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話語功能的邏輯與實現

前言

課程改革話語

的形成不是語詞和語句結構單純、隨意的安排。只有“遵循一定的邏輯,話語才能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21世紀我國課程改革話語有其內在的、全面的邏輯,就是以課程問題為中心

,以課程改革實踐和事實為支撐,以資訊時代為參照,以相容與包容為策略,以大眾化為取向,以多種要素為依託。

課程改革話語功能的邏輯與實現

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解決我國課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雖然我國奉行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政治原則與決策程式,但在現實的課程改革過程中,由於受到傳統文化、法律完備程度及其他主客觀條件的制約

改革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精英決策特徵,即行政首腦和專家牢牢掌握著改革的

關鍵話語權”,因而使改革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但是課程改革是為了解決課程存在的問題,課程改革話語就是圍繞這些問題、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而逐步提出和表達的,從而使課程改革話語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向性和問題針對性。

如果不是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課程存在的各種問題,

課程改革話語就失去了理由與合理性,就失去了說服力和生命力,就失去了存在的邏輯

。在

21世紀以來我國進行的課程改革中,湧現了許多鮮活生動的經驗,有些來自試驗區的樣本學校,而大多數經驗來自廣大中小學的改革實踐。

課程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社會變革

,關涉課程改革方案設計機構、教育行政、新聞媒體、廣大中小學和每一個學生家庭,涉及到教材開發、方案設計、教師培訓、方案落實、效果評價等各個環節,其成效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的影響,也受到教師、學生、課程研究人員、教育行政官員、平面媒體人、學生家長等多種參與主體的立場、觀點、興趣和利益的影響。

課程改革話語功能的邏輯與實現

這些機構、人員在參與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共同創造了課程改革的豐富經驗,這些共同經驗構成了課程改革的基本事實。

這些事實的描述、呈現和傳播都需要話語體系。

描述、呈現和傳播課程改革事實的話語體系逐漸演變為課程改革的話語體系

。如果沒有了課程改革經驗事實,課程改革就很難為人們所熟悉和理解,也就難以引起人們的討論、爭鳴、批判。

如果沒有課程改革事實的支撐,課程改革話語就失去了證明、證實的力量,就失去了說服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就失去了存在的邏輯。

21世紀以來的課程改革話語只有迴應時代呼聲,

順應時代潮流,才能凝聚共識,為人們所接受,並取得成效。

這既是課程改革的歷史邏輯,也是課程改革的時代邏輯

。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要為人們所接受,必須吸收社會的各種聲音,但是人們對課程改革的意義、目標、內容、方式與方法等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參與的程度、積極性等都存在差異。

課程改革話語功能的邏輯與實現

課程改革者只有秉持包容的精神,才能凝聚共識

。一方面,包容表現在思想觀念上。

21世紀以來我國所進行的課程改革,借鑑和吸收了世界上諸多先進的課程改革思想和理念。

例如,

系統地借鑑了實踐性課程開發理論

,把課程看成是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課程改革要透過建構課程開發集體、課程審議、校本課程開發和教師專業發展等途徑來實現。

另一方面,

包容表現在模式方法上。

課程改革借鑑和吸收了世界上不同國家課程開發的模式和方法。例如,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

“先實驗後推廣”的策略,就與上世紀60年代形成於美國的“研究、開發與傳播”的課程變革模式有相似性。

進入課程改革深化階段,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提倡的以學為本、學習中心、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等,也

與各國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所倡導的觀念和方法類似。

課程改革話語功能的邏輯與實現

當這些思想觀念和模式用中國的語言加以表達的時候,

它就變成了中國課程改革的話語

,併產生了時代力量。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服務於我國的課程改革,這既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自信,體現了現代社會重要的包容精神。

在現代社會,對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盲目抵制、排斥,甚或盲從、照搬都是要不得的,

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借鑑和吸收

21世紀以來的課程改革過程的各環節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改革話語大眾化的取向。

一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等檔案結構完整、表達清晰、語言流暢、通俗易懂;二是利用

“國培”專案等,

在課程改革中進行了大量的校長和教師培訓

,各種平面媒體廣泛參與宣傳和報道,從而使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被人們熟知

有些內容可以說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極大地增強了課程改革的傳播能力

,併為人們所認同,為廣大教師等課程改革的當事人接受和遵循提供了良好的話語環境。

課程改革話語功能的邏輯與實現

課程改革話語的通俗化、民間化是課程改革有效落實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結果

。課程改革話語的形成,推動了

21世紀以來我國課程改革的實際程序,塑造了中國當代課程改革的形象,得到廣大教師、學生和學生家長等課程改革參與者的廣泛認同,促進了課程改革理論成果的形成,也“引起眾多異域學者的高度關注”。

