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蜀道難》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太白詩中的蠶叢及魚鳧,是歷史上的古蜀王,經三星堆和金沙遺址考古驗證,確有其人。

《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王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

蠶叢,又稱蠶叢氏,人如其名,是蜀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他和嫘祖一樣,都被譽為栽桑養蠶的始祖。而在中原,公認嫘祖為“先蠶娘娘”,也是我國的“絲綢之母”。

蠶叢只活躍在蜀國的神話傳說中,但他們似乎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同時出現兩位養蠶專家,選擇上似乎使人很矛盾。

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蠶叢氏為岷江羌族,而古蜀能與嫘祖軒轅家族拉上親緣關係的是蜀山氏冉族,蠶叢的技藝是巧合天成呢,還是起源於冉族傳承,或者蠶叢本是軒轅後裔?這是一個謎。

古蜀人先祖是

冉族

羌族

合化的

蜀族

:冉族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土著民族,羌族是從西北遷徙過來的民族。

蜀山氏冉族,是我國最早發現和從事農耕的民族之一。一些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認為,冉族人最早的先祖是元謀人,且認為整個蜀西非藏族類的人類都應該是元謀人演變而來。

從三星堆、金沙遺址發掘上考證,史學家在研究冉人時,發現羌人的農耕文明不是古蜀國的農耕特徵,而冉人的文物特徵是更接近歷朝對四川地區農耕文明的描述。因此也間接證明了冉族人比羌族人更早進入成都平原,也更容易被大量漢化的一類民族。

因此,若說成都平原上,蠶叢氏是第一任古蜀國酋長,那麼冉族蜀山氏就是在他之前的一個古老的叢集部落。

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蠶叢:傳說皇帝軒轅氏娶蜀山氏為妃,生一子,“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裡。他善於養蠶,因“教民蠶桑”有功,而被部族人稱作“蠶叢”。

“是時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縱,不曉文字,未有禮樂”。

說他們的眼睛是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頭髮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的樣式是左邊斜著分了叉的。三星堆的確出土了不少與蠶叢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縱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飾等,但神話祭祀,有誇大之嫌。

傳說中黃帝軒轅氏有四妃十嬪、二十五個兒子。嫘祖是黃帝的元妃,生二子,

長子少昊(又名玄囂)、次子昌意,昌意得子顓頊。

若蠶叢真為嬪妃旁出一支到岷山,也不足奇怪。只是,到底是皇帝之子,或者是孫輩呢?這其實並沒有直接證據。

這就如同說是顓頊的兒子一樣。

其實顓頊的兒子是鯀曾,鯀曾之子鯀祖,鯀祖之子鯀父,鯀父之子才是鯀,鯀生禹,禹生啟。

和顓頊之間,其實隔著好幾代人呢。

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十三州志》徑寫:

“蜀之先,肇於人皇之際,至黃帝昌意(昌僕)娶蜀山氏女,生帝嚳,後封其支庶於蜀。”

意思是顓頊的父親昌意,娶蜀山氏之女,這裡有意向說顓頊其實就是帝嚳,然顓頊與帝嚳都被譽為華夏五帝之一,顓頊與帝嚳,其實是叔侄關係,帝是少昊之孫、極之子。

“後封其支庶於蜀”,

不管是顓頊支庶,還是帝嚳支庶,似乎都說明,古蜀王是他們家族中人。

《山海經》

“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列子·楊朱》說:

“大禹,一體偏枯。”

《莊子·盜蹠》直接說:

“禹,偏枯。”

禹、魚,便順理成章成為了同音通假字。、禹同樣具有水族的特徵。他們都有魚的化身,也被歷史紀念為水神。魚的形象其實就是該族團的圖騰,它可以上溯到中原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大量出土的魚圖騰徽志。

魚婦也為“魚鳧”的化音。這也似乎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魚鳧氏冉族和大禹家族的淵源。

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公元前1613年,商朝君王祖甲執政後期,蠶叢氏羌族部落不屈服商朝人的控制,領導部族奮起反抗,結果蠶叢王不敵,戰死岷山,族人四散,其中一支羌人翻過玉壘山山脈,進入四川盆地的西北沿,後又被商戍軍打散,一部分羌人躲避戰爭進入四川盆地,改部族為“柏灌氏”,公元前1063年,柏灌氏被南邊新起的魚鳧氏部落兼併。

魚鳧氏為馬壩河南岸的土著冉人部落。因為這個部落打魚要用漁網、魚叉,還要靠喂的魚老下水逮魚,魚老鴰是一種野鴨,古稱鳧,因而這個部落就取名叫魚氏部落,大王就稱為魚鳧王,因為部落的大王過於兇殘貪婪,青年杜宇帶領大家反抗,推翻了王,被漁民擁立為新的魚鳧王,他也被稱為“蒲卑”。

所以說蜀國按時間順序,應該是蜀山氏冉族、蠶叢氏羌族、柏灌氏羌族、魚鳧王冉族、蒲卑氏(杜宇)蜀族、開明氏(杜尚)蜀族。

走進古蜀:古蜀王蠶從氏與嫘祖,誰才是真正的養蠶始祖?

據傳嫘祖母儀天下,她和軒轅把長子青陽降居江水(岷江),次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礱江),接受艱苦環境磨練,嫘祖因此有在四川境內生活的可能性。

蠶叢與嫘祖、黃帝,或因此存在親緣關係,或是存在技藝傳承的“師徒關係”,都有了極大可能性。

不管怎樣,顓頊之母是蜀山氏有明文記載,這也間接說明其一:古蜀在蠶叢氏之前,先有更為古老的蜀山氏冉族。而蠶叢氏的養蠶技藝,若按親緣來推算,怎樣都發展於嫘祖之後了。

若按歷史軌跡,依然需要更多證據考證,嫘祖與蠶叢同樣的養蠶技藝,他們與蜀山氏冉族之間的千絲萬縷,或者有姻親關係,或者也存在古老技藝過渡,一如《詩經》採集,一如農耕文明,濫觴於何?只能憑後人去遐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