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全文約2700字,配地圖11張,請妥善安排閱讀時間。底圖為現代地圖,用作古今對照。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邯鄲市行政區劃範圍。

戰國時期,今邯鄲市地區大部分屬趙國,小部分屬魏國,其中邯鄲城為趙國國都。及至秦朝統一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行政區劃中。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秦朝

上圖為秦朝末期。

此時今邯鄲市境記憶體在上圖三縣,均屬邯鄲郡。

其中邯鄲縣為邯鄲郡治。

邯鄲縣,秦置,今邯鄲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東魏曾廢,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復置,1952年析邯鄲縣城置邯鄲市。邯鄲縣後幾次廢置,2016年再次撤銷,未再復置。

鄴縣,戰國魏置,今安陽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移治安陽城(今安陽市),隋開皇十年(590年)改鄴縣為安陽縣,後逐步演變成今安陽市區。

武安縣,秦置,今武安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初治今武安市西店子古城,隋大業初移治今市,1988年改設武安市,延續至今。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西漢

上圖為公元7年西漢時期。

此時今邯鄲市地區分屬三地,三地治所均在境內。

魏郡,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置,治鄴縣。東漢末為冀州治所,其後轄境屢有變遷,北周大象初移治安陽(今安陽市),隋開皇初廢。

趙國,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封張耳置,都襄國縣。後改封劉如意為趙王,都邯鄲縣。後轄境不斷縮小,三國魏移治今石家莊市高邑縣西南,西晉末改為郡,隋開皇初廢。

此時邯鄲市境記憶體在二十餘縣,其中大部分在漢晉南北朝期間廢,為版圖整潔不標記不贅述。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西晉

上圖為公元281年西晉時期。

和西漢時期相比,趙國已北遷,廣平郡轄區擴大,魏郡轄區縮小,陽平郡轄有東部一隅。

廣平郡,西漢武帝置,治廣平縣。曾改置為平幹國、廣平國,隋開皇初廢。

陽平郡,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分魏郡置,治館陶縣。西晉時期遷治元城縣,隋開皇初廢。

廣平縣,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置,今永年區行政建制的起源。初治今雞澤縣舊城營,隋朝遷治今永年縣廣府鎮,並改名為永年縣。1958年遷治今址,延續至今。

元城縣,西漢置,治今大名縣東。隋朝移治今山東省莘縣境內,唐聖歷二年(699年)移治今大名縣大街鎮,與貴鄉縣同為魏州治。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治今大名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與大名縣同為大名府治。1913年併入大名縣,未延續下來。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隋朝

上圖為公元612年隋朝時期。

此時今邯鄲市境記憶體在上圖十八縣,分屬四郡。

涉縣,西漢置,今涉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初治今縣西,唐貞觀十三年(639年)遷治今址,延續至今。

館陶縣,西漢置,今館陶縣行政建制的起源。金移治今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1949年遷治今址,延續至今。

肥鄉縣,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置,今肥鄉區行政建制的起源。縣城同今,延續至今。

滏陽縣,北周置,今磁縣行政建制的起源,縣城同今。明洪武初併入磁州為州城,1913年改為磁縣,延續至今。

臨漳縣,東魏置,今臨漳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初治臨漳縣鄴城鎮,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徙治今臨漳縣西小莊。明朝遷治今址,延續至今。

成安縣,北齊置,今成安縣行政建制的起源。縣城同今,延續至今。

魏縣,西漢置,今魏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初治今大名縣魏城鎮,明洪武三年(1370年)遷治今址,延續至今。

貴鄉縣,東魏天平二年(535年)置,今大名縣行政建制的起源。五代唐改名廣晉縣,五代漢改名大名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遷治今址,延續至今。

