤其不會被人類這種先進的、適應性強的,並且本質善良的物種所破壞。但顯然,從我們21世紀的主流觀點來看,這種想法是荒謬的。在全世界對氣候變化深感困惑的當下,情況尤其如此。

為什麼環境需要保護?環境保護為何如此之難?我們如何知道汙染的安全水平?溼地正在消失嗎?水資源正在變得稀缺嗎?為什麼生態系統多樣性很重要?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是一樣的嗎?為什麼氣候變化是如此重大的問題?如今環境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什麼?面對有關環境保護的一系列問題,,波士頓大學環境法講師帕梅拉·希爾(Pamela Hill)在《環境保護》一書中解釋了為什麼我們的環境需要予以保護以及如何保護等一系列問題。顯然,面臨當下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我們必須要採取必要的行動,以便有效保護我們自己和子孫後代的環境。

以下內容選自《環境保護》,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在環境面臨的諸多威脅之中,為什麼說氣候變化是最主要的?

《環境保護》,[美]帕梅拉·希爾 著,杜鵬飛 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年5月版。

為什麼氣候變化是最主要的環境威脅之一?

如今環境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什麼?

隨著人類邁入21世紀,我們所有人都應當深切關懷我們的地球。儘管科學尚未完全確定我們是否正在以一種不可持續的方式迅速消耗我們的資源,而且現實不斷在變化,但是很明顯,資源消耗速度很快,如果不作為或者作為不充分,均是不可取的。

環境目前面臨諸多威脅。地球的大氣、海洋、淡水和土地,都受到了人類這一物種施加的巨大壓力,人類的適應性非常強大,幾乎可以控制所有其他物種。然而在21世紀,我們人類正面臨著一個具有深刻諷刺意味的問題:我們能找到一種方法來適應並逆轉來自我們自身的威脅嗎?關於最主要的環境威脅的任何清單都帶有主觀色彩。下面是其中一個清單:

①氣候變化;

②生物多樣性喪失;

③退縮的海洋;

④新興汙染物;

⑤人口;

⑥貧困。

實際上,氣候變化是迄今為止最大的環境威脅,部分原因是它幾乎影響了其他所有環境威脅。這裡有一個樣本,告訴我們氣候變化在21世紀後期可能帶來什麼後果。

在美國中西部地區,例如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和堪薩斯城等城市,大約生活著6000萬人口,預計未來幾十年該地區的氣溫將上升3°F,到21世紀末,氣溫則可能上升10°F以上。在這種情景下,密歇根州的夏天將會令人感覺彷彿是得克薩斯州的夏天。在美國西南部,約有5500萬人生活在洛杉磯、丹佛和鹽湖城等地,這些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超過美國其他任何地區,其氣溫的變化趨勢與中西部看起來幾乎一樣。該地區的氣溫正在升高,到21世紀末可能會上升9°F左右,使得該地區乾旱加劇,並使日益稀缺的水資源面臨更嚴重的競爭危局。在美國東北部地區,包括紐約大都市區,氣溫可能上升4。5~10°F,導致沿海地區洪水氾濫,並且威脅到城市基礎設施。

在環境面臨的諸多威脅之中,為什麼說氣候變化是最主要的?

電影《普羅旺斯的夏天》(2014)劇照。

2014年秋天,《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波特蘭將依然涼爽,而安克雷奇將成為一個值得去的地方:在一個更溫暖的星球上,哪個城市更安全?》的文章,展望未來幾十年。這篇文章說:“忘記加利福尼亞州的大部分地區和西南地區(乾旱,野火)吧,東海岸和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熱浪,颶風,海平面上升)同樣慘烈。例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很可能在2100年成為一個洪水區。”這篇文章隨後建議將太平洋西北地區作為“潛在的氣候避難所”,而佛羅里達州因面臨的氣候威脅被描述為“地面零點”。這篇文章以非常隨意的口吻描繪了令人震驚的未來,但這樣的隨意口吻並不能減輕人們的震驚。