只有加大課程改革話語的傳播力度,

才能充分發揮課程改革話語的巨大作用

,推動課程改革不斷深化。首先,充分發揮課程改革話語對課程發展與改革的引導作用。

法國後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米歇爾

·福柯在《話語的秩序》中提出“話語即權利”。有學者認為,話語權既包括無聲的話語權和有聲的話語權,

也包括國內的話語權和國際的話語權。

無聲的話語權,是指

“做”得好,有實力、有地位;有聲的話語權,是指“講”得好,有思想。國內的話語權,就是課程改革話語體系在國內中小學為代表的教育界、學界和民眾中有影響力、傳播力、解釋力和主導力;

國際的話語權,就是中國的課程改革話語體系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傳播力、解釋力和主導力。

課程改革話語功能的邏輯與實現

課程改革話語權

包括對課程改革中各種事務、檔案的定義權,對課程改革價值、對策和效果的標準及規則的制定權,對引起爭議的各種課程改革事件的是非曲直的評議權和裁判權等。

課程改革議題的設定、目標的確定、性質的定義、節奏的把握、路徑的選擇都需要話語權。

課程改革話語體系是課程改革價值觀的外化,同時又強化課程改革價值觀。

因此需要透過課程改革話語的引導,幫助課程改革當事人形成現代的、科學的、包容的大眾課程價值觀。

課程改革成效是課程改革話語權的堅實基礎

。課程改革話語盪滌著舊的課程觀念和模式,給各種非難、誹謗課程改革的傾向以有力回擊,遏制了課程改革回潮的傾向,增強了課程改革的正當性,為課程改革增添了正能量,促使課堂教學發生了重大變化。

課程改革話語凝聚了課程改革共識和力量,使課程改革成為教育領域的主流意識,激發了廣大學校、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

課程改革話語提升了課程改革的執行力,推動課程改革順利進行並取得成效。

課程改革話語功能的邏輯與實現

“語言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

”在深化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需要用課程改革話語塑造課程改革形象,使之符合課程發展的邏輯和中國本土的話語體系;需要用改革的課程話語真實反映課程改革精神,傳播課程改革路徑、策略與方法,介紹和推廣課程改革經驗,描寫課程改革景象,講述課程改革故事,宣傳課程改革程序,分析課程改革中的問題,傳遞課程改革心聲;

需要用課程改革話語堅定課程改革信念,

鞏固課程改革陣地,防止課程改革回潮

;需要用課程改革話語烘托課程改革氛圍,最佳化課程改革輿論環境,糾正課程改革不當、過激和極端化的傾向,書寫辯證、客觀、理性、現實和本土的課程改革話語,讓課程改革成為課程話語的主基調,主導課程改革方向、程序,引領課程改革話語的持續生成和傳播。

“語言是多屬性資源,是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戰略武器。

”因此,還需要用課程改革話語克服課程領域瀰漫的“外來教條主義”和“新復古主義”思想傾向。其次,要構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課程改革的獨特話語體系,助力中國特色課程文化的發展。

課程改革話語是從實踐中生成的“科學的話語體系

”,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課程改革話語體系表面上是“說什麼、怎麼說”的問題,實際上涉及課程改革的價值表達、思想影響等重大問題。

課程改革話語功能的邏輯與實現

21世紀以來進行的課程改革中逐步形成的課程改革話語,適應了中國的土壤和環境,塑造和定格了中國當代課程思想和實踐的面貌和形象,

提升了中國課程的社會聲譽和社會影響力,取得了巨大成功

,引導了對課程改革廣泛的、強有力的支援,提高了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信心。

“語言是工具,也是文化

;是民族的象徵,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中國的課程改革也引起國外的廣泛關注,正是持續的課程改革改變了中國教育以往觀念陳舊、方法落後的面貌,引起一些國家,特別是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關注和積極評價,塑造了中國課程改革的整體形象。

課程改革話語對於塑造中國教育形象具有獨特作用,

推動著中國教育的自我形塑

“話語衝突”和“話語交鋒”是課程改革過程的重要特徵。這種衝突既有新舊思想觀念的衝突,也有解決課程問題不同方法、思路、路徑之間的交鋒,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課程改革不能過度、過高、過急,也不能抹黑傳統、歷史和課程文化。

要透過

“爭鳴”不斷促進課程改革文化創新,

在吸收各國先進改革經驗的同時,擺脫西方話語壟斷

,從傳統文化資源和當代課程發展實踐經驗中尋找課程改革話語的生長空間。課程改革話語要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和土壤,主動傳播中國聲音,不斷注入中國元素。

課程改革話語功能的邏輯與實現

結語

課程改革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話語是具有中國特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原創性話語,是體現改革精神的話語,也是

“接地氣”的話語。這些話語是新時代的學科話語,

是中國當代課程思想和觀念的外在表達,是中國新的課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