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快樂嗎?青少年心靈“感冒”不容忽視

2019年發表在《柳葉刀·心理醫學》上的一個橫斷面研究顯示,1993年我國僅有1。4%的人會出現心理問題,而這一數字在2015年是16。6%。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遭遇的心理應激因素日益增加。我國有1。9億在學兒童和青少年,2800萬大學生,對於他們來說,學業要求日益增高,同齡競爭越來越強,而學生基數如此之大,讓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規模難以想象。

你的孩子快樂嗎?青少年心靈“感冒”不容忽視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指出,我國青少年抑鬱症檢出率為24。6%,重度抑鬱為7。4%,這意味著一個40人的高中班級,可能有整整10位同學患上抑鬱症,其中有3個人是重度抑鬱。

一項覆蓋我國多農村地區近千人的統計調查顯示,超過70%的學齡前兒童(3-5歲)存在各種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包括注意力障礙,交際障礙等。這一數字不僅遠高於任何之前的統計,也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類似研究。這個數字如此之高,不光由於調查覆蓋的心理問題範圍較廣,也由於城鄉生活教育水平差距加大,農村地區的學齡前兒童心理健康確實亟待改善。

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很高,

其症狀多種多樣,

表現複雜。

①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齡較小,不會表述情感問題,只說身體上的某些不適。如有的孩子經常用手支著頭,說頭痛頭昏;有的用手捂著胸,說呼吸困難;有的說嗓子裡好像有東西,影響吞嚥。他們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覆發作,但做了諸多醫學檢查,又沒發現什麼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跡象。

②前途無悅。面對達到的目標、實現的理想、一帆風順的前途,患者並無喜悅之情,反而感到憂傷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學卻愁眉苦臉、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學期間,經常無故往家跑,想休學退學。

③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時對父母的管教言聽計從,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會後,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反而處處與父母鬧對立。一般表現為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慢,梳頭慢,吃飯慢,不完成作業等。較嚴重的表現為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跟父母翻過去的舊賬(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離異再婚對自己的影響等),要與父母一刀兩斷等。

④自殺行為。重症患者利用各種方式自殺。對自殺未果者,如果只搶救了生命,未對其進行抗抑鬱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患者仍會重複自殺。因為這類自殺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的,患者並非甘心情願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⑤不良暗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潛意識層的,會導致生理障礙。如患者一到學校門口,就感覺頭暈、噁心、腹痛、肢體無力等,當離開這個特定環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種是意識層的,專往負面去猜測。如患者自認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己不會與人交往;自認為某些做法是一種錯誤,甚至是罪過,給別人造成了麻煩;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麼辦等。

精神疾病病程較長,容易反覆發作,所以給家庭其他成員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其實精神病患者家屬比精神病人還要難受,通常情況下,家屬所承擔的壓力有的時候比患者還要嚴重。這些不良影響會使患者家屬產生心理誤區,如否認、忌諱、迷信、厭倦、遷就等心理,這些心理誤區又會對患者產生不良的態度和行為。導致患者不能夠及時接受正規的診治,從而影響到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你的孩子快樂嗎?青少年心靈“感冒”不容忽視

否認心理:精神病人的早期症狀往往是性格改變,大多數患者表現為孤僻、生活懶散、性格改變、工作或學習能力下降、失眠等。當患者出現上述現象時,家庭其他成員由於缺乏精神疾病的常識,往往判定這些症狀是患者心態和性格改變,否認是精神病早期的症狀,因而耽誤了治療的時機。

忌諱心理:當精神病人出現明顯的精神症狀時,家屬也會意識到患者可能患有精神病。但是由於擔心其他人知道家中有精神病人,擔心會對家庭和事業前途造成影響,家屬常忌諱帶患者到醫院診治。迷信心理:在一些貧窮落後的地區,很多人還存在封建迷信的心理,當患者出現幻覺、妄想、興奮躁動、行為異常時,家屬認為是中邪,往往採用迷信的治療方法,而耽誤了病情。

厭倦心理:許多精神病人病情遷延而轉為慢性,有些患者病情不穩定而出現反覆發作。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家屬開始對患者產生厭倦心理,對治療不再積極,對患者的關心也減少。很多的精神病人經過長期的治療卻沒有什麼效果,還有可能轉為慢性,並伴有反覆發作現象。在這種情配下,有的家屬開始對病人産生厭倦心理,不再送病人住院治療,不督促他們長期、按時按量服藥。這種錯誤的心理認識只能夠導致患者因為治療不及時而出現不能夠穩定病情,或者治療無效的結果。因此,作為家屬一定要糾正自己的這種認識和心理,儘可能的配合醫生做好患者的護理工作,幫助患者儘快迴歸到正常的生活中。