孟加拉國是一個地勢低窪的東南亞國家,其近25%的國土海拔不足7英尺。海平面上升時,孟加拉國將是面臨風險最大的國家。科學家認為,到2050年,孟加拉國17%的土地可能會被淹沒,1800萬人將流離失所。到2100年,孟加拉國的海平面會上升13英尺,上升速度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這將造成可怕的後果,包括大規模移民和城市過度擁擠。

雪是冬季奧運會必不可少的。據預測,到2100年,迄今為止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國家中,只有6個國家會有足夠的降雪(或者氣溫足夠冷,以便人工造雪)來再次舉辦該項賽事。到這個時候,歐洲2/3的滑雪勝地可能會由於缺少雪而歇業。到22世紀中葉,加拿大東部的滑雪季可能會縮短兩個月甚至變得更短。這種情況儘管不像孟加拉國將面對的未來那麼可怕,但它也揭示了比休閒、娛樂和經濟方面的損失更為嚴重的問題。

在環境面臨的諸多威脅之中,為什麼說氣候變化是最主要的?

2020年與2014年的冰川對比。紀錄片《消失的冰川》(2020)劇照。

未來的氣候變化威脅有多嚴重?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主要是因為答案取決於我們為應對威脅所做出的選擇。如果我們選擇採取強有力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措施,預計21世紀末氣溫將上升約1°C(1。8°F),升溫範圍為0。3~1。7°C(0。6~3°F)。如果我們選擇維持現狀(例如,無法落實國際協議,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國對企業排放監管不到位或者對居民生活方式控制不足),則到2100年預計升溫範圍為3~5。5°C(5。4~9。9°F)。但是,重要的是,這並不意味著10°F就是到2100年可能的最大升溫幅度,儘管它已經很大了。

一些氣候專家分析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資料後指出,到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6°C或11°F以上的機率為10%。這將是災難性的。在其他情形下,我們會非常嚴肅地對待相同級別的風險:有多少房主會搬入已知有10%火災風險的住房,並且在沒有事先採取措施大幅降低火災風險的情況下在住房裡供養全家人?

為什麼生物多樣性喪失是重要的環境威脅?

物種有生有滅,但生物很少面臨大規模的滅絕。人類對大約6500萬年前突然導致恐龍和其他許多物種消失的第五次大滅絕深感好奇。我們這一代正在見證第六次大滅絕。我們已經引發了這次滅絕。第六次大滅絕的威脅是巨大的,因為相互關聯的生命網路——它的生物多樣性(其中大部分對於人類而言仍然是神秘的),是我們人類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帶走蜜蜂、珊瑚礁,以及我們甚至尚未確定的數千個物種中的許多物種,我們所依賴的整個自然大廈都將動搖,進而失去平衡。著名的生態學家威爾遜這樣描述了我們面臨的情況:

當我們改變生物圈時,我們會使環境偏離微妙的生物之舞。當我們破壞生態系統並導致物種滅絕時,我們就會損耗這個星球所提供的最偉大的遺產,從而威脅到我們自己的生存。

在環境面臨的諸多威脅之中,為什麼說氣候變化是最主要的?

紀錄片《蔚藍之境》(2020)劇照。

人類並非像天使般進入這個世界,我們也不是殖民地球的外星人。我們是許多物種當中的一員,在這裡進化了數百萬年,並作為一個與其他物種相關聯的有機奇蹟而存在。我們以如此不必要的無知和魯莽相待的自然環境,是我們的搖籃和託兒所,也是我們的學校,並且目前仍然是我們唯一的家園。

就像前所未有的二氧化碳增長一樣,世界人口數量在20世紀從16億增長到60億以上。換句話說,世界人口數量在100年裡增長到了原來的4倍以上。相比之下,人類從進化伊始到人口數量達到10億花費了數千年的時間。科學家預計,這種驚人的增長速度將在2050年世界人口數量達到約90億時趨於平緩——這是令人咋舌的,同時略微令人放心。然而,最近的預測顯示,人口爆炸將延續到21世紀末,到2100年世界人口數量將達到96億至123億。

20世紀人口急劇增加帶來的壓力已經在環境和人類生活中得到了體現。在美國,科羅拉多河三角洲在20世紀初期佔地將近3000平方英里,如今它只佔地大約250平方英里。科羅拉多河曾經可匯入太平洋,如今它在美國太平洋海岸以北50英里處消失了。導致這一結果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從科羅拉多河引流以滿足快速增加的人口的需求(有時會造成水資源浪費)。

世界上的其他大河也是如此,例如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中國的黃河和澳大利亞的墨累河,這些河流的水資源都非常緊張,因為它們要為流域內的居民供水。如果維持當前的人口增長速度和消費模式,這些河流的命運很容易預測。

在環境面臨的諸多威脅之中,為什麼說氣候變化是最主要的?

