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故事 ∥ 不死之藥,為何不可以吃?

哲學故事 ∥ 不死之藥,為何不可以吃?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韓非講過一個故事。

楚國的國王,想長生不死,到處派人求仙訪道。

一天,有個客人來到楚王宮門前,聲稱要向楚王奉獻不死之藥。

傳達官向楚王報告之後,從客人手中接過不死之藥,向宮裡走去。正行間,迎面碰見一個國王衛隊裡的射手。

“你手裡捧著什麼?”射手問道。“不死之藥。”傳達官回答。“可以吃嗎?”射手又問。

“既是不死之藥,怎麼不可以吃?”傳達官又回答。

射手聽罷,上前一把奪過藥丸,塞進自己嘴裡一口吞掉。

傳達官嚇了一跳,趕忙跑進宮,向國王稟告。國王大怒,叫衛士立即將射手抓起來,要推出去殺掉。

射手急忙託一個老臣到國王面前辯白。

老臣說:“啟稟國王,射手是不能殺的呀!”

“為什麼不能殺?”國王奇怪地問。老臣說;“射手先問了傳達官‘可以吃嗎’,傳達官回答‘可以吃’,他才吃的。這不是他的罪過,而是傳達官的罪過。

老臣看了國王一眼,接著一口氣說下去:“況且,那位客人送藥來時,說此藥是‘不死之藥’,可是射手剛吃下去,就要被國王殺死,這不就明明是催死之藥了嗎?可見,那個獻藥的客人是在欺騙國王!您要是把無罪的射手殺了,就是讓天下人都知道,國王寧願聽憑別人欺騙自己。”

國王聽了這番話,覺得有道理,就下令不殺死射手。

哲學故事 ∥ 不死之藥,為何不可以吃?

戰國時期的另一個哲學家荀子,也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愚笨、膽小的人,名叫涓蜀梁。有一回,他在一個有月亮的夜晚,出門趕路。

白朦朦的月光,照在他身上。他身邊的地上,就投下了一個黑黝黝的影子。

他走一步,那影子也就跟著走一步,他走得越快,那影子也跟著走得越快。

他低頭看見自己的影子,以為是碰上了一個趴在地上的鬼,在緊緊地跟著他。便害怕起來。

再仰頭一看,只見自己很長的頭髮在飄呀飄的,他又以為是碰上了一個站著的 妖怪。

他越想越害怕,於是急忙拔腿往回跑。因為跑得太快,喘不過氣來,沒等坐下來,就死了。

前一則故事,對求仙訪道的人進行了諷刺,揭露了“不死之藥”純屬欺騙。後一則故事,告訴人們世界上並沒有鬼,膽小的人,往往是自已嚇自己。

這兩則故事,包含著唯物主義無神論的思想,對有神有鬼的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

唯物主義有三種形式: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和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他們都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但是,這三種唯物主義也有差別。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萬物既不是由人的主觀精神創造的,也不是由天、上帝、絕對精神創造的,而是由一種或幾種具體的物質變化產生的。

哲學故事 ∥ 不死之藥,為何不可以吃?

在中國哲學史上,西周的史伯,戰國的荀子韓非,漢朝的王充,南北朝的範縝,唐朝的柳宗元、劉禹錫,宋朝的張載、王安石,明朝的王廷相,明末清初的王船山等都是樸素唯物主義者。

比如,史伯說:“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意思是說,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所組成的。

荀子則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總根源,自然界的萬物以及人,都是由“氣”構成的。他認為“天”不過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沒有意志。它既不能向人間發號施令,也不受人們主觀願望的支配。

下面講兩個《荀子非天》的小故事。

有人問荀子說:“國家的太平和混亂是由天造成的嗎?”

他回答說:“天上的日月星辰,在禹(夏代第一個君主,傳說曾治於天下洪水)的時候和桀(夏代最後一個君主,暴虐荒淫)的時候是相同的。可是,禹使國家太平,桀使國家大亂。可見,國冢太平和混亂並不是天所造成的。”

他還說過:“天不能因為人們厭惡寒冷,就取消冬季;地不能因為人們厭惡遼遠,就縮小面積。”

有一次,天下大旱,人們就燒香供神祈求天老爺下雨。不久,果然下起雨來。

有人就問荀子:“求天下雨,就下雨了,這是什麼緣故呀?”

“這沒有什麼緣故。這和不求雨而下雨是一樣的。”荀子回答說;“出現了日蝕、月蝕,就去搶救;天旱了,就去求雨。搞這些宗教儀式,不過是說明國家重視災書,如果認為當真天有靈,那就錯了。

荀子不僅要人們不要相信天能主宰一切,而且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光輝思想,認為人們可以利用天來為人類謀福利。

在外國,一些樸素唯物主義者,也有類似的看法。

古印度的遮縛迦派認為,萬物是由“四大”即地、水、火、風構成的。

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不是任何神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

在充滿迷信和神鬼思想的古代社會,產生這種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是人類思想史的一個重大發展,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這種思想一出現,就同迷信、神鬼思想進行了尖銳的鬥爭。前面講的兩則故事,就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和迷信、神鬼思想進行鬥爭的表現。

這種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解釋自然時,還帶有很大程度的直觀性,還缺乏科學的論證;在說明社會歷史時,則多是唯心主義的。但是,它主張把自然界看成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誰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反對神、鬼的存在,這種樸素的簡明的觀點,卻是正確的,是值得稱讚的。

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式,是機械唯物主義也叫做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機械唯物主義是歐洲十七至十八世紀正當歐洲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產生的。他代表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對封建主義,並對教會宣傳的上帝創造一切,進行了嚴正的批判。他們提出,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特徵創造了上帝;他們高舉無神論的旗幟,反對一切宗教迷信;他們還運用當時自然科學的成就,證明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誰也不能創造,誰也不能消滅;他們還證明了人的肉體是人的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他們捍衛了唯物主義,反對了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

但是,由於這種唯物主義,還存在著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唯心史觀等嚴重的侷限性,因而不能徹底戰勝唯心主義,還不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

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它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式,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