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文 | 希媽

“媽媽!弟弟剛剛說髒話了!”

“媽媽!凱凱把我剛搭好的恐龍拆了!”

“媽媽,姐姐搶走了我的汽車!是我先拿到的!”

“媽媽,那個小女孩玩滑梯插隊!”……

家長朋友們有沒有發現,不管是自己家的孩子一起玩,還是與外邊小朋友玩時,他們總會有告不完的狀。

不光在家,在幼兒園,老師也成了“法官”,每天都有判不完的案。

“老師,我不給他玩,他就打人!”、“老師,美美塗指甲油了!”、“老師,她穿那個裙子真難看,她那麼胖!”……

在家中,家長如果每天除了工作,做家務,陪孩子做遊戲,還要解決孩子一件又一件的“官司”,會慢慢失去耐心,並給孩子貼上“小氣”、“斤斤計較”、“不懂事”的負面標籤,在幼兒園,愛“告狀”的孩子,也很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孤立,交不到朋友。

孩子為什麼愛“告狀”呢?接下來我從兒童發展的角度,幫家長分析孩子愛“告狀”的原因、背後的動機以及家長如何迴應,幫助孩子從愛“告狀”走向自律,學會自己”判案”。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關注孩子年齡特點,解讀“告狀”的原因

孩子愛告狀,看似是為了解決問題,實際上還意味著他們有了道德和規則的意識。

孩子對社會規則的遵從有一個從他律走向自律的過程,“告狀”這個行為正是體現了他們對規則的認知、認同、和敬畏。

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社會適應目標中指出,

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目標是有差異的

a 、3-4歲

小班幼兒在提醒下,

能遵守遊戲和公共場合的規則。

對社會規則有了初步的認知

,對爸爸媽媽或者老師定的規矩非常敏感,一旦發現其他小朋友違背了自己熟悉的規則時,就會選擇“告狀”。

以自我為中心,遊戲多數以平行遊戲為主,合作能力欠缺。尤其剛從家庭進入幼兒園,地位下降,一旦在幼兒園被忽視,被欺負就會“告狀。也經常會因為爭搶玩具,獨霸玩具而告狀。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b 、 4-5歲

能感受規則的意義,並能基本遵守規則。

中班幼兒道德和規則意識增強

。當他們遇到無法判斷是非的問題時,就會尋求家長或老師的幫助,判定自己對規則的認知是否正確。

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愛“告狀”。客觀表現為“告狀”,實際是在試探道德或規則底線。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c 、 5-6歲

能理解規則的意義,能與同伴協商制定遊戲和活動規則。

大班孩子開始具備獨立的判斷能力,積累了很多對於規則的經驗。到這個年齡段,孩子遇到問題大多可以一起商量遊戲規則,並且遵守。孩子的“告狀”行為會逐漸減少。

總之,孩子“告狀”的行為,與他們的年齡特點、解決問題的經驗不足都有著很大的關係。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孩子愛“告狀”背後的3個動機

孩子作為一個特殊的個體,他們“告狀”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問題,更多的也是為了與家長、老師、同伴產生互動。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告狀動機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求助型”:依賴家長或老師解決問題的告狀行為。

現在很多家長重視培養孩子的智力開發,卻忽略了與孩子合作、關心他人、自主等品質的培養。把孩子作為家庭的中心,導致孩子事事依賴家長、任性、不懂得謙讓等等。

就像文中開頭中所說的,“媽媽,他把我的玩具恐龍拆了!”、“媽媽,姐姐搶走了我的汽車”等等,

孩子一點小事都會依賴成人幫助解決,並且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一型別的告狀行為就是“求助型”。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求助型”:事事依賴成人解決問題

