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主題文物特展”開展:傳世真跡齊聚,再現蘇東坡藝術魅力

□悅迪

四川博物院年度壓軸大展“高山仰止 回望東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於11月29日開展,並將持續至2023年3月5日。展覽彙集了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上海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旅順博物館、中國江南水鄉博物館、蘇州博物館、三蘇祠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39家文博單位珍藏的蘇軾主題相關文物274件,其中一級文物達39件。蘇軾傳世真跡《瀟湘竹石圖》《陽羨帖》等更是罕見地齊聚一堂,集中展現出蘇軾的藝術魅力。

珍藏文物匯聚成都

再續“花溪”前緣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作為北宋時期巴蜀大地走出的曠世奇才,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中,他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精神泰然處之,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都自勉自律。王安石評價蘇軾“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林語堂評價蘇軾“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縱然今人與蘇東坡已相距千年,但我們仍能在遺蹟、課本、影視等多處看到蘇軾。

“蘇軾主題文物特展”開展:傳世真跡齊聚,再現蘇東坡藝術魅力

蘇軾畫像

蘇軾的一生顛沛流離,他輾轉游歷了中國30多個州縣,在湖北黃岡、浙江杭州、廣東惠州、山東諸城等18個城市留下了500多個紀念性景點。在惠州,他愛上了荔枝;在海南,他吃起了生蠔。對美食烹飪頗有研究的蘇軾,讓不少中國美食都被冠上了“東坡”的名字,像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肉、東坡泡菜等。他將一路坎坷化為對自我生命的超越,至今仍為世人津津樂道。

此次蘇軾主題文物特展,四川博物院動用三個臨展廳,設有序廳、主幹四部分、尾聲、互動區和文創區,是有史以來四川博物院舉辦的展線最長、展廳面積最大、沉浸式體驗場景最豐富的大型專題展覽。展覽分“一門三傑孕於蜀”“跌宕起伏的一生”“千年一遇的全才”“人間有味是清歡”四部分,以宋代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繁榮的時代為背景,以蘇軾的人生經歷和傑出成就為敘事主線,透過文物展陳,以及圖文版面、情境設計、多媒體投影等輔助展示手段,還原蘇軾高尚、博學、雅緻、樂觀、豁達、為民的人物形象,反映家風對蘇軾成長成才的影響,以及蘇軾意氣風發志四方、面對挫折“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人生和藝術高度。

在成都舉辦這樣一場蘇軾主題的展覽,具有別樣的意義。作為四川人,蘇軾曾多次到過成都。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19歲的蘇軾第一次來到成都,被知州張方平視為奇才“待以國士”,並向翰林學士歐陽修推薦。宋英宗治平年間,蘇軾訪遊成都,寄住成都西郊清水河畔,座談會友,舉酒賦詩,為當地士子講學。蘇軾對成都充滿喜愛和思念,留下了“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乘槎歸去,成都何在”“成都畫手開十眉,橫雲卻月爭新奇”等佳句。

如四川博物院副院長、總策展人謝丹所說:“此次在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舉辦蘇軾主題展,正應了蘇軾在《河滿子·湖州作寄益守馮當世》中‘莫負花溪縱賞’的期盼,也是一種當代對蘇軾七夕‘情書’的回信。”

“蘇軾主題文物特展”開展:傳世真跡齊聚,再現蘇東坡藝術魅力

《瀟湘竹石圖》

展示文人畫神韻

作為文藝達人,蘇軾是第一個比較全面地闡明瞭“文人畫”理論的人,堪稱一代宗師。他強調“文人畫”重意境、重表達畫家的思想感情,在創作中不過多重物象的形,而是畫出事物的神韻,將藝術家主觀印象的表達作為藝術上的新目標,促進了中國畫抒情寫意體系的形成。此次展覽上,就能看到蘇軾罕見的傳世畫作真跡,成為人們理解蘇軾人文化精髓的難得機會。

蘇軾所作《瀟湘竹石圖》藏於中國美術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竹與石在中國繪畫題材中備受青睞,久盛不衰,蘇軾向來偏愛“竹石”題材,《瀟湘竹石圖》正是其繪畫藝術的代表作品之一。由於年代久遠,該畫紙張氧化嚴重,有些地方的線條已經很淺,但依舊可以看出如浮雲般飄逸的石,如石盤堅硬的竹。在卷末端還有“軾為莘老作”五字款識,畫作題跋有二十六家之多。

這幅畫的來歷頗為傳奇。1961年的一天,一位身穿長衫、拿著布袋的老人來到北京榮寶齋。正當夥計一臉疑惑時,他將手中的布袋開啟,將裡面的卷軸拿出,攤在桌子上,問道:“這畫值多少錢?”夥計們這才反應過來,答道:“您稍等。”夥計仔細觀察這幅畫,只見這幅古畫上繪製著一片土坡,兩塊怪石,幾叢疏竹,令人心曠神怡。

老人名叫白堅夫,曾是北洋軍閥吳佩孚的秘書長,他帶來的正是《瀟湘竹石圖》。北宋滅亡後,這幅名作被元、明、清三代文人收藏家珍藏,民國時期,白堅夫在北京風雨樓古玩店購得。由於經濟窘迫,當下他有意出手。《瀟湘竹石圖》重見天日,在圈子內引起不小轟動,但是畫作的真偽卻一時成為難題,交易也就無從談起。蘇東坡的畫跡,從來只見書載,不見畫卷。

後來,畫家許麟廬帶白堅夫及《瀟湘竹石圖》找到作家鄧拓。鄧拓痴迷書畫收藏,對著《瀟湘竹石圖》鑑賞良久,興奮地對白堅夫說:“你這幅畫我也不能辨別真偽,但它的珍貴是毋庸置疑的,很有研究價值。我雖然十分喜歡,但囊中羞澀,老先生你準備要多少錢?”白堅夫看到鄧拓對這幅畫十分看重,雙方商定以5000元的價格交易此畫。