人口不斷增長。料來源:世界實時統計資料Worldometers官方網站。

隨著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對食物的需求也在增加。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特別是在亞馬孫熱帶雨林中,人們會砍伐森林,為農業生產騰出空間。奈及利亞的人口數量在過去60年中翻了兩番,對牲畜的需求不斷加大,導致了荒漠化。在埃及,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富饒的尼羅河三角洲的土壤正以每小時3。5英畝的速度在流失。如果預期的人口增長趨勢和當前的消費模式保持不變,未來的情況也不難預測。

到2100年,世界上大多數人口將居住在密集的城市地區。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幾乎所有人口爆炸都發生在城市地區。根據世界銀行的說法,“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和2000年的世界總人口一樣多”。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居住在低窪的沿海地區。預計未來幾十年海平面上升風險最高的城市是加爾各答、孟買、達卡、胡志明市和邁阿密。

環境退化的後果通常由窮人負擔,而窮人對環境退化的責任一般是最小的,也就是說,責任與負擔不成正比。水資源短缺和荒漠化是兩個全球尺度的例子。在美國,汙染設施的位置與收入和種族相關。貧窮國家成了工業垃圾的接收端:來自富裕國家的工業廢物,如計算機零件和廢棄智慧手機流向了貧窮國家;汙染行業遷至了貧窮國家以獲得廉價勞動力和可用土地。窮人缺乏資源來應對他們所遭遇的環境問題:缺乏資金,也缺乏資訊和政治權利,而極端的環境問題與政治權利被剝奪是有關的。2000年,納爾遜·曼德拉(NelsonMandela)聲稱:“僅靠自由是不夠的……沒有時間或水來灌溉你的農場,沒有能力捕魚以養活你的家庭。因此,爭取可持續發展的鬥爭幾乎等於爭取政治自由的鬥爭。”

在環境面臨的諸多威脅之中,為什麼說氣候變化是最主要的?

電影《牛仔褲的夏天》(2005)劇照。

發展帶來汙染,至少歷史上是如此:這是對工業化世界所獲成功的巨大諷刺。當工業發展被視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最佳途徑時,貧困本身就會帶來汙染。未來的問題在於,如何在不加劇國際社會目前正在經歷的環境危機的情況下,讓較貧窮的國家實現發展。

貧困與環境之間的聯絡在國際語境中往往被描述為南北鴻溝,一般而言,北方多發達的富裕國家,南方多發展中的貧窮國家。這種鴻溝是真實存在的,它代表著在全球尺度上環境議題領域有兩個陣營,這兩個陣營面臨著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在當前氣候變化談判這一背景下,這種鴻溝尤其明顯。貧困與環境之間的聯絡也是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一個重要主題。

責任指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分派各自的責任也是有幫助的,因為這會鼓勵各國承擔責任,包括道義上的責任和經濟上的責任。我們所面臨的全球環境挑戰,其責任主要在於世界上那些富裕的工業化國家。

哪些解決方案最有前途?

