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嗩吶的製作、演奏程式和比賽規則淺議,看完真的漲知識!

一、彝族地區嗩吶的基本概況

彝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遠古時期,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因對自然界欠瞭解而認為很多自然現象是上天安排的,是神的意志,是不可戰勝的。於是就產生了祭祀及一系列的生產生活慶典。在這些祭祀及生產生活慶典活動中,彝族先民除了吟、誦、唱一些祁求上天及神靈護佑的詞語或歌詞之外,又逐漸地產生了一些與祭祀活動有關的比較簡單而又古樸的原始舞蹈。而在產生舞蹈的同時,又慢慢地出現了吹奏樂器如嗩吶、月琴、笛簫、蘆笙等及打擊樂器如鼓、鑼、鈸、鑔等。起初,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均用來為歌舞伴奏。後來,打擊樂器除為歌舞伴奏外,還逐漸變成為吹奏樂器伴奏物。特別是嗩吶在人們的常生活中變成了主要吹奏樂器之後,鼓、鑔等打擊樂器就成了人們在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及各種聚會中吹奏嗩吶時必須有的伴奏物了。

彝族嗩吶的製作、演奏程式和比賽規則淺議,看完真的漲知識!

在我國西南彝族地區,生產生活慶典、各種節日活動以及各種紅白喜事,都離不開嗩吶演奏,少則3至5對,多則幾十對,演奏時間的長短視活動時間的長短而定,少則一夜,多則兩三夜,一般以一夜居多。總之,彝族人民和彝區的各種活動都離不開嗩吶,有的人甚至在農閒之時也要邀上幾個人在家中和寨子裡演奏,另外,有的人在秋天為使成熟的莊稼不受野獸的侵害而晚上到山上狩獵時,也要叫上人並帶上嗩吶,在山上的狩獵棚中坐著演奏一晚到亮,一則消磨時間,二則驅散孤獨、轟走野獸,起到保護莊稼的作用。

在彝族地區,嗩吶演奏人的群體多是少數民族。在漢族中會演奏嗩吶的人很少。在貴州,流行演奏嗩吶的群體主要有苗族、布依族、彝族等,而且也多為家傳。以彝族地區為例,歷史上的彝族不僅是一個文化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對嗩吶的熱愛可說是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在一個寨子裡,有一個人會演奏嗩吶,就會有很多人(特別是青年人)跟著他跑,時間長了,聽的多了,學習的機會多了,跟著跑的人也就學會了。因此,在學會演奏嗩吶的人中,拜過師傅的人很少,更多的人都是自學。一家人中,只要某一代老人會演奏嗩吶,那麼,他的兒孫中就會有不少的人會演奏。在嗩吶演奏群體中嗩吶演奏者絕大多數為男性,女性演奏者極少。

二、嗩吶演奏的場合及相關器樂

嗩吶是一種比較壓臺的樂器,可演奏高亢的曲調,也可演奏低沉的曲調,可演奏出歡樂的曲調,也可演奏出悲哀的曲調。因此,嗩吶的使用範圍比較廣泛,可以說任何場合都可使用。在彝族地區,它可用於婚娶、喪祭、祝壽、生小孩、剃毛頭、驅鬼、祭山以及各種慶典活動,甚至連久旱不雨時,民間的“抬狗求雨、打龍潭”活動也都要吹奏嗩吶。所以,嗩吶在民間可謂是無時不在 ,無處不在。

就時間場合而言,以喪祭為例,奔喪之家出門時要吹,沿途過村過寨要吹,到了喪家前後要吹,舉行祭禮時要吹。傍晚到夜1 點鐘以前一般吹奏的都是平常曲調,如“四平譜”。凌晨到天亮左右,大家都要吹奏一些節奏感較強而且悅耳動聽的曲調,比如“草帶花”、“滾豆譜”、“應答譜”等。特別是天亮前後,嗩吶匠們各自吹奏自己最拿手的甚至別人可能不會吹奏的最好聽的曲調,這是指各自吹奏、互不相干而言。當然,如若吹奏雙方有約或無約(暗暗地)比賽(鬥)曲譜或曲類的多寡,那就另當別論了。一般說來,把死者送到墳地,除喪家坐堂嗩吶之外,所有前來弔喪的嗩吶活動便自然結束,但若是經過中介或有好事者從中慫恿,一旦比賽起來,就會沒完沒了,一天不行就兩天,兩天不行就三天,總之,直到有一方認輸為止,或旁人覺得不宜再比下去而從中說和才會停下來罷比。