2、“表現型”:為了引人關注,更好的表現自己的告狀行為

很多孩子告小朋友的狀,是為了

引起家長或老師的關注,希望得到表揚,這一型別的告狀行為就是“表現型”。

“媽媽,弟弟說髒話了!”、“媽媽,我看見那個小朋友玩滑梯插隊!”、“老師,她吃飯的時候說話了”等等,孩子為了讓大人注意到自己,沒說髒話,沒插隊,想得到大人的表揚或者獎勵時,就會“告狀”。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表現型”:透過“告狀”引起大人注意

3、“正義型”:為了制止不良行為,伸張正義的告狀行為

很多孩子往往以教師的態度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作出評價,所以孩子會對其他小朋友作出的錯誤行為,進行制止,為得到大人的評價和判決而“告狀”。

比如,有的孩子看到別人在打架,就會“告狀”:“老師,他們在打架!”、“他們在搶別的小朋友玩具!”等,這種

想制止他人,充滿正義感和同情心的告狀行為就是“正義型”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正義型”:制止和揭發不良行為,伸張

3個方法,幫助孩子從愛“告狀”走向自律

孩子對社會規則的遵從有一個從他律向自律發展的過程。而孩子的“告狀”現象,正是體現了孩子對社會道德和規則意識的認知。

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入手,幫助孩子從愛“告狀”到自律,學會自己“判案”。

1、有效迴應,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在孩子出現“告狀”行為時,往往情緒會很激動,甚至大哭大鬧。

家長首先共情孩子,幫助孩子先冷靜下來,再嘗試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比如:“你的玩具被弟弟搶走了,你心裡很難受,也很生氣,你還想繼續玩,對不對?那你想怎麼辦呢?”

幫助孩子解決幾次後,再出現小摩擦小衝突時,

家長可以適時“偷懶”

,可以直接跟孩子們說:“你們是好朋友,我相信你們可以自己解決好”,這樣正面積極的語言,可以提醒孩子“我們是好朋友”,同時也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2、弄清事實,正確對待不同型別的“告狀”行為

對於“求助型”的告狀行為,比如爭搶玩具,打人,搞破壞等,先了解產生糾紛的原因,弄清事實,告訴孩子

換位思考

,恰當引導,

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

對於“表現型”的告狀,家長不要當著“告狀”孩子的面去批評另一個沒做好的孩子。

避免孩子因為想得到表揚而亂告狀。

家長可以單獨跟沒做好的孩子瞭解原因,再作提醒。

對於“正義型”的告狀,在問明情況後,

對於敢於制止、揭發不良行為的孩子可以給予及時表揚和鼓勵。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3、親子共讀,繪本支援

“繪本就像一位神奇的老師,總能走進孩子的心靈,不用任何說教,就能巧妙的將規則的重要性和影響力表達的淋漓盡致。”

推薦美國心理學會兒童心理學家寫給孩子的一本《不要告狀除非是大事》,這本繪本里講了麥太太班裡19個孩子的愛告狀行為,麥太太每天都焦頭爛額。最後給孩子們制定了規則:“告狀”要分清大小事。這本書可以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小事可以自己解決的,哪些是大事,必須要“告狀”的。

孩子愛“告狀”怎麼辦?家長有效迴應,讓孩子從“告狀”走向自律

還有《湯姆挨罰》,《紅綠燈眨眼睛》、《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語言不是用來傷人的》等等這幾本繪本都是告訴孩子,大家生活在一起,要遵守規則。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事情不能做。

小結

充分理解幼兒的“告狀”行為,家長就能用尊重的態度接納幼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告狀”行為,做出正確的迴應。最後總結一下這三種方法:

有效迴應,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弄清事實,正確對待不同型別的“告狀”行為。

親子共讀,繪本支援。

相信每個孩子都會以社會上的“小主人”身份,遵守規則,敬畏規則,從他律走向自律。

最後想告訴爸爸媽媽們:規則固然重要,但愛和寬容同樣重要哦!

參考文獻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我是希媽胤爸,90後幼師,正能量的二孩媽媽。熱愛生活,養育積極向上樂觀的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