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在歷史上還真有一位大理國君與他吻合

美麗而神秘的大理國經金庸先生《天龍八部》描繪後,成為廣大讀者嚮往的夢幻之邦;而生活在茶花飄香、佛音縈繞中的大理國皇族段氏其獨特的人物形象也打動著讀者:痴情純厚的段譽、風流倜儻的段正淳、仁德威儀的段正明、歷經磨難心志扭曲的段延慶……這些人物或真或幻,金庸先生將深厚的歷史底蘊寄予俠士俠女身上;而書中提供的歷史環境又是如此的真切,不由地使人翻閱典籍,希望找到自己心中俠士的生活軌跡,不過有時還真讓人吃驚……

一、段譽其人

《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在歷史上還真有一位大理國君與他吻合

大理國國君中,真有一位國君不但其歷史活動時間與段譽吻合,名字也相近。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序》的釋名中交代:《天龍八部》的年代在《射鵰英雄傳》之前。本書故事發生於北宋哲宗元祐、紹聖年間,公元1094年前後。而大理國第16代國主段和譽(又名段正嚴)在位時間是公元1108—1147年,是大理國22位國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並且也是首位得到宋朝統治者認可的大理國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封段正嚴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其在位,頗得民心。”段和譽與段正明、段正淳是堂兄弟的關係,他們都是第12代國王段廉義(上德帝)的孫子。

《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在歷史上還真有一位大理國君與他吻合

《天龍八部》第六回:“黃昏時分,一行人進了大理國城南門。‘鎮國’‘保國’兩面大旗所到之處,眾百姓大聲歡呼:‘鎮南王爺千歲’‘大將軍千歲’,鎮南王揮手作答。”風流多情而又勤政的段正淳從此登場。史料中對這第十五代國主段正淳的風流並未提及,但對他的功績還是相當讚賞的:號“中興之主”,“文安皇帝”。請讀者留意《天龍八部》第四十八回:“鎮南王薨於道路、世子扶靈歸國的訊息,早已傳入大理京城。鎮南王有功於國,甚得民心,眾官百姓迎出十餘里外,城內城外,悲聲不絕。”金庸先生這種將人物與史實、人文關懷相結合的寫作技能真讓人歎服。

二、段氏與高氏

在《天龍八部》中保定帝段正明是一代明君,但金庸先生在書中第八回還是留有伏筆的:“(保定帝)轉頭向高升泰道:‘令尊若是在世,想來也有此意(皇位歸還段延慶)’”。其實這裡也蘊涵了歷史玄機。

《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在歷史上還真有一位大理國君與他吻合

《天龍八部》中關係段譽身世之謎並迫使其生身之父段延慶出走的“楊義貞叛變”也是史料記載、經研究者認可的:後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十二傳至段廉義。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大臣楊義貞篡弒段廉義,奪取王位,自稱“廣安皇帝”。後四月,鄯闡(今昆明)嶽侯高智升起兵,誅殺楊義貞,復立段氏(第十三代國主段壽輝)。其後段壽輝迫於高氏,不自安,以“災異迭興”為由禪位於段思廉之孫段正明。段正明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便於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段氏(段正明)被迫讓位給高智升之子高升泰,高氏為君王,改號“大中國”。升泰立二年寢疾,遺命還國政於段氏(段正淳),高氏仍為國相。“高氏世代為大理國相國,先後任此職者達十二人,被封為‘中國公’執掌權柄,號令鹹出其門”]。《天龍八部》中大理國的司徒、司空兩位高官都得為救人而挖掘地道,但高升泰卻可在皇帝面前獨坐。這對不太瞭解大理國國情的人是不好理解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大理國會有先後八位國主出家為僧了。當然,這與大理的崇佛的風俗有關,但也不可忽視高氏為鞏固其政權而脅迫其出家的影響。高氏也有眾多的子弟出家為僧的,1998年在雲南楚雄出土的阿吒力元碑就是明證。

三、段氏與佛緣

《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在歷史上還真有一位大理國君與他吻合

佛教自南詔時期傳入雲南後,得到統治者的支援,發展成為滇密(又名阿吒力,密宗的一派),並形成了獨特的大理國佛教特色。具體表現在釋、道、儒相容幷包,官為僧,僧為官的大理國政治;專院為學校,僧侶為教師的大理國教育;積染佛教禮儀較深的大理國民俗;亦僧亦俗的阿吒力僧人。

大理國創立者段思平“歲歲建寺,鑄佛萬尊”。段氏的皇家寺院——天龍寺又名崇聖寺。其所遺的大理三塔已成為今天的旅遊勝地:三塔公園。崇聖寺為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的皇家寺院,當初院佔地7裡,規模宏大。三塔位於崇聖寺山門前,主塔名千尋塔,建造於南詔時期,至今已1100多年,是唐代的典型建築,高69。13米,為16級方形密簷式空心磚塔。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為18級八角形密簷式空心磚塔,建築年代稍晚於主塔。兩塔間距97米,與千尋塔相距70米,三塔形成鼎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