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機構多、著作多、人才多,上海近現代出版如何推動新知識傳播

出版機構多、著作多、人才多,上海近現代出版如何推動新知識傳播

出版是思想和知識公之於眾的重要媒介,上海則是中國近現代出版的發源地和中心。1949年以前,全國80%以上的出版機構集中在上海,90%以上近現代學術著作在上海出版,上海近現代出版事業引領了近現代中國新知識傳播與思想進步的潮流,積累了大量珍貴史料,走出多位大家,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

“近現代出版與新知識傳播”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滬舉辦,由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和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辦。全國近50位學者以線上線下方式,圍繞“出版與新知傳播”“出版與文化交流”“出版與商業互動”“辭書與教科書出版”“出版與新文化”“出版與科技知識”“出版與政治活動”專題展開探討,從“新知識傳播”文明劇變中鑑往知來,為當下提供啟迪。

開幕式上,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任黃洋和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館長趙書雷致辭。趙書雷透露,即將建成開放的新聞博物館已進入建設衝刺階段,將填補國內新聞出版專業博物館的空白,館內收藏了大量近現代出版文獻、文物,包括由上海辭書出版社移交保管的全國出版系統最大單體文物——原中華書局圖書館,“期待研討會上最新研究成果,拓展我們對歷史文化遺產認識的廣度、深度和高度,為講好文物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更多智慧與助力。”

出版機構多、著作多、人才多,上海近現代出版如何推動新知識傳播

故宮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章宏偉在《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為例談博物館知識的傳播》報告中指出,從皇帝禁宮轉變為國民共享的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甫一成立就從其物質實體中迸發出驚人的傳播力量,許多人在這一轉身中首次接觸並認識“公共博物館”概念,並借傳播力量,層層廣佈、深化民眾對博物館的認知。

“教科書是出版業的重要品類,也是民國大型出版機構的標配出版物。在此能否佔據一席之地,極大影響一家書局的存亡興衰。”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鵬飛在《世界書局教科書的兩次競爭與現代教科書市場的型塑》報告中以世界書局與商務、中華,以及與開明書店的兩次教科書出版競爭為案例,考證梳理大量史料細節,生動展示1930年代圖書市場上,創始人沈知方如何突出重圍,形成與商務、中華鼎足而三的局面,塑造出全新出版格局。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陶飛亞報告題為《〈博醫會報〉與中西醫界的交流》,中國近現代出版研究過往對英文出版物有所忽略,這一研究以來華醫學傳教士團體博醫會創立的英文醫學刊物《博醫會報》為材料,考察晚清民國中西醫界交流——《博醫會報》及時引介西醫學界最新理論成果、技術成果、化學藥物和國際醫學刊物;同時根植本土與中國醫學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刊登的對中醫藥物、理論和實踐的引介研究,提示了新知識傳播的雙向性。

出版機構多、著作多、人才多,上海近現代出版如何推動新知識傳播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研究所副所長黃顯功在《新閱讀的資源生產與“文”“藝”型別的形成》報告中,以大變局時代新出版和新閱讀為背景,關注報刊這一中國近代出版的起點和基礎,指出報刊受眾面廣、影響力大,豐富了中國讀者新閱讀的資源。文摘即是報刊出版催生的衍生性出版物,包括具有資政功能的翻譯類文摘,面向大眾的、服務精選閱讀需求的文摘,“其所呈現的文獻再生產現象,不僅是報刊出版二次文化消費,還具有新閱讀的價值取向”。畫報是另一類在報紙中孵化的新閱讀材料,作為舶來品的畫報一開始隨報附送,提供了新文字型別,培育出新的閱讀習慣和讀者群體,讀者需求反過來成為經營者創辦畫報的動力,在出版者與接受者間形成互動;漫畫亦是從報紙中脫胎,獨立而成為專門藝術,誕生漫畫專刊。

研討會專家從書籍史、閱讀史、翻譯史、印刷史、文學史、科技史、教育史、商業史等多維度展開闡釋。如申爽、郭麗娜、萬瀅安等以印刷、教會、童書等為研究物件,討論近代出版在文化傳播交流中的角色;劉敘一、石娟、劉善濤、李林等探析商業、教育與出版的互動,考察《現代》雜誌、世界書局、漢語詞典、教育學科辭書等出版活動;張睿睿、李震、楊新忠、姬凌輝等挖掘近代出版中新文化形塑和科技知識傳播,關注到近代出版中的幽默、女性、曆書、細菌學等新知識和新概念;邱雪松、張慧穎、蔡譯萱等藉助《進步青年》《大公報》《明明》等史料,討論出版與政治的交織。

出版機構多、著作多、人才多,上海近現代出版如何推動新知識傳播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高晞教授指出,研討會關注行業“內史”問題,如市場、資本、人脈、政治、經濟等,提供了與新聞學不同的觀察出版史視野;又如關於醫學、會計、蠶業、曆書等小型專業性出版物對出版業、思想史影響的討論,涉及到過往少有關注領域;在各學科、各領域對話互動中,出版史概念或將逐漸清晰。

據悉,自2008年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與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辦“歷史上的中國出版與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啟為期五年的學術合作計劃,至2012年“中華書局與中國近現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每年一次“把出版史研究放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上”,已成為推動出版學術創新、促進出版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去年建黨百年之際雙方舉辦“近現代馬列主義文獻漢譯出版學術研討會”,重啟新一輪五年學術合作規劃。成果論文集《近現代馬列主義文獻漢譯出版》列入“新聞出版博物館文庫·研究”系列,由中華書局出版。

圖片來源:主辦方

首尾圖系

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效果圖

編輯:許暘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