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早產兒,容易留下後遺症,家長該如何撫養?

記者 韓虹麗 通訊員 吳偉

我國早產兒發生率為7。8%。隨著醫學的發展及新生兒救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早產兒能夠存活下來,但這些早產寶寶們還將面臨更多的風險和挑戰。

由於過早離開母體,各系統器官功能發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餵養困難,很容易發生宮外生長髮育遲緩,特別是神經系統,極易遺留腦發育不良、腦癱、認知功能障礙等後遺症,給家庭及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那麼,如何改善早產兒的預後,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保證其正常生長髮育呢?“早期干預”便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寶寶是早產兒,容易留下後遺症,家長該如何撫養?

兒童腦發育有敏感期,要早期干預

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研究所副主任李玲表示,早期干預是針對有高危因素的兒童,為了預防和減輕其傷殘的發生,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造成兒童發育遲緩的因素,並提供多種多樣的服務支援,從而使其能力有所提高或達到正常水平。

“早期”的含義可以理解為“生命的早期”或“症狀出現的早期”。“干預開始的年齡對干預效果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特別是生後第一年最為重要。早期干預越早越好,早產兒最好從出生後開始。”李玲說,干預是根據嬰幼兒智力發育規律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豐富環境的教育活動,即利用觸覺、視覺、聽覺、運動的本體感覺和前庭平衡覺,促進嬰幼兒智慧、運動、情緒和社會能力發展,促進嬰幼兒發育里程碑的獲得,減少發育風險。當發現有腦癱徵象、智慧發育延遲或交流行為障礙等表現時開始的干預可直接稱為“康復”,早期干預應既包括預防也包括康復。

兒童腦發育有一定的敏感期。李玲說,腦細胞增殖是從妊娠頭3月至生後1歲,過了此時期,神經細胞不再複製或再生。“從腦重量看,新生兒腦重量約370g,6個月時約700g,佔成人50%,2歲前增長最快。維持神經細胞的營養、傳導等支援細胞的增殖是從妊娠後期延續至生後2歲。”由此看來,2歲前良好的刺激對腦功能和結構有著更為重要的影響。

另外,嬰兒腦發育也具有一定可塑性。腦的可塑性可以理解為透過學習和訓練,大腦某一代表區的功能可以由鄰近的腦區代替,也表現為腦損傷後在經過學習、訓練後腦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的恢復。“大腦早期可塑性表現為可變更性和代償性。可變更性是指細胞的特殊功能可以改變,對刺激敏感性可塑造;代償性是指一些神經細胞能代替臨近受損的神經細胞的功能,或透過較低階的神經中樞來代償。”李玲說,代償的關鍵是早期。

因此,早期干預可提高大腦可塑性,早期干預越早,效果越好。

早期干預的方法有哪些?

家有早產兒,家長一定要充分重視,定期檢查隨訪和監測,根據專業醫生的建議儘早開展早期干預。

可針對高危兒、早產兒進行相關早期干預訓練,李玲說,如進行健腦按摩,運動訓練、感覺統合訓練,認知語言訓練、音樂療法,物理治療如腦電仿生電刺激療法、生物電子激導平衡療法等。還可以中醫為理論基礎的傳統中醫治療專案,如針灸、推拿、耳穴壓豆等,促進兒童生長髮育。

1、早期發展指導:評估嬰幼兒發育水平,制定家庭早期干預方案,教給家長方法,如如何進行撫觸按摩、如何個體化的在家進行視、聽、感知、語言、運動的訓練等,促進早產寶寶各個能區發展。

2、健腦按摩:結合中醫理論與小兒推拿,透過頭面部穴位、穴區按揉,四肢循經按揉、穴位刺激,捏脊等手法,達到促進兒童大腦血液迴圈,刺激大腦發育,改善肌張力,提高兒童四肢協調能力的作用。

3、運動訓練:以運動學和神經生理學為基礎,透過治療者徒手手技或者使用器具,利用兒童自身的力量,透過主動和被動運動,使全身和區域性功能提高的治療方法。目的在於改善運動功能,提高高危兒童日常生活能力。

4、感覺統合訓練:透過與環境產生互動,有助於兒童認識物體的形狀、顏色、質感、聲音等;認識自己身體內部的資訊,認識身體與環境的關係,發展動作身體的能力,有助於應變能力、協調能力、平衡能力的發展。

5、認知語言訓練:對發育落後嬰幼兒進行視覺、聽覺、認知、語言、精細動作、個人社交等方面能力的針對性訓練,促使嬰幼兒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提高適應性,增強與人的正常溝通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

6、物理治療:腦電仿生電刺激療法、生物電子激導平衡療法等,改善腦微迴圈、促進神經組織結構的修復和重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