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作為排名第一的養生方式,食療的這三個優點必須知道!

如何保持健康,是每一個人都在關注的話題。

如果有一種養生方法,幾乎零花費,也不要求中醫基礎,人人都能掌握應用,一人學會全家受益,是不是很想了解一下~

這種養生方法所有人每天都要做,不過其中卻蘊含了中醫養生的秘訣,能在不知不覺中調理身體健康,真是太神奇了。

1、超低成本

,不需要刻意為之,也不需要扎針吃藥,稍微注意就能保持健康;

2、人人可用

,無論年紀大小,也不管身體健康情況,人人都適用這種方法。

是的,很多人都猜到了,今天我想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種熱門養生方法——飲食療法,就是

食療

大醫家孫思邈《千金要方》中就有“食治”專篇,指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痾,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

強調在一般情況下,應把食療放在養生的首位。

01

孔子長壽秘訣

“食療”歷史悠久。《論語》就有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餒,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

二千多年前的平均壽命是30歲左右,能活到72歲,是很少有的高壽了。孔子的長壽,與他講究飲食之道是分不開的。

可能有人覺得食療很難,但其實食療在不知不覺中應用在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說:

女生在痛經、或者產婦在哺乳期的時候,在南方會經常服用酒釀雞蛋湯,原理就是酒釀雞蛋湯可以行氣通乳;或者說淋雨,受了風寒,很多人會煮碗紅糖薑湯,喝完蓋上被子捂一下發發汗,輕微的風寒可能就好了;還有秋季咳嗽的時候,家裡也經常會蒸冰糖雪梨吃,原理就是冰糖雪梨可以治療肺熱咳嗽。。。。。

這些最常見的食療方,關鍵時候卻可以頂大用處。

為什麼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習慣呢?那是因為我國自古就有“寓醫於食”、“醫食同源”的說法。

“食療”顧名思義,就是食物療法或飲食療法。很多時候食療都是被忽視的,但你可能不知道,食療和藥物療法、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一樣,都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幾千年的文化沿襲中,我國也一直有“食療”的文化傳承和理論體系,像古文獻鉅著《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都是“食療”理念的起源及精華薈萃,而現在市面上盛行的五臟養生、季節養生、辟穀養生、藥膳養生等等皆是“食療”理念的實踐與實現形式。

孫思邈|作為排名第一的養生方式,食療的這三個優點必須知道!

02

什麼是食療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身體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食物除了為人體提供生長髮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同時還能療疾祛病。

那麼就有人問了,已經有了藥物,我為什麼還要採用食療呢?食療與藥物療法有什麼區別呢?

食療啊,主要是利用食物(谷肉果菜之類),並以飲食物的形式運用的;而藥物主要是用藥物,並以藥劑的形式運用的。

由於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各有偏長,故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應用其所長,相互配合。

而且食療還有一些藥物無法比擬的優點,接下來我會從

補益脾胃、藥食同源、改善體質

三個方面進行分享。

(劃重點,一定仔細閱讀哦~)

03

食療作用

1、補益脾胃

首先是補益脾胃,大家都知道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條件。”

人體從飲食中吸收各種營養物質,化生為氣、血、津液,以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靈樞·五味》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也。”說出“食”的重要性。

龔廷賢也說: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脾胃氣實,則肺得其所養,肺氣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則火降,水火既濟,而全天地交泰之令矣”。如果脾胃功能失常,則會導致臟腑功能衰退,其言脾胃既虛,四髒俱無生氣”

脾胃為什麼有那麼重要的作用?咱們可以看一下脾胃的生理功能。

孫思邈|作為排名第一的養生方式,食療的這三個優點必須知道!

首先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飲食) 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飲食入胃後,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但是,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同樣,也有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佈散至全身。

因此,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而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

由於攝入飲食而滋養真氣,氣盛則精充,精充又反過來補益真氣,氣足則神旺,神旺就能保全身體,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

孫思邈|作為排名第一的養生方式,食療的這三個優點必須知道!

比如說癌症病人,化療後如果能吃飯,就恢復的比較快,我就曾經見過一位食道癌患者,在經過化療手術後,還是保持了之前的胃口,就是憑藉良好的飲食,最後恢復的特別好,在化療後又活了將近20年,現在已經70多歲了,身體還是特別好,根本看不出來得過癌症。

李東垣,是金元四大家,他的脾胃學說,深受歷代醫家追捧,李東垣就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他在治法上重視調理脾胃和培補元氣,扶正以驅邪,

用很通俗的話說,人類的飲食就像給火車加燃料一樣,加了燃料,火車才能跑得更快,透過飲食,人也才能更好的維持身體健康。

孫思邈|作為排名第一的養生方式,食療的這三個優點必須知道!