儘管人類為保護環境已經做了很多,但是鑑於我們所處的時代與1970年第一次舉辦地球日活動和1972年舉行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時已完全不同,我們需要做更多事情。以下是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

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全球對這個非常重要的目標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太陽能是一個熱門市場,中國在這方面一路領先。各國政府正在探索限制化石燃料使用的金融手段。一些國家正在徵收碳稅。但這些措施需要加大力度: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應該得到補貼、稅收優惠和政治意願等方面的支援。各級政府應該透過公平有效的手段積極徵收碳稅。

鼓勵公共交通。全球約有1/3的溫室氣體和大量其他汙染物來自汽車。據估計,到2035年,全球將有17億輛汽車在路上行駛,比當前全球汽車數量更多,其中大部分增量出現在發展中國家(與美國20世紀的增長趨勢相同)。即使替代能源汽車可以取代一些化石能源汽車,包括道路建設和維護在內的環境影響也將是巨大的。由清潔燃料提供動力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促進精明增長,對氣候、空氣質量和生態系統保護產生積極影響(因為擴建高速公路所需佔用的大量土地得以倖免)。

降低消費。發展中國家不應將美國視為典範。在美國,沒有哪個家庭需要一個三車位的車庫。一次性塑膠袋不是把食物從超市帶到廚房的唯一途徑。沒有雜草的草坪並不美麗,而且還需要殺蟲劑、除草劑和化學肥料來維持這種並不美麗的草坪,而這些物質最終不可避免地會進入地下水中。我們,特別是生活在郊區的美國人,需要停下來思考自己的每一次採購,消費的每一件產品,改變的每一片土地,至少想一想自己的行為在環境、經濟和道德上是否合理。

在環境面臨的諸多威脅之中,為什麼說氣候變化是最主要的?

電影《菊次郎的夏天》(1999)劇照。

理智地開拓化學品市場。對於生產者而言,這意味著透明和謹慎,並尋找不那麼具有破壞性的替代品。對於監管者來說,這意味著適當地應用預防性原則。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要了解所使用的產品,並調整生活方式和購買行為,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危害。

促進全球合作。全球環境問題需要全球解決方案,這意味著需要國際合作。約翰·列儂(John ennon)在歌曲《想象》中寫道:“想象一下沒有國家的世界。其實這是有可能的。”我們當然可以想象,但是,將世界各國政府合併為一個政府,這或許沒有可能,甚至是不可取的。然而,有的觀念確實需要轉變:要尊重和重視政府間的合作,這需要從一個權力更大、資金更充足的聯合國開始。毫無疑問,聯合國為國際對話的開展、為減少汙染的全球承諾、為從北到南的技術共享等創造了機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但除《蒙特利爾議定書》外,國際社會在實際解決環境問題方面沒有取得足夠的成果。《京都議定書》在很大程度上是失敗的,因為國家的自身利益受到了阻礙。我們需要一個更有效的國際框架,必須促進國際合作,以有效處理需要全球協作解決的環境問題。在這方面,執行《巴黎協定》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資訊公開。公眾可獲得的有關環境的資訊和環境教育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資金、政策和法律都必須轉變,公開資訊、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並支援學校和家庭開展環境教育。當然,資訊也需要準確,政治家以及喜歡發表公開言論的人應該發表有科學依據並斟酌過的事實和假設。如果他們在立法機構任職,則應該支援那些資助優良的環境科學研究專案並促進資訊傳播的法律和政策。

最後,我們需要體驗自然環境,這可能是瞭解環境資訊的最有效形式。我們需要確保我們的孩子有能力、有時間觀察鳥兒如何飛翔;翻開一段木頭,仔細觀察它下面的生物,聞一聞支援生命的肥沃土壤;結伴進入叢林,或許還可以進行叢林探險。我們當然可以去野外體驗自然,但我們也可以在城市公園、牧場、溼地和山坡等地方體驗自然,而且通常情況下乘坐公共汽車即可到達這些地方。

個人行動是否重要?這是絕對重要的。在投票箱前;在選購產品的商店裡,以及選擇如何丟棄它們的家中;在我們做出的住在哪裡以及如何去上班的決定裡;在我們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以及學校的教育裡。人們可以提出合理的質疑:環境挑戰的規模是否意味著個人行動毫無用處?而答案卻一定是,所有的行動,只要是於環境無害的、可持續的環境價值觀和行為,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些行動包括我們自己的,教育工作者和他們學生的,商界和政界領導人的,父母、同事以及隔壁鄰居的行動。

原文作者/[美]帕梅拉·希爾

摘編/何安安

編輯/李陽

導語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