臨水縣,治今峰峰礦區臨水鎮;洹水縣,治今魏縣舊魏縣;清漳縣,治今廣平縣清漳村;平恩縣,治今曲周縣西呈孟;臨洺縣,治今永年區;洺水縣,治今曲周縣東南。

上述六縣唐宋時期廢,不贅述。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唐朝

上圖為公元741年唐朝時期。

此時今邯鄲市境記憶體在上圖二十縣,分屬四州。

洺州,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治廣年縣(隋改永年縣)。隋改武安郡,唐初復改洺州。蒙元時期陸續改為邢洺路、洺磁路、廣平路,明朝改為廣平府,民國初廢。

魏州,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析置,治貴鄉縣。隋大業時改為武陽郡,唐初復改魏州。後陸續改為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大名路,民國初廢。

雞澤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大業三年(607年)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治今雞澤縣風正鄉。金大定元年(1161年)遷治今址,延續至今。

曲周縣,西漢置,今曲周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多次被廢,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北宋移治今址,延續至今。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北宋

上圖為公元1111年北宋時期。

此時今邯鄲市境記憶體在上圖十五縣,分屬五地。

磁州,隋開皇十年(590年)置,治滏陽縣,大業二年(606年)廢。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貞觀元年(627年)又廢,永泰元年(765年)復置。清不轄縣,類似今天的縣級市,民國初改為磁縣。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元朝

上圖為公元1330年元朝時期。

元朝在河北山東一帶存在大量飛地,如上圖中的丘縣屬東昌路(今聊城市前身),涉縣屬真定路(治今石家莊市正定縣)。

此外,元明兩朝三級行政區劃和四級行政區劃並行。此時磁州已然存在,下轄數縣,上屬廣平路管轄,廣平路屬中書省管轄。

丘縣,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今邱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初治今邱縣邱城鎮,1952年遷治今址,延續至今。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明朝

上圖為公元1582年明朝時期。

和元朝時期相比,磁州一帶改屬彰德府(今安陽市前身),廣平路和大名路分別改為廣平府和大名府,其餘無大變化。

清朝這一帶沿襲明朝的行政區劃,不贅述。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民國初

上圖為公元1914年民國初期。

此時今邯鄲市地區分屬三道,大名道轄有大部分地區。1928年廢除道制,各縣直屬省管轄。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建國初

上圖為公元1953年建國初期。

1949年置邯鄲專區,轄邯鄲、大名、魏縣、曲周、丘縣、雞澤、肥鄉、廣平、成安、臨漳、磁縣、武安、涉縣、永年、館陶、臨清等縣及邯鄲、臨清二鎮。

1950年設峰峰礦區(縣級)。1952年設邯鄲市(縣級),峰峰礦區改為地級,臨清、館陶兩縣和臨清鎮劃歸山東省。1953年邯鄲市升地級市,便是上圖的行政區劃。

後陸續調整,1968年邯鄲專區改置邯鄲地區,轄邯鄲市及大名、魏縣、曲周、丘縣、雞澤、肥鄉、廣平、成安、臨漳、磁縣、武安、涉縣、永年、邯鄲、館陶等縣。

邯鄲市行政區劃史,魏洺磁三州並存,邱縣館陶山東來

當代

隨著1993年邯鄲撤地設市,逐漸成今日的行政區劃。

縱觀邯鄲市行政區劃史,秦朝時期境內建制三縣,這三縣分別延續成今邯鄲市區、安陽市區、武安市,有著源遠流長的行政建制歷史。

秦漢時期的邯鄲縣為地級行政治所,三國魏時失去地區行政中心的地位。此後隋到明時期,今邯鄲市地區長期並存永年、大名、滏陽(今磁縣)三個地級行政中心,三個地級建制隨著清朝亡而消失。建國後,邯鄲逐步重新成為這一帶唯一的地級行政治所。

最後說說邱縣。和其他各縣級行政機構不同,其從建制其便屬山東省聊城市的前身,建國後方劃歸邯鄲,至今。此外,館陶縣也是長期屬聊城市的前身。

已完結十八省、市、自治區行政區劃史,治學不易,請多分享,感激不盡。

資料來源:二十五史、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誌、水經注等正史和地理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