嗩吶演奏大多與鼓、鑼、金缽等打擊樂器在貴州民族地區,每對嗩吶要配一面鼓,鼓的大小視嗩吶的大小而定,鼓聲要與嗩吶的聲音配合協調,鼓聲不能太大,大了就體現不出嗩吶的聲音,太小又起不了調節的作用。嗩吶的演奏除了配置鼓之外,還要配置一副金缽。金缽在貴州有的地方叫鑔,有的地方叫鉸子。雖然叫做金缽,但實為銅質金缽與嗩吶的配置大致與鼓的配置相當,其在嗩吶的演奏中的作用與鼓相若。

三、嗩吶的型別及規格

在貴州境內,彝族演奏的嗩吶絕大部分為木質自制。也有吹奏銅製嗩吶的,但為數極少。通常都是一大一小配合吹奏,但有少數地方的嗩吶大小之間的區別不太明顯(如黔西),其大小區別明顯的嗩吶叫大扣小,區別不明顯的就叫對對嗩吶。就大扣小的嗩吶而言,又可分為大號、中號、小號嗩吶。大號嗩吶一般為3尺左右,中號嗩吶一般為2尺左右,小號嗩吶一般為1尺左右。新中國成立以前,使用大號嗩吶演奏的人為數不少,為出門攜帶方便,現在更多演奏的是中號嗩吶和小號嗩吶。

1、大扣小的嗩吶

這種嗩吶普遍存在於貴州的廣大彝族地區及周邊兄弟民族地區,地區不同和使用的人不同,嗩吶的型號也不同。

大扣小,也就是吹奏的嗩吶雖然是一對,但一隻大,一隻小。吹奏時都由小嗩吶引奏,然後大嗩吶跟著合奏,在演奏中,小嗩吶如用的調質是高8度,那麼大嗩吶用的調質就是中8度,如小嗩吶用的調質是中8度,那麼大嗩吶用的調質就是低8度。例:小嗩吶奏 1 2 6 1 5 6 6 5 時,大嗩吶就奏1 2 6 1 5 6 6 5 ( 5 和6 為低八度)。

2、對對嗩吶

這類嗩吶的演奏範圍主要在畢節、赫章、黔西縣一帶(部分地區),演奏時以一對嗩吶吹奏二部合奏曲為主。

四、嗩吶的結構和製作及各部件的作用

嗩吶作為一種樂器,除了有大小之分和大、中、小號3種不同型別之外,還有其獨特的結構和部件。一般說來,嗩吶有哨子、哨筒(又叫鴨毛筒)、堵氣盤、小管、大管、嗩吶杆、嗩吶盤等7個部分組成。現分別介紹如下:

1、哨子

嗩吶的哨子,主要由大麥的桔杆製成。在每年 4、5月份大麥正要抽穗的時候,看準兩、三叢長勢比較好的麥苗,連根拔起帶回家後,放置在房前屋後的房簷下使其陰乾,然後再收到家裡,每株只能選用中間的1節最多兩節,每節中的兩頭必須去掉,只能用其中間長約3寸左右部分。大麥桔杆皮要不厚不薄,假如不光滑、不柔軟、色澤白淨反而發黑或有黑斑點就不能用。選好之後,再用剪刀剪成每截約0。5釐米長,然後把它們,放置在小盒子裡,這樣,隨時都可以取來作哨子用了。用的時候要先把哨子放在嘴裡滋潤,再用牙齒輕輕地咬一下,然後再將其套在鴨毛筒上並用細線打個活套紮在哨子與鴨毛筒結合部的中間位置,鬆緊適中。嗩吶的每個部件都很重要,但哨子的作用特別突出。哨子不好或哨子壞了,就會影響吹奏或吹奏的效果。哨子,主要起發音作用,當人口裡的氣流強行透過扁型哨嘴的時候,哨子就會發出聲音,它相當於人們發音時發音器官中的聲帶。如人的聲音高亢、渾厚,就說明聲帶厚長,人的聲音尖銳,就說明聲帶薄短。如出一轍,質地比較厚和剪得長的哨子吹出來的聲音就渾厚、低沉,質地比較薄和剪得比較短的哨子,吹出來的聲音就比較尖銳。因此,根據嗩吶的大小,如何選擇哨子成了吹奏嗩吶的關鍵。