2、藥食同源

其次呢,是藥食同源。

什麼是“藥食同源”?百度百科是這樣說的,“藥食同源”,是指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認為每種食物也像藥材一樣,具有“四性”、“五味”。換用西醫的話說,就是食品中除了各種營養素,還含有許多具有治療作用的化學成分。

比如,國際營養學界近年的膳食指南也發生了方向性轉變:從過去以營養素為基礎,轉向以食物為基礎,這是因為他們發現食物中存在的許多非必需營養素同樣也發揮重要作用,可以預防腫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能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美國認識到中醫食療的巨大科學價值,1994年美國政府就頒佈法律,明確了中草藥等植物可作為食品補充劑。

同時,食物還沒有藥物那樣的毒副作用,這是相比於藥物療法的最大優點,就是人們常說的:“藥補不如食補”。

《素問藏氣法時論篇》中明確指出:“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書中認為凡是藥物,其性味之偏較大,多有毒,作用猛烈,所以一般用來攻邪。而食物性味之偏較小,平和無毒,一般用來補精益氣,強身健體。表明雖然藥食一體,但二者仍有區別。

“藥補不如食補”知識拓展:

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如細菌、病毒、高溫、蛇蠍之毒及癖血、癖溼等病理產物。精氣又稱正氣,泛指人體的精華物質及其機能活動

泡括

臟腑、經絡、氣血等功能)和自我調控抵抗疾病、康復的能力。

西醫採用藥物補替人體自我調控的能力,如用抗生素直接抑制致病菌,或者用調節酸鹼平衡的液體療法等等團。這些療法雖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是存在著藥物副作用大,不能根治疾病,導致醫源性疾病的弊端。而“藥補不如食補”正是基於保護人體正氣的這一原則,從而成為中醫食療的重要指導思想。

在我國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的藥物大部分是日常食物,比如:大米、紅棗、乾薑、茴香、黃花、杏仁、百合、核桃、蓮子、蜂蜜、西瓜、大蒜等,都是我們常吃的,又都是常用的中藥。

孫思邈|作為排名第一的養生方式,食療的這三個優點必須知道!

我們平常的飲食也多數都有藥物的功效。就像剛才說的,感冒受寒了,或淋到了,紅糖薑湯可以解表散寒,治風寒感冒初起,喝一碗熱的,然後蓋著被子睡一覺,可能就好了;薏米粥可以清熱健脾,祛除面部黃褐斑;西瓜可以解暑消渴,被稱為天然白虎湯;木耳可以解毒清熱,清除體內粉塵垃圾;茴香可以溫胃散寒;百合可以宣肺止咳,等等。

在《中國食療大典》中,以日常食物和常用食療食補中藥為綱,收載食物和常用食療食補中藥734種,選方1800多條,食用方法1900多種,適用於內外婦兒臨床各科。

食療具體應用在哪些方面呢?

常見病症保健

透過食療,能顯著提高身體素質,能預防疾病、健美減肥、益智健腦、壯陽補腎、延年益壽,對各種慢性病的治療與康復方面都有很好效果。

且特別適用於對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神經衰弱、貧血、痛風、失眠等慢性病。

特定人群護理

食療還適用於特殊人群,比如兒童、孕婦、乳母、老年人等。

以孕婦為例,妊娠期由於胎兒生長髮育的需要,機體的陰血相對不足,而陽氣則偏盛,因此凡辛熱溫燥之物不宜食用,即所謂“產前宜涼”。若有妊娠惡阻者,則更應忌用油膩、腥臭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在胎兒出生後,產婦的氣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機體一般是虛寒狀態,同時兼有瘀血內停,此時凡屬寒涼、酸收、辛酸、發散之品均宜禁食,故有“產後宜溫”之說。

孕期飲食不好,影響孩子生長髮育;產後飲食不當,則很容易落下月子病。

圍手術期

圍手術期是圍繞手術的一個全過程,從病人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到手術治療直至基本康復,包含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後的一段時間,具體是指從確定手術治療時起,直到與這次手術有關的治療基本結束為止,時間約在術前5-7天至術後7-12天。:

圍術期的飲食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術後傷口癒合,促進患者康復,縮短住院天數,減少併發症,降低感染率和死亡率。

防病復

病中禁忌,指患有某種疾病,某些食物在此期間不宜食用,如久患瘡瘍、面板疾患者不宜食發物,如公雞、鯉魚及辛辣之品,陰虛熱盛者應忌用辛辣動火之品,虛寒洩瀉不宜食生冷、寒涼之品。一般來說,患病期間凡屬生冷、黏膩腥臭及不易消化之物均應避免食用。

