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也可以是一種工作

“喝咖啡”也可以是一種工作

“喝咖啡”也可以是一種工作

“喝咖啡”也可以是一種工作

“喝咖啡”也可以是一種工作

“喝咖啡”也可以是一種工作

“喝咖啡”也可以是一種工作

劉荒田[美國]“雞湯”式文字常常遭人嘲笑。若論雞湯的祖師爺,可追溯到這樣一句,我們小時候就聽老師說過無數次的:“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考其出處,不見於魯迅的著作;據說出自《魯迅先生珍惜時間的故事》,“故事”是誰寫的?會不會是許廣平先生?且待新一代考據家翻故紙堆。

我剛才邊喝咖啡邊胡思亂想,忽然福至心靈,就此發起疑問:魯迅夫子這一名言有沒有疏漏?把“喝咖啡”和“思考”對立起來,進而,把“思考”排除於“工作”之外,是否允當?

且看嗜咖啡如命的巴爾扎克,他曾預計自己將死於三萬杯咖啡。據後人估計他一生飲用的咖啡超過五萬杯。詩人艾略特有句:“用咖啡匙度量生命”,用來描寫他恰如其分。一般人認定,他喝咖啡為了保證寫作時頭腦清醒。其實,只要向若干專業寫作者,或擴大範圍,向腦力勞動者,尤其是以創意維生的藝術家、廣告與時裝設計師作一個問卷調查,就可以發現,喝咖啡豈單是簡單的“提神”?咖啡往往是靈感的催化劑,精神靠咖啡因的刺激而甦醒、振作、飛翔。退一步說,咖啡室的氛圍,鬧哄哄也好,寧靜也好,也常常成為藝術的溫床。

喝咖啡本身可能就是“工作”,如果你呷一口那陣子忽然悟出什麼,從而突破構思的瓶頸;或者“咖啡友”的妙論啟發了你,或者你透過咖啡的熱氣所讀的報紙上,一處新聞教你拍案而起,進而奮筆疾書……喝咖啡也可能不是“工作”,如果你神遊於九天之外,如果你一味發呆,如果你只顧聽鄰座高談闊論,如果你忙於思念戀人……然而問題來了,以最後一句的假設論,思念戀人如成為一首曠世情詩的契機,那麼,“這一杯”難道可與主業作機械式切割?即如此刻,我“喝”出一個疑問,進而將之寫成一篇隨筆,儘管它難脫“狗屁”之譏,但說是“工作”也不算離譜,不夠莊嚴就是了。

總之,“喝咖啡”是休閒、是解渴、是娛樂、是工作,抑或諸般因素的混合,殊難界定。除非是這樣的“工作”:咖啡店門外,有一堆重100噸的沙子,你要把它剷起來,搬上卡車。你要麼為了省掉咖啡錢,或者為了完成死任務——若不按時交貨,而在旁手執皮鞭的奴隸總管又不限於“以鳴鞭為唯一業績”,那麼,你儘管把喝咖啡的時間用上去。只是,搬運沙子出大汗,但沒聽說過出“天才”。同理,也是這位奴隸總管,把一位業已被封為天才的“情詩王子”關在咖啡店,來一次命題作文,讓他在限定的時間完成一首聲討他仍然愛著的姑娘的詩篇,必須聲勢洶洶,必須寫足一百行,你說,他能交出怎樣的貨色?

放在網路時代的語境,糾纏於喝咖啡的時間該不該“省下來”,用於工作,更近於滑稽。重提舊事,並非苛責賢者,而是澄清一個成見:針對創造性勞動(即無法量化的知性活動),試圖規範它的運作,不但徒勞,而且可能引向鉗制思考、消滅思考的極端。

蘋果砸在牛頓的頭上,世界上有了萬有引力定律。為此,引出許多疑問:蘋果樹是不是為此定律而種,“這一顆”蘋果是不是特選,樹下有沒有預先擺下椅子、桌子,有沒有咖啡或英吉利紅茶、小點心之類?你可能回答這些無聊問題?所以,讓後世的萬萬千千個“牛頓”閱讀、考察、思考、質疑、討論、發表,這就夠了。至於他喝不喝咖啡或其他飲料,什麼時間喝,那是無關緊要的。

本版製圖/黃潔玲

作者:劉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