2、哨筒

嗩吶的哨筒,一般也叫鴨毛筒。之所以叫做鴨毛筒,是因為哨筒選材於鴨子翅膀上最硬且又粗又光滑的羽毛杆,之所以選用它,是因為它的質量比雞毛好,不僅硬和光滑,而且其杆內的孔暢通、光滑,通氣好。要求上下一樣粗,長短在1寸左右,一般的嗩吶匠都要有備用的鴨毛筒,少則1、2棵,多則3、5棵不等。鴨毛筒的下部要插入小管上部的孔內,其上部要套上哨子。鴨毛筒的粗細一般要與小管的上孔相宜,粗了插不進去,細了則鬆動、搖晃,一旦如此,就要在小管的上孔口墊進一小節草或其它東西,否則,吹奏既不方便,又影響吹奏效果。嗩吶的哨筒,主要起一個傳聲筒的作用。它將哨子中發出的聲音透過自己,傳送給小管、大管乃至嗩吶杆。哨筒在嗩吶的部件中作為聲音的中介,特別是在聲音傳輸孔從小到大地遞進中的作用,尤為重要。

3、堵氣盤

為了在吹奏嗩吶時省力和省氣,讓氣更多地灌進哨子裡吹響哨子,必須在小管與鴨毛筒結合部放上一個堵氣盤。堵氣盤多由很薄的木板製作,也有用骨片或牛角製成的,但很少。一般為圓形,其直徑在1寸左右。堵氣盤正中央要鑽一個小孔,孔的大小要正好能插入鴨毛筒,可以稍有寬餘,但不能大餘小管上部的外直徑。否則,堵氣盤就會往小管下面滑,失去堵氣盤的堵氣作用。吹嗩吶需要不斷地用氣,一晚不停地吹,時間長了,人的雙唇會疲倦、麻木並無法閉合而把氣強行吹入哨子中,此時,堵氣盤就能彌補雙唇疲倦之不足,將嘴唇閉合不好而漏氣的地方堵住,讓人口中有限的氣都能透過哨子吹入嗩吶之中,這樣,既不浪費撥出的氣流,又能使吹奏的嗩吶曲譜流水似地不間斷,使人們聽起來感到悅耳、心情舒暢。

4、小管

所謂小管,也是相對嗩吶的大管而言。它是由長約2釐米的細小竹管做成,小管選的竹管要比大管選用的竹管更細其下部要插進大管的上部,其上部再接哨筒。小管用的竹管也要直要幹,與大管的結合也要緊,也不能鬆動,更不能漏氣。小管在嗩吶部件中的作用,主要是聲音傳輸孔從小到大地遞進。讓哨筒傳出的聲音透過自己,傳給大管。沒有小管作中介,哨筒就因細小而無法有機地和大管銜接在一起,大管也無法把哨筒傳出的聲音接過來再傳送給嗩吶杆。因此,小管的作用也不能忽視。

5、大管

嗩吶的大管,主要是相對嗩吶的小管而言。它是由長約1寸的細小竹管做成,其下部伸進嗩吶杆上部的通氣孔,上部再接小管。竹管一般要選很直並已乾透了的細竹管,管內要光滑,其伸進嗩吶杆的部分與嗩吶杆上空的結合要緊,不僅不能鬆動,而且還不能讓它漏氣。大管的作用也和小管一樣,是小管管孔從小到大的遞增,大管的加入,使聲音傳輸孔更加接近嗩吶杆的聲音傳輸孔。沒有大管,小管無法與嗩吶杆銜接,小管傳出的聲音嗩吶杆就無法接收。可見,嗩吶部件中沒有大管不行。