“蘇軾主題文物特展”開展:傳世真跡齊聚,再現蘇東坡藝術魅力

鄧拓將手頭的2000元先交給白堅夫,又將自己珍藏的24幅畫作賣給榮寶齋,才湊齊了3000元,買下這幅畫作。1964年,鄧拓把這幅《瀟湘竹石圖》,連同自己收藏的另外140餘件古代繪畫,一起捐贈給國家。這些作品上自宋元,下至晚清,對於梳理中國美術史的發展意義重大,後來入藏中國美術館。

1984年春,國家文物局組織了謝稚柳、啟功、楊仁鎧、劉九庵、徐邦達等文物專家,對《瀟湘竹石圖》進行鑑定,確認鄧拓儲存並捐贈的《瀟湘竹石圖》是蘇軾的真跡。2022年恰逢鄧拓誕辰110週年,6月21日,中國美術館策劃並主辦的“斯文傳古風——鄧拓捐贈古代繪畫精品展”與觀眾見面。這是在“蘇軾主題文物特展”前,《瀟湘竹石圖》最後一次與觀眾見面。

從歷史記載看,蘇軾的傳世繪畫作品僅有兩幅,除了《瀟湘竹石圖》,另一幅名叫《枯木怪石圖》,也曾收藏於白堅夫手中。抗戰時期,白堅夫因生活困難,將《枯木怪石圖》賣給了一位日本收藏家,該畫從此流落海外,一直不曾現世。直到2018年,香港佳士得找回了這幅畫作,並在當年的秋季拍賣會上現身,並被中國買家以4。1億元的天價收入囊中,這幅畫作才回歸到祖國的懷抱。

兩幅書法真跡

曾飽經顛沛流離

繪畫之外,蘇軾在書法上的成就更是不容小視。作為北宋書壇著名的“宋四家”之首,蘇軾不但具有超凡的書法藝術實踐,而且還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書法理論,並以精深的文學素養和風格獨特的書法藝術成為傳統文人書家的代表,有力地推動了宋代尚意新書風的發展。因此,本次展覽展出蘇軾的兩幅書法真跡著實令人期待。

“蘇軾主題文物特展”開展:傳世真跡齊聚,再現蘇東坡藝術魅力

《陽羨帖》手卷, 旅順博物館藏

本次展出的《陽羨帖》原本收藏於旅順博物館。“陽羨”是今天的江蘇宜興,這幅書法作品是蘇軾委託友人幫忙買地的一封信。由於信中沒有上款,只有下款,所以無法得知是寫給誰的。陽羨對蘇軾來說意義非比尋常,他仕途多變期間多次來到陽羨,非常喜愛這片水土,於是有意在這裡買田養老。但這個想法直到晚年才得以實現,最後蘇軾也是在這裡終老的。

《陽羨帖》書於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是蘇軾50歲時的書法作品。雖然只有60餘字,但是書體剛健婀娜,綿裡藏針,足見其秀偉之氣。此帖流傳有序,曾經元、明、清三代著名收藏家收藏並題跋,入清後歸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陽羨帖》記錄了蘇軾謫居常州買田陽羨的一段生活經歷,此事不見於其他任何史書記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這幅名作是如何來到旅順博物館的呢?當年,宣統帝溥儀退位後,攜帶大量歷代內府所藏的字畫名跡出走,偷偷藏於東北長春偽宮“小白樓”,《陽羨帖》亦在其中。日本投降後,溥儀倉皇逃命,不少宮內寶物棄之於“小白樓”中。後來,亂兵發現樓中有寶,一陣哄搶而盡,《陽羨帖》散落民間。再後來,《陽羨帖》被國家文物部門徵購入藏,成為旅順博物館鎮館之寶。

此次展出的《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則是吉林省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兩首賦蘇軾都以“酒”為主題,用來感懷自己的身世,隱喻宦海沉浮。兩賦加上後記共77行686字,是蘇軾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的一件。

《洞庭春色賦》文章撰於1091年,“洞庭春色”是當時一種用黃柑釀成的酒的名字;《中山松醪賦》文章撰於1094年。蘇軾再次被貶官赴嶺南路上的一個雨天,他把這兩篇寫酒的賦文書寫在一卷上。書寫兩賦之時,蘇軾年近花甲,正是筆力鼎盛、老辣之時。整幅長卷,結體短肥,筆意相通,閒雅飄逸。有人評價其字“如棉裹鐵”,又如“老熊當道”,在平實、樸素中汪洋浩蕩。

蘇軾二賦成卷之後被視作至寶,先後被金末元初的郭仲實,明代楊士奇、李東陽、陳從訓、張孝思,清代鄭達、張應甲、季振宜、梁清標、安儀周等文人墨客收藏。後來入藏清宮,又被末代皇帝溥儀帶到了東北,流落民間。其後輾轉世間,經多方尋訪,才被吉林省博物院收藏。

“蘇軾主題文物特展”開展:傳世真跡齊聚,再現蘇東坡藝術魅力

吉林省博物院對蘇軾二賦的收藏可謂精心至極。2015年搬到新館址時,為確保該帖萬無一失,博物院聘請了專業“運送專家”,運載的汽車具有防震功能,甚至還有警車護道。

除了蘇軾的真跡之外,“蘇軾主題文物特展”還展出文徵明、宋徽宗、董其昌、仇英、鄭燮、張大千等名家的真跡以及宋代名窯如汝窯、龍泉窯、鈞窯、磁州窯、建窯的陶瓷器,高熱度人氣文物“誦餘”七絃琴等,皆值得一觀。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