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攝糖是保證健康的重要一環

隨著消費者對營養與健康的愈發重視,各大品牌的無糖飲料已在不知不覺中佔據了商超“C位”。然而,無糖飲料能“敞開喝”嗎?想科學減糖降糖、保持完美身材需要在飲食上注意什麼?

科學攝糖是保證健康的重要一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學生營養室副主任張倩介紹,無糖飲料中的“無糖”指的是裡面沒有天然糖,甜甜的味道是甜味劑帶來的。天然糖是一種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雙糖、多糖等。當食物的甜度不夠吸引人時,人們就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新增一些甜味劑。

甜味劑也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比如甘草、羅漢果裡的糖就是天然的甜味劑。最早被使用的人工甜味劑是糖精,後來種類越來越多。目前,我國允許使用的人工甜味劑有10多種,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安賽蜜等,都是人工合成的大分子。

“如果把甜度分級,蔗糖甜度是1。0,以這個為基準,果糖的甜度是1。2,葡萄糖甜度只有0。7左右。人工甜味劑更甜,通常是天然糖的三四十倍,有的可達到成百上千倍,放一點點就特別甜。”張倩說,人工合成的甜味劑可能前味、後味比較奇怪,甚至發苦。為了保證良好的口感,目前市場上的各種甜味劑通常都是搭配使用,比如甜蜜素和糖精鈉都放一點。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成人每人每天新增糖攝入量不超過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糖攝入量控制在總能量攝入的10%以下。

在我國,通常100毫升含糖飲料的含糖量約為10克,低糖飲料一般不超過5克。“這個量看著不大,但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就把一瓶500毫升的飲料喝完了,那麼糖的攝入量很容易就會超過安全規定值。”中日友好醫院營養科主任石勱說。

石勱介紹,甜味劑比天然糖甜味高很多倍,本來喝無糖飲料是想追求健康,但是經常喝甜的飲料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甜度閾值提高了,可能以後吃白砂糖的甜度不能滿足口味了,選擇食物時也會尋求一些甜、鹹、香辣的口味,久而久之口味就會加重,繼而增加攝入的能量,最終還是會導致肥胖等一系列風險。

攝入糖類後,人體的各個系統會自然調動起來,胰島開始分泌胰島素,糖類被消化分解成單糖供人體利用,多餘的糖轉化成糖原或脂肪儲存在體內。張倩介紹,國外有研究發現,人工甜味劑可能會影響人體對血糖的正常反應。近些年,有一些動物性的研究、細胞學的研究認為,人工甜味劑還可能會對腸道菌群等產生不利影響。

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家長要讓孩子體會食物天然固有的味道,選擇天然食材,不要給食物新增過多甜味、鹹味等佐料。“常喝無糖飲料或是含糖飲料,孩子的味覺會發生變化,不喝甜飲料時就會趨向於吃甜點心、過甜的水果,久而久之會有齲齒和肥胖的風險。”石勱說。

就飲品來說,白開水是最好的選擇。石勱說:“有的人愛喝甜飲料,無非是覺得白開水沒有味道。這種情況可以選擇喝一些淡淡的茶水。對於健康的人來說,每天喝5克茶葉,現衝現泡,茶葉有清香,讓水有點味道,還可以攝入茶多酚,對身體是很好的。”

石勱提醒道,有些無糖飲料中含有碳酸,比如無糖可樂,多喝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孩子的身高、骨骼發育都會受到影響。另外,碳酸產氣,尤其是在夏天喝完會打嗝,對患有胃食管返流病的人來說可能會發生反流,加重對食道的灼傷。

“減少甜食、甜飲料、代糖等攝入是好事,值得建議,但很多年輕人追逐的‘降糖減糖’基本上是透過不吃主食實現的。不吃碳水化合物並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減糖應該是減少新增糖的攝入,而不是減少碳水化合物。”張倩說。

要保證適當的谷薯類攝入,使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達到膳食總能量的50%—65%。張倩建議,多吃天然、含多糖、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通俗來講就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雜糧、雜豆、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等。這些食物升糖指數相對比較低,但要注意合理烹調,比如可以蒸煮,不要油炸。也可以多喝牛奶,牛奶裡面含有乳糖,甜度比較低,綜合利用比較好。

適量吃天然精白米、精白麵,還有較甜的水果。這些食物比較容易升高血糖,不能一次吃太多。而魚禽肉蛋等食物要和谷薯類適當搭配,也要適量攝入。這些食物一方面富含優質蛋白質,另一方面脂肪含量高,長期多吃容易造成能量超標,引起肥胖。還可以適當吃一些堅果。

一些精細的加工食物,比如餅乾、薯片、蛋糕等,這些食物裡面雖然有天然的碳水化合物,但含有更多的新增糖,而且通常鹽和油的量也比較高,要控制攝入,比如一星期吃一次。含糖飲料、糖果類主要含有新增糖,建議不吃或少吃。

“其實,控制體重不僅是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要看總能量攝入是否超標。除了控制新增糖,還要做到食物多樣均衡,這樣才能達到促進健康、控制體重的目的。”張倩說。

本文來源:中國食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