6、嗩吶杆

以彝族地區常用的嗩吶為例,彝族嗩吶大師們歷來使用的嗩吶幾乎全部用木頭做成,嗩吶杆主要取材於漆樹,選材時不能選老漆樹,一定有選剛長一兩歲並且長得很直的嫩漆樹,取材的時間要選在冬天,用老百姓的話說,時間要定在樹木下水之後(秋後),上水之前(春前),只有這段時間選用的木材不容易裂口和變形。把選中的嫩漆樹砍回家之後,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讓其慢慢地乾透。然後將其取來去掉樹皮,用刀或其它利器將其刮光滑,具體要求是整個棍體要圓,上頭稍細,下頭稍粗,刮到自己滿意為止,最後再按自己需要的型號和規格、尺碼截成半成品,此時,可以鑽孔了。鑽孔先鑽通氣孔,通氣孔要由下往上鑽。由於沒有現代化的鑽孔工具,民間歷來靠鐵匠打製的鐵釺來鑽孔,這種鐵釺頭要尖細,往下慢慢地變粗,釺身要圓,把鐵釺放在爐火中燒紅後,即取出用手捏住後面不紅不燙的部分,把釺間對準嗩吶杆下頭橫截面的中心使勁往裡烙,這就是地方土語常說的“烙嗩吶”。通氣孔要下大上小,整個孔要圓要光滑。通氣孔製做完成之後,便開始鑽音孔。嗩吶杆的音孔正面是7個,背面是1個。正面的音孔一般(以小號嗩吶的小嗩吶為例)要距上頭邊兩指左右,距下頭的邊4指左右定孔點,然後用同等的孔距挨個地烙鑽,鑽孔的工具仍然是土製的鐵釺,每個音孔都要一般大,如所有音孔大小不一,那麼,這根嗩吶杆就報廢了。背面的音孔位置要鑽在正面音孔上邊的第1、2個孔的居中位置,孔的大小要和正面的孔一樣,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如此,嗩吶杆就製做成功了。嗩吶杆在嗩吶部件中的作用最重要。特別是嗩吶曲譜要透過嗩吶杆上音孔的閉合變化來體現。沒有這種嗩吶杆上的音孔的閉合變化,那麼,哨子吹出的聲音在透過一系列的聲音傳輸孔之後,儘管聲音擴大了,但還是原聲原調,沒有高低升降,沒有抑揚頓挫,更不會有什麼曲譜了。因此,沒有嗩吶杆就沒有嗩吶的存在。

7、嗩吶盤

嗩吶盤,地方漢語也叫嗩吶盤盤。也用木頭做成,主要取材於梧桐樹。選材時不能選樹太粗,也不能選樹太細,要根據自己所設計的嗩吶盤的大小來選樹材的大小。取材的時間也要選在冬天,也要把梧桐樹放在家裡陰乾之後才能製做。嗩吶盤象個喇叭,實際上它就是嗩吶的擴音器,盤口(下面)寬大,盤頭(上面)窄小,盤頭上的孔要剛好能套住嗩吶杆的下部1寸左右,並且不會往下掉,也不能鬆動。要想鬆動或把嗩吶盤與嗩吶杆分離開,只有把嗩吶杆往下壓,或者把嗩吶盤往上提。嗩吶盤體厚一般約為0。5釐米。嗩吶的外殼上部要起一圈寬1寸左右的淺坎,中部要起一圈寬約0。8釐米左右、高約0。5釐米左右的圓背型盤腰。嗩吶盤的製做首先還是用燒紅從下至上於盤口橫截面正中直烙,通孔到盤頭正中之後,再用小刀、圓鑿、刨刀等工具慢慢地將孔擴大,直至形成嗩吶盤,然後再用刮器將其內外刮光滑,刮到滿意為止。若遇比較講究的製做者,嗩吶盤盤口(下部)還會製做出微翹的邊沿,以增加嗩吶外型的美感。嗩吶盤,實質上就是嗩吶的擴大器或共鳴器,沒有嗩吶盤,透過嗩吶杆發出的聲音就不洪亮。其作用就象人的口腔一樣,為發音器發出的聲音作共鳴。有了洪亮的聲音,才會使嗩吶曲譜的演奏在各種慶典活動中起到烘托歡樂或悲哀氣氛的作用。

彝族嗩吶的製作、演奏程式和比賽規則淺議,看完真的漲知識!

