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越謙卑,越高貴

01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

大多數的人,會這樣理解:高貴的人,就像貴重金屬 一樣,很難得到;就像泥地裡的荷花一樣,獨樹一幟,如謙謙君子。

事實上,一個人高高在上的樣子,是表面的高貴。

真正的高貴,是向下低頭,同樣是稀缺的。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總有人默默無聞地支撐著我們。當我們發現他們的時候,自然會肅然起敬。

人這一生,越謙卑,越高貴。謙卑不是無能,而是深藏不露,不動聲色地成長和超越。

人這一生,越謙卑,越高貴

02

向高人謙卑,受益無窮。

《尚書》有言

:“滿招損,謙受益。”

一個人把姿態降低了,和人打交道的時候,就能夠聽到對方的批評了,從而得到了改正的機會,不會鑄成大錯。

一個人不管多強大,就算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也看不清自己的臉上有灰塵,不知道耳後有汙垢。唯有藉助別人的眼睛和智慧,才能洞察到自己。

平時,我們有這樣的習慣:聽到遠處的巨大的馬車聲,就可以判斷,這是一輛空馬車。高人卻恰好相反,總是默默無聞,對於功名利祿,都不太在乎。

堯帝在位的時候,身邊的大臣舉薦了舜。舜很孝順父母,也很勤勞。

為了尊重舜,堯帝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讓自己的兒子去做他的助手。平時,舜帝以臣子的身份拜訪他。

《莊子》記錄,堯帝多次拜訪智者許由,詢問天下大事。

有一次,堯帝問:“齧缺可以做天子嗎?”

許由說:“不行啊,齧缺的為人,聰明機智,有天分,但是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去分辨事物……”

不難發現,堯帝能夠得到後人的歌頌,不是一己之力,而是身邊有“高人”。這些高人願意幫助他,是因為他很謙卑,常常低頭求教,主動接受批評。

鬼谷子說了這樣的觀點:“欲高反下,欲聞其聲反默。”

真正高貴的人,一直在走向高處,但是他不會洋洋得意,而是借用高人的智慧,和高人攜手同行。雖然他比一般的人都厲害,卻從來不會暴露。

人的智慧就像流水一樣,你的姿態低了,別人的智慧才會源源不斷流過來,你就是真正受益的人,就像大海匯聚百川一樣。

人這一生,越謙卑,越高貴

03

向普通人謙卑,互惠互利。

春秋時,鄭國有一位大臣叫子產,非常賢明。

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推行田制改革,讓城市和鄉村有區別,田土上有界限,規範建房。三年之後,老百姓豐衣足食,對他豎起大拇指。

有一段時間,晉國想要攻打鄭國,派了使者叔向去打探情況。

子產接見了叔向,不僅沒有慌張,還賦詩一首,表示友好。詩曰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

朋友來了,這是一份思念之情。不要談什麼戰爭,不要說什麼過節。這份情誼,讓叔向很感動,於是說服了晉王取消攻打計劃。

孔子知道這件事之後,點讚道

:“《詩經》有云,無競惟人。子產一稱而鄭國免。”

一個地方,因為有賢明的人在管理,因此就能發達;子產在鄭國,災禍就遠離了。這不是子產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他善於親近普通的人,廣交朋友。

有一個很難聽的詞語,叫“市井小民”。

高高在上的人,習慣性看不起普通人,認為自己的大人,別人都是小人。其實,是他們不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一個高貴的人,他要走向高處,就一定有“眾人拾柴”的格局。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一起致富,久而久之,大家都強起來了,作為領頭人,自然就更加強大了。

樹高千尺,不能忘根。如果沒有看不到的根,就沒有一片森林的風景;如果沒有水在涵養大山,山就會荒蕪。

向普通人謙卑,其實是一種“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道理,堅持做到,人生必然會芬芳。

人這一生,越謙卑,越高貴

04

向家人謙卑,團結友善。

古時候,董永把自己賣到地主家做僱工,安葬了父親。

天上的七仙女被董永的孝順感動了,下凡來,和他成親,夫妻雙雙把家還,耕地種菜、織布致富。留下一段神奇的緣分。

舜帝小時候,家人非常不喜歡他。有一次,父親安排他去挖井,父親和弟弟一起往井裡倒土,想要掩埋他,他從旁邊挖了隧道,逃出去了。雖然家人心狠,但是舜帝認為,是自己犯錯了,惹怒了家人,應該悔過。

後來,舜帝的孝順,感動了天地。

我們常說:“百善孝為先。”

可是,如何孝順?孝順父母不僅是給錢,陪伴,還要和家人歡聚一堂。

如果你總是和兄弟姐妹吵鬧,管教兒女不嚴格,導致兒女學壞了,這是讓父母寒心的事情。也違背了孝道。

在家人面前低頭,並且虛心交流,你會得到家人的理解和幫助。久而久之,你就會成為真正的頂樑柱,令人佩服。

家人都給你點贊,這是最真實的富貴。

人這一生,越謙卑,越高貴

05

馮驥才在《安於低調是自信》裡寫道:“低調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高調為了生活在別人的世界裡。”

每個人都想做自己,但是如何做自己?不是讓自己凌駕在別人之上,為所欲為,而是放低姿態,服務別人,展示自己的人品和成績。

當所有的人,都爭取高位的時候,你主動走下坡路,就是稀缺的。

當所有的人,都大聲炫耀的時候,你保持安靜,反而非常突出。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低頭。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