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冬青:魚“鳧”,你在嗎?——三星堆文物字解續章

心意怦怦……

媒體斷言,三星堆土地下,潛蘊著的寶藏或許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即將在10月揭幕的,以及未來的考古發掘將會綻現出更為博大恢奇的世界。還會有哪些石破天驚的珍寶?我們只能懸想神思。

但是,不妨繼續探究已有的器物。

上個世紀初,甲骨文的現身,改寫了漢字的歷史,讓我們重新認識了一些漢字最初的形態,解開了一些漢字字形變化之謎。後來,各種文物的出土,則又讓我們可以體會到一些漢字之形態據以產生的“原型”。三星堆的數次挖掘,奇珍異寶震驚天下,則使我們在驚歎先民的恢詭譎怪的神奇想象力、創造力的同時,對照這些無比珍貴的“原型”,以極其珍貴的感性直觀,探尋漢字初文形態的由來。現在,可以用現代科技,以及古生物學、古地質學、古氣象學、古人類學,乃至遠古政治、經濟、軍事、交通史等各個方面,研究這些綻現的器物背後的世界中,古代神性世界和人類世界顯露的端倪。是否可以從三星堆的神祇、器物,與漢字字形之間的聯絡,來審察、諦視這一神奇的謎一樣的世界?

神話就是那一時代科學與藝術的總和。“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謫仙人李太白,雖然茫然於遠古,卻神思縈繞於“爾來四萬八千歲”的靈異。古蜀國的“蜀”字,這個碩大的眼睛長在額頭上,脫離群眾的傢伙,是蠶麼?至少,文字學家認為,大眼睛下面的彎彎勾勾,是蠶的象形。而這麼突出的大眼睛,在三星堆的塑像中,幾乎是常態化的設定。上個世紀90年代,已有學者從“蜀”字甲骨文,來觀察三星堆許多眼器具、塑像的“蜀”性。下面此圖被三星堆博物館命名為:鳥身人面像。但我們卻看不到“人面”,而只看到一隻“大眼睛”。下面的身體,在我看來,倒是像蠶寶寶的藝術化。這位“高餘冠之岌岌兮”的怪物,是否就是“蜀”的化身,是甲骨文“蜀”字的“原型”呢?許慎所謂:“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這個可愛的怪物,身體應當是“蜎蜎”的蟲狀物。又“蜀”有“獨”(獨)義,這條單獨的尾巴是否含有此意?

駱冬青:魚“鳧”,你在嗎?——三星堆文物字解續章

駱冬青:魚“鳧”,你在嗎?——三星堆文物字解續章

甲骨文“蜀”字舉例

駱冬青:魚“鳧”,你在嗎?——三星堆文物字解續章

甲骨文“蠶”字舉例

那麼,這個“蜎蜎”的神像,是蠶叢嗎?抑或“蠶”與“眼睛”、“高冠”之合體,即“蜀”?均不敢妄斷。忽發奇想,以兩位好友的直觀,來檢驗一下這個小怪物究竟像什麼。女作家曰:是戴毛線帽問天的蛇怪寶寶。再仔細端詳:又有點像章魚向下吞沒直立蛇的程序!古文獻學家男曰:是壽星老爹的大腦門?垂下的好像那老爹的肉髻啊!又好像章魚或墨魚、烏賊?難道是從《山海經》裡跑出的怪物麼?好友朱崇才教授則親臨現場考察,與三星堆博物館持相似觀點:總覺得這貨應該是個鳥人,不是蠶人;對應的或許是上夔下鳥。

漢揚雄《蜀王本紀》:“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灌,後者名魚鳧。”蜀地的神壇上,當有蠶叢、柏灌、魚鳧這三位國王。三星堆發現的3000多年前的絲綢遺存,表明其時桑蠶業的發達,神化的“蠶叢”何在?只能付之懸念。但是,“絲”在“眼”在,蠶叢國王,似乎快要呼之欲出了!