五、嗩吶比賽及其規則

但凡嗩吶師傅,一般的人都要想方設法制作或購置一對比較可意的嗩吶,可意的標準一般都差不多。這就是:外型要漂亮,大小要適中,攜帶要方便,吹奏要不費力,音質要圓潤,除去這些基本條件之外,每位師傅都希望能多知道和多掌握一些曲譜。吹奏的曲譜越多,就說明實力越強。吹嗩吶也很講究實力和名氣。有實力和有名氣的嗩吶師傅,無論吹到那裡,都會有很多人來圍觀或捧場。當然實力強和有名氣的嗩吶師傅為顧主奔喪或慶賀的代價也要較一般人高。不同的人、不同的路程、不同的時期(包括年代的不同、季節的不同、所需的時間長短不同等)都有不同的報酬標準。為了排場,為了表示對某項活動(無論紅喜還是白喜)的重視,一般人在請嗩吶匠的時候,都不惜重金去請那些有實力有名氣的嗩吶匠。其原因是名嗩吶匠能為自己(顧主)爭光,特別是去較遠的地方,除了禮品或祭奠品的多寡能體現自己的身份以外,有名嗩吶演奏的陪襯,更能體現自己在眾親友面前的排場,宣傳自己的知名度。此外若遇其他親友也帶來名嗩吶匠時,也可以讓自己帶的師傅與別人帶的師傅比比嗩吶演奏,若能比贏,那自己就更風光了。據調查,在貴州各民族地區,嗩吶師傅們聚在一起,總是愛比試比試。特別是互相都素未謀面而又久聞大名的名師傅們一旦碰上,就會發生嗩吶演奏的名家大戰。這種嗩吶比賽,有嗩吶師傅們雙方自己主動比的,也有好事之人從中挑動比的。嗩吶比賽的具體情況及其規則如下:

嗩吶比賽有明比和暗比兩種。明比就是眾多觀眾和事主的認可下,兩邊的師傅(共4人,包括敲鼓和敲鉸子的人)都坐到一起來比(當場必須有在行的裁判),比賽場地可在一個火堂周圍,也可在特定的地點放上一張方桌,然後師傅們圍坐在桌子四周比。比賽的彩頭是一匹紅(可是布,也可是綾或緞),一壺(兩斤以上)酒,一對鞭炮,一定數量的錢。誰先吹奏誰後吹奏可由雙方共同決定,也可由裁判指定。

你吹一譜,我就趕一譜,趕的人可趕曲譜開頭的第一個音符也可以趕開頭第一段。開頭的吹四平譜,趕的也要吹四平譜。總之,開頭的吹什麼型別的譜子,趕的就要吹同一型別的譜子。不能吹錯(那怕是一個音符吹錯都不行),不能吹已經吹過的譜子(行話叫‘不能翻蕎土’),一旦吹錯或吹重複,就算輸了。如果在比賽過程中都沒有出現吹錯和吹重,那就比譜子的多寡。誰的譜子多誰就贏,譜子少的就算輸。輸贏一旦分曉,裁判就宣佈給贏家放鞭炮、掛紅,酒倒來兩邊喝,觀眾也可以參加喝,錢自然就歸贏家。這是明比。

暗比和明比不一樣,暗比是各人坐各人的火堂,沒有桌子,沒有彩頭,沒有裁判,嗩吶師傅在遇上來自遠方的、不熟悉的師傅的時候,就趕別人的譜子。也是對方吹什麼,自己就吹什麼,這種比賽沒有觀眾,但有聽眾(圈內人、行家),誰勝誰負,只有雙方師傅和行家們知道。雖然沒有太多的人知道,但有的嗩吶師傅為了顧臉面,在自己輸了之後就不管天有多黑,路有多遠,悄悄地夾著嗩吶溜之大吉。

