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三國演義》|一生“得意”,只為惡貫滿盈

讀懂《三國演義》|一生“得意”,只為惡貫滿盈

“養兒不讀書,不如養壯豬。”小時候,常聽祖母這麼跟我念叨這句話。那時候咱還小,還搞不懂祖母說的是啥意思。記得還曾盯著祖母問:“為什麼養兒不讀書,不如養壯豬?”

祖母當年的回答音猶在耳,她說:“一個人不讀書,就不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養一個不明白人事道理的兒子,還不如養一隻大肥豬。養肥豬,過年還可以有豬肉吃。養一個不懂事的兒子,將來長大了胡作非為,敗家失業,做父母的死了,睡在棺材裡了,還要被人罵。”

咱自幼發奮讀書,應該與祖母的教育緊密相關吧。可惜的是,幾十年來,絕大部分的書都讀錯了。讀對了的好書也有,但又因為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引,未能理解其真意。好的東西沒有學到,壞的東西倒是學到了不少。因為沒有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吃了許多苦,受了許多罪。

痛定思痛,覺得在祖母所說的這句老話的前邊,還應該加上一個定語才算完整,叫做:“養兒不讀聖賢書,不如餵養一頭豬。”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首,當然是一部不折不扣、名副其實的聖賢書。羅貫中前輩透過一系列閃閃發光的藝術形象,把漢末亂世桓帝“禁錮善類”,全面背離聖人之教之後的眾生苦難,揭示到刺目扎心的地步。

書中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主角曹操、劉備、司馬懿父子、諸葛亮父子等人的人生遭遇讓我們深深慨嘆,給我們以巨大啟示之外,就連一些看似不怎麼重要的負面角色,也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讓我們為之痛心,為之惋惜。在後者中,尤以董卓最具代表性。

歷史文獻中,有關董卓的記載很多,也很雜。要把這樣一個略嫌雜亂的歷史人物,提煉成一個深刻反映出時代特色,具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毫無疑問,羅貫中前輩做到了。

董卓身上的第一個鮮明的性格特徵是傲慢。因為他出身於官宦人家,具有文武兼備之才,履歷表中差不多是一路光鮮。在沒有聖賢教育的背景下,這類人最容易犯下的惡業就是傲慢。羅貫中前輩抓住這一個根本的特徵。

《三國演義》中,董卓第一次亮相,其傲慢的特點就深深印在了人們的心裡。當時,他正被黃巾軍追殺,被恰巧路過的劉備三兄弟搭救了,他應該感恩才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可是,當他得知劉備並無官職之後,不但不說感謝,還出言無狀,根本不把救命之恩當回事。

董卓的第二個性格特點是崇尚武力,也就是凡事依恃暴力。在沒有聖賢教育的背景下,人類的諸多不良習性會氾濫成災。其中崇尚暴力是最容易犯下的又一惡業。董卓劫持少帝之後,放縱鐵騎,耀武揚威。但凡處理朝廷事務,遇到不同意見,他不是罷官就是殺人。不看誰有理,而看誰最兇狠。

董卓的第三個性格特徵是好色。在沒有聖賢教育的背景下,沉溺於色慾是人們最容易犯下的又一個惡業。而董卓的好色則到了淫邪的地步。他不但肆意劫掠民女,還犯下了姦淫後宮公主的惡業。

董卓的第四個性格特點是斂財。他除了公然搶劫洛陽的富戶,還縱兵挖掘陵墓。死人財,活人財他一律都要。在遷都長安,大權獨攬之後,他私自鑄錢,巧設目名與明火執仗全無顧忌。

董卓的第五個性格特點是無限的權力野心。私行廢立之後,他做了相國,又做太師;做了太師,又想做皇帝。《三國演義》中的董卓,最後是死在準備登基做皇帝的路上。

縱觀董卓的一生,真正是一生“得意”,只為惡貫滿盈。董卓作為一代大儒董仲舒的八世孫,曾做過司徒掾,不也是讀書人嗎?在討論作戰方略、議論廢立之時,他皆能引經據典,處處打著古代聖賢的旗號。可是,他那麼多的罪惡是怎麼犯下的呢?

兩漢不是崇尚儒家嗎?他的書都讀到哪裡去了呢?儒家的仁者愛人到哪裡去了?羅貫中的大手筆正在此地!

煌煌鉅著《三國演義》一開篇,他便寫下了那個令人心顫不已的警告:桓帝“禁錮善類”。什麼叫禁錮善類?凡是善人都遭打壓,好人沒好報;凡是善事都廢止,或者是變相的廢止。凡是善言善語都不許說,起碼不許公開地說。

然後呢?凡是惡人都得意,滿大街的惡人惡事都沒有人認真處理。到處都是謊言,到處都是欺騙……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儒家經典只不過是敲門磚,口頭禪而已。

其實不光是董卓,《三國演義》的中所有的所謂“英雄”“豪傑”,都或多或少身染罪惡,都難以獨善其身。為什麼?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當時的文化氛圍壞了,風也不清,氣也不正。真正是可惜了這麼一大批的“精英”“俊傑”。

離開聖賢教育,離開了人性本善,君是昏君,臣是亂臣;才是歪才,雄是奸雄。最後呢?還是造惡業受惡報,苦不堪言。惡貫滿盈之日,醜不堪言,既死無葬身之地,又留下千古罵名。

以史為鑑,莫離聖賢,莫負本善,這才是羅貫中前輩良苦用心的地方,也是我們讀懂《三國演義》的悟處和得益之處。

今天,我們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竊以為缺的不是“才智”之士,缺的是仁義之心;缺的不是巧取豪奪的所謂膽識,缺的是心善行善的老實做事做人。缺的不是誰比誰強,誰比誰狠;缺的是誰比誰謙虛,誰比誰謹慎。

在目前高科技氾濫的情況下,發展經濟,保障民生固然重要;而讀聖賢書、做聖賢人,導民於善則更為迫切。畢竟,好人才有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