傳說中古蜀的第二任國王是柏灌。柏,是樹木。三星堆發掘中,神樹、樹葉,均繁茂華滋。灌,是否與大洪水有關?未知。但,灌字所從之“雚”字,當是本字。戴金面罩的頭像。是否那位“天線寶寶”?聊作遐想。

駱冬青:魚“鳧”,你在嗎?——三星堆文物字解續章

甲骨文“雚”字

甲骨文中,“鳧”字頗為難解。主要因為,不知道“鳥”字下面的“人”字何意。根據字形,尤其是金文中變異的“人”形,或以為此“人”是俯伏的,由此而根據訛變的、拓撲變形的圖象來作闡說。

駱冬青:魚“鳧”,你在嗎?——三星堆文物字解續章

甲骨文“鳧”字

駱冬青:魚“鳧”,你在嗎?——三星堆文物字解續章

金文“鳧”字

蠶叢之下的魚鳧之“鳧”,在鳥崇拜的三星堆中,可以找到嗎?我想,最新發現的塑像,或許就是“魚鳧”之“鳧”。在有限的影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抱持著鳥兒的銅人似乎面目模糊,鳥兒自然地超出了人。鳧,《山海經》:“鹿臺山有鳥,狀如雄雞,人面,曰鳧徯。”又官名,《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為鍾。”《正字通》:“鳧入水不溺,以名鍾工,取虛浮之義。”

為官名,可能與原為具有神性相關。神性王國變為政治王國,其中介或許是藝術、美學,可以使原來的神性精神無縫對接到現實心靈。神所司職事,與神之名號往往為一。恰如現代的“編輯”、“教授”,名目與其所從事的職事在漢語中是相同的。“名不正則言不順”的“正名”的重要性,從古至今,均是如此。那麼,如何體現在身心姿態,即外形的塑造上?尤其是,神話中的“操蛇之神”,銅像中的這位“持鳥”或“操鳥”之神,如何命名,恐怕相當重要。

三星堆許多塑像均是規模化製造出來的。如眼形器、如“若”、“臣”、“相” 形人。他們的名,即“字”,後世相沿不絕。

駱冬青:魚“鳧”,你在嗎?——三星堆文物字解續章

那麼,“隹”、“鳥”,“人”、“大”,“手”、“足”等字,怎麼成為偏旁,為什麼有著不同的組合?畢加索如何遇上了夏加爾?漢字圖象的構成,如何具有特定的“語法”?我想,這不僅與漢字和遠古神性世界具有的深邃根源相關,而且更與中國思維的圖象性相關。

這裡,我們不妨從這個小人來看。或曰,根據此人與三星堆大青銅立人像頗為相似,不過是大小不同。暫且存疑。

駱冬青:魚“鳧”,你在嗎?——三星堆文物字解續章

但是,手的形態,乃至雙手的形態變化,卻產生出不同的表意後果。如,單手的方向,左、右;雙手相交的不同形態變化等。

人,與手持之物發生關係,而生新名。如漢字“年”,甲骨文是:

駱冬青:魚“鳧”,你在嗎?——三星堆文物字解續章

許慎曰:“榖孰也。從禾,千聲。”甲骨文卜辭中的此字,許慎沒有見過,解釋有誤。當代學者從甲骨文、金文中觀其字形,認為,其上部為“禾”不誤,其下則是“人”。甲骨卜辭中的“年”字,也與祭祀有關,與神有關。或曰,此字是人的頭上帶著“禾”。我想,“人”為側面圖象,字中的短畫,表示的是人的手臂,所以,表現的應當是手持禾榖之人。

這樣,我們來看甲骨文中的這個“鳧”字,就知道,下面的部件“人”字,表現的是手中持鳥的動作。而這正與考古學者手中所持的這枚塑像意態相同。或許,青銅大立人的手中,還抱持著其它的靈物,有待一一現身。

蠶叢及魚鳧,還有中間的柏灌,都在三星堆的地下靜靜地諦視著我們的好奇的眼睛嗎?

期待著未來的驚醒!

>>>駱冬青 | 若有人兮發沖天——三星堆新出土文物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