六、嗩吶演奏的基本程式

嗩吶演奏,一般是4人(小嗩吶、大嗩吶各1人,鼓、鉸子各1人)共同演奏,但也有1個人同時吹奏兩支嗩吶,腳上綁上鼓和鉸子同時擊打來完成嗩吶演奏的。4人共同演奏的,先由兩位嗩吶師傅用嘴把哨子滋潤,然後兩位嗩吶師傅吹短除錯大、小嗩吶音是否合。正式吹奏時,由小嗩吶先起頭,大嗩吶跟著合奏,大、小嗩吶合奏之後,打鼓的和打鉸子的隨之跟上,鼓、鉸的敲打聲必須與嗩吶演奏的音符點子相吻合。嗩吶的演奏和鼓鉸的敲打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嗩吶按鼓鉸擊打的節拍進行吹奏,而鼓鉸的擊打則又是跟著嗩吶曲譜的演奏進行。其關係是互為前提,相互照應,相互配合,相互制約。也就是說,嗩吶吹得流暢,除了大、小嗩吶配合得好之外,鼓、鉸也要敲打得好,反之,鼓、鉸要打得好,也要嗩吶吹奏得流暢。一譜嗩吶曲吹奏結束(兩支嗩吶同時),鼓鉸也必須同時按點結束。如果鼓鉸的敲打忽而快,忽而慢,不按一定的節奏打,就會影響嗩吶師傅的思路,從而吹錯了曲譜。故而在嗩吶演奏的場合,有關於“打鼓是師傅”的說法。

總的說來,鼓、鉸子的擊打是按嗩吶的曲譜型別和演奏時間來決定的。比如說,吹奏“四平譜”時,鼓、鉸擊打的點子是平鋪直敘,一般是不快不慢,按一定的節奏擊打。若時間到了半夜之後,一般的嗩吶師傅都要吹奏“調子(一種曲譜)”、“草帶花”、“吟上譜”、“滾豆譜”、“唱譜(也叫油螂螂譜)”等,此時鼓、鉸擊打的點子多為快慢結合的“跳打”法,俗語稱之為打“跳棰”。

七、嗩吶與彝族音樂

彝族嗩吶曲譜是彝族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應該是很重要一個部分。在彝族地區嗩吶音樂可以用二胡(胡琴)來演奏,也可以用笛子、簫、月琴等彝家常用的樂器來演奏,思念、嗩吶曲譜象音樂曲譜一樣由1 2 3 4 5 6 7 i(即奪、耐、眯、發、索、啦、嘻、多)組成也有中八度、高八度、低八度之分。一般情況下,小嗩吶吹的音符主要是中八度,大嗩吶吹的音符是低八度,如小嗩吶吹的是 15(5為中八度) ,則大嗩吶吹的是 15 (5為低八度);為了體現嗩吶曲譜抑揚頓挫的音樂效果,小嗩吶在吹奏時經常把 12 兩個音符提高八度吹成 1 2 ,如1 2 6 1 5 6 6 5 就吹成 1 2 6 1 5 6 6 5 ;而大嗩吶為此會把低八度的 5 吹成高八度的 5 。

彝族的嗩吶音樂曲調雖有歡快高亢的,但一般說來以低沉的居多,特別是從從演奏的時間和場合來看都大多是演奏低沉曲調的居多,這與彝族人在歷史的長河中長期受壓迫和剝削、心情鬱悶、有壓抑感等有關。在彝族的音樂曲譜和歌詞裡,也多體現為低沉的曲調和述說苦情的歌詞,無論是酒令、情歌、還是哭嫁歌以及其他歌曲,都是比較沉悶和悲哀的。只有一種情況例外,那就是兒歌,如“阿西里西”就顯得比較歡快。但這類歌曲在彝族歌曲中佔的比例很小。因此,我們可以說彝族的嗩吶曲譜和彝族歌曲的低沉是與彝族歷史上長期受壓迫有緊密聯絡的。

彝族嗩吶的製作、演奏程式和比賽規則淺議,看完真的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