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位的傳承之呂太后:無名小皇帝——其生也悽,其死也悲

我們看中國歷史紀元表,漢惠帝之後是呂后稱制的八年。所謂“稱制”,也就是行使皇帝的權力。而呂后僅僅是稱制,並未稱帝,這就意味著,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另有其人的。實際上,在呂后稱制的這八年中,在位的先後有兩個小皇帝。

帝位的傳承之呂太后:無名小皇帝——其生也悽,其死也悲

漢惠帝去世之後,繼位的是太子,這個太子的母親是張皇后。張皇后是誰呢?不是外人,她的母親是魯元公主,而魯元公主的母親就是呂太后。這門親事是呂后一手安排的,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自己的兒子,這在那個時候,也是不合乎倫理的,但是呂后偏要這麼做,意在“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這層考慮之外,恐怕更為重要的因素還是,立了自己的外孫女做皇后,是可以避免日後皇后與其爭權的。

就這樣,漢惠帝遵奉母命,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不過,兩人並無子嗣,這不免讓呂后著急,因為沒有孩子,皇后的位置是難以長保的,當然,張皇后的年紀還很小,未必日後就不能生下幾個兒子,就此來講,呂后是完全可以平靜地等待的,然而,讓她等不及的是,漢惠帝的身體每下愈況,明眼人都能看出,他的時日已經不長久了,那麼漢惠帝一死,皇位由誰來繼承?這是個問題,倘若漢惠帝沒有兒子,那麼按親緣的遠近來論列,也就該是由劉邦其他的兒子來繼位,而這當然是呂后所不願意見到的。可是,張皇后又遲遲不生,這可怎麼辦呢?

辦法是有的,那就是移花接木——呂后將宮中一個美人所生的兒子奪了來,交給張皇后養著,至於他的生母,那也就對不起了點兒,太子怎麼可以有兩個母親呢?他只能有一個母親——張皇后,而他真正的母親,就得跟這個世界永遠地白白了。

實際上,這個太子的母親是假的,父親也不是真的,他的生母是先懷上了呂后的孃家人的孩子,之後才被送進宮中的。這看起來像是呂后存心要篡奪劉氏的天下,令江山易姓,但其初衷應該還是給自己找一個傀儡——我們可以推測,漢惠帝在遭受了呂后的驚嚇又加以自戕之後,可能已經喪失了生育的能力,所以呂后只能找外人來充當自己的孫子,那麼再適合不過的就是自己孃家一方面的人了。

我們也許會疑問,呂后找別人的孩子來冒充自己的兒子,漢惠帝就一點兒都沒有覺察嗎?其實恰恰相反,漢惠帝對呂后的幕後搗鬼應該說是完全心知肚明的,然而知道又能怎樣?將來他的那個所謂的兒子要受呂后的操縱,而他自己又何嘗能脫離呂后的擺佈呢?所以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乾脆就沒有《孝惠本紀》這一篇,《高祖本紀》之後接著就是《呂太后本紀》,兒子的光彩完全叫母親給遮住了。這真是,攤上了這麼一個過於強悍的母親,自己的帝位雖然因此保住了,卻又不免於活得太壓抑。或許,漢惠帝當時心裡就唸定了這樣一句話以為解脫:“由她去罷!”

冒立太子獲得成功,不僅讓呂后吃了定心丸,也讓她嚐到了甜頭,其後就接二連三地前後給漢惠帝一共又找了六個兒子。而呂后之所以一個還嫌不夠,一方面是要給自己廣植勢力——這些小娃娃不久之後都被封侯封王,而每個娃娃的身上都繫著一根線,線的另一頭無疑是攥在呂后手中的,另一方面呢,可能也是想堵一堵眾人的口:“誰說我家盈兒不能生,哀家就讓你們瞧一瞧,我的兒子有多強,那才真叫是,不生則已,一生則不能已。”其實大臣們心裡都明白著呢,呂老太后自欺欺人罷了。

找了一群小娃娃來當孫子,讓呂后覺得開心,可是,僅有小娃娃是不夠的,做事還得得力人哪,這些得力人,也就是她的孃家侄子們。然而問題來了——劉氏的子孫可以隨便封王封侯,別的人家可就沒有這個特權了,哪怕就是太后家,那可不是僅僅釋出一道命令就妥了。但這個問題在呂后來講是必須解決的,怎麼解決?這話最好不要自己說出來,等一等呀,自有賢臣知我心!大臣之中當然是有聰明人的,漢惠帝去世的時候,侍中張闢彊就看出了呂后的心思。

這個張闢彊,很少有人知道,但要提起他的父親,就可以說是無人不知了,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張闢彊雖然不像爹爹那麼了不起,但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當時才十五歲,就已經很諳世故了。那天喪禮之時,張闢彊看到呂后雖然哭得哇哇的,眼淚卻一滴都沒有,顯然那是假哭呀,於是覺得其中必有蹊蹺,那就是,呂后放心不下呀,立那麼一個小娃娃在皇帝的位置上而由她自己來完全地代理皇權,天下人能夠同意嗎?若有人反對,自己靠什麼去震懾?因此,張闢彊就向丞相建議:對太后提出,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這幾個人都是太后的侄子,本家人掌控了兵權,太后才會心安,而太后心安了,也就會解除對大臣的猜忌,否則,大臣可能就要遭殃了。丞相恍然,趕忙把這事跟呂后講了,呂后心中這才一塊大石頭落了地,隨即就哭得聲淚俱下,感動天和地。

拜將只是第一步,不久之後,呂后就進一步突破阻力,將呂家的一批子侄紛紛封王封侯,使得呂家逐漸權傾朝野,而呂后的權勢當然也就愈加鞏固了。但未過幾年,還是遇到了一個小煩惱。這個小煩惱出在那個小皇帝的身上。

怎麼回事呢?原來這個小皇帝年紀漸長之後,就知道了自己的出身。按說這種事情本來應該是對他嚴格保密的,但還是有熱心人敢於冒著大危險來給小皇帝講述其生身的血淚史,這就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一顆仇恨的種子。可惜的是,這顆種子還沒有來得及出土發芽,就被扼殺了。小皇帝童心無忌,脫口而出:“哼,等我長大了,肯定要給母親報仇!”他哪裡知道,說出這樣的話呀,他也就長不大了。她的老祖母呀,那是身子雖不大來,心耳神意,卻時時都在這裡。結果可想而知,她的小孫子此言一出,即一命嗚呼。當然這事要做得隱蔽,可對於大臣們來講呢,那是眼不見而心知,不過當時都得預設,小皇帝是自己病死的。

要說這個小皇帝,實在是可憐,可憐到什麼地步呢?當了一回皇帝,卻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現在普遍流傳他叫劉恭,但是查諸史籍,《史記》《漢書》《資治通鑑》等等包括其註疏之中,均未提到這個皇帝的名字,後來冒出的這個名字可以說是假擬的。而這一點也反映出呂后的酷毒,那就是對於這個“恩將仇報”的孫皇帝,不僅要消滅其肉體,連其名字也要一併從歷史上抹去。然而,她雖然能夠使這個小皇帝“身與名俱滅”,卻不能夠抹掉她貪權道路上瘮人的罪惡史,反倒是欲蓋彌彰,讓自己面孔上惡毒的色彩,塗了一層又一層,真正達到了永不褪色的歷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