如果因飲食不當,導致舊病復發,就是病復,也可以叫復病,他的臨床表現類似初病,但又不僅是原有病理過程的再現,而是因誘發因素作用於舊疾之宿根,機體遭受到再一次的病理性損害而舊病復發。復發的次數愈多,靜止期的恢復就愈不完全,預後也就愈差,並常可遺留下後遺症。所謂後遺症,是主病在好轉或痊癒過程中未能恢復的機體損害,是與主病有著因果聯絡的疾病過程。

因此呢,作為病人,在治療期間,科學調理膳食,將促進康復,尤其是對於某些慢性病,合理的食療對治癒疾病起著重要的作用。

3、改善體質

首先大家要知道,人會得病的原因一般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由不良生活習慣引起,而外因則是風寒暑溼燥火、瘟疫、病毒、細菌。。。諸多外邪,它們總是存在的,從不曾減少。

但你會發現,有些人特別容易感染外邪,動不動就感冒發燒嗓子疼;

有些人,即使周圍很多人中招,他也總能安全躲過。

身體的天然防禦力叫作衛氣,負責著面板毛竅的開合。

肺主皮毛,所以面板最外層的防護力量,就是來源於肺氣和脾胃所生化的水谷精微之氣。

它強,我們抵禦外邪的力量就強。

衛氣足,面板毛竅開合功能正常,能夠很好地抵禦外邪;

衛氣不足,外邪侵襲時就會支撐不住,就容易受到感染;

它就像無形的風衣一般,為我們遮風擋雨。。。。

飲食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機體有充足的營養供給,可以使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陳代謝功能活躍,生命力強,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大,抵禦致病因素的力量就強。

就像《黃帝內經》講得最多的是人為什麼得病,而並沒有過多地講藥物,並且告訴大家,得病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它真正的意圖,是讓我們更多地關注身心的修養,而不是太過分地依賴藥物。健康是一個積累精氣的過程,要一點點攢起足夠的精和氣,才可以供養一生的補給。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也說:“聖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亂治未亂。夫並己成而後藥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注重飲食,都爭取做聖人,做上醫,不治以病治未病。

04

為什麼學食療

你可能沒時間去保養,但是卻每天都在飲食,吃的好,有益身體健康,吃不好,則對身體損害很大。

比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等常見病,受飲食干預是很大的,會吃就會保護身體健康,往好的方面走,吃不好,就會加重病情。

大醫家孫思邈《千金方》:“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不過想要學習食療,有兩個很重要的注意事項需要大家注意:

1、系統學習

食療並非簡單的“食補”、“營養”。但有不少人因對食療的瞭解膚淺、片面或錯訛而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隻要聽說某食物對人體有什麼益處,就不管自身具體情況,一心要搞來吃,且多多益善;另一種則反過來。

如有些人想減肥、防心血管病,自認為菜有營養而飯沒啥營養,植物油好動物脂肪不好,於是每頓只吃菜不吃飯或菜過多飯過少,烹飪都用植物油。結果時間一長還是得了脂肪肝。又如有些人患高血脂、冠心病就視脂如虎,一點肥肉、油膩都不敢吃,結果血脂不但沒降,反倒頭昏眼花、渾身無力,體質更虛弱。顯然,前者不知植物油雖可抗動脈硬化,卻也加重體內脂質過氧化,損傷肝細胞,若再飲酒,可誘發或加重脂肪肝、膽石症;只吃酒菜不吃飯,還會削弱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險。後者只看到脂肪不利的一面,而沒看到人體內其它器官在新陳代謝中卻需要一定量脂肪,絕對禁止,造成整體的新陳代謝失常,反過來使心血管病更受影響。這些都是缺乏整體、辨證觀念造成的。

應該怎麼應用食療呢,首先要正確認識食療,要掌握和運用好整體飲食、辨證施食、五味調和、飲食有節等食療原則,雖說食療不難,但是也要跟隨老師,系統的進行學習,才能少走彎路。

2、量力而為

首先要知道,學中醫,要具有整體觀念,根據個人情況綜合診斷後再進行調理,而且每項中醫技術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在調理過程中,針灸、艾灸、推拿、拔罐都有可能要用得到,所以大家要有靈活變通的思維,不要認為學了某一技術,就能調理所有的病症,要量力而行,如有急症重症,超出了自己的調理範圍,首先還是要選擇醫院,不要耽誤治療的最佳時間。

我希望,透過學習食療,讓大家能幫助到自己和家人,能增強體質,減少得病機會,就是我們最大的追求~

————-我是分割線 ——————

孫思邈|作為排名第一的養生方式,食療的這三個優點必須知道!

▼都看到這裡了,有用的話請點贊、轉發支援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