遷就心理:精神病人在恢復期的主要治療手段是康復訓練,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促進其早日康復。有些家屬對於患者百般遷就,不讓患者工作和勞動,在生活上體貼照顧,這樣對患者的康復是不利的。

你的孩子快樂嗎?青少年心靈“感冒”不容忽視

精神心理門診極為常見的青少年抑鬱個案——孩子痛苦,家長手足無措,而孩子與家長的溝通也並不順暢。那麼,孩子抑鬱了,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交談、傾聽:家長需要耐心地與孩子談一談,瞭解究竟發生了什麼,孩子有什麼需要,自己有什麼能幫忙的。很多家長說,直到孩子得病了,才發現自己並不瞭解孩子;想要知道發生了什麼,才發現孩子什麼都不對自己說。溝通的關鍵是傾聽,溝通的目的是瞭解情況,而不是想方設法讓孩子聽從自己。帶有目的性的溝通就變成了說服,對於敏感的青少年有時會適得其反,家長不如試著與孩子做朋友。

2。積極尋求專業幫助:作為家長,不要諱疾忌醫、不願面對孩子患病的事實,要積極地幫助孩子尋求醫師和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並且,有些孩子本來就與家長有“心結”,很多話不願意告訴家長,又非常想有人傾訴,這時,專業人員可以提供幫助。

3。瞭解青少年抑鬱: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理解孩子的表現是疾病症狀,而不是“叛逆”、“不聽話”,不是故意與家長老師作對。抑鬱症是一種持久的情緒低落,常伴隨精力差、缺乏興趣及愉快感等症狀,持續超過2周以上,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青春期內,身體、激素、大腦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青少年偶爾出現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但如果情緒低落持續存在,或嚴重影響生活學習,則需要及時有效的干預。

4。注重家庭的重要性父母要認識到,雖然生病的是孩子,但“病”的往往不僅是孩子,孩子的疾病反映的很可能是整個家庭的問題。所以,當孩子生病時,父母不要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逼迫孩子改變上。臨床中經常會見到一些家長,孩子病情沒有改善,就唉聲嘆氣甚至抱怨連篇,讓原本就自我評價低,容易悲觀、絕望的孩子更加自責。請家長在看到孩子的“病”的同時,也將目光看向自己,看向整個家庭。家庭的問題,需要全家的調整,孩子才能真正好轉。

5。關注孩子情緒要適當,一種錯誤的做法是:孩子生病時,全家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情緒上;一旦孩子病情好轉,又轉而完全不關注孩子的情緒,或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平時就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得病以後不過分關注,病情好轉前後穩定關注,更有利於抑鬱症好轉。

6。家長應照顧好自己。照顧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照顧生病的孩子更加辛苦。孩子病了,家長常感到著急、疲倦甚至憤怒,而抑鬱症通常並不會像普通感冒一樣很快好轉,這個過程中很多家長也會被拖垮。這時,家長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情非常重要,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而不是讓壞情緒在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傳染”。

面對患者家屬的種種心理誤區,精神醫生應多向家屬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多做耐心的解釋,從而使患者及家屬做到治療上的配合,爭取患者早日康復。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要從小抓起,教育方式也要有所調整,從早期教育轉變成早期關注,從學校單向教育轉變成家-校-社多向教育。”注重引領和培養更多的兒童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開展科普教育和疾病篩查。

你的孩子快樂嗎?青少年心靈“感冒”不容忽視

作者:裘建萍

單位:上海市普陀區精神衛生中心

職稱: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個人簡介: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心理治療師、上海市精神科學會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組委員、中國中醫藥促進學會委員、普陀區兒童心理健康指導中心主任、普陀區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普陀區精神衛生中心醫務科質控科科長,長期從事精神科、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與心理諮詢的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擅長精神科疑難雜症,兒童和青少年行為障礙,學習困難發育性障礙,情緒障礙,親子關係問題等各種兒童青少年心理精神問題,婚姻家庭心理治療,具有較高醫學理論素養與豐富一線臨床工作經驗。以良心和尊嚴從事醫學實踐,把患者健康和生命作為首要關心的事。

【來源:上觀新聞】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