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碧油煎出脂如雪,椒薑辣脆鴨汁肥!

公元518年秋天,一個很普通的秋日上午,高陽太守府上的廚子接到一個奇怪的命令:賈太守要看他烹鴨,並且指明瞭烹飪方式。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這個命令的奇怪之處就在於:其時“朝食”已過,“午食”尚遠,賈太守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是廚子一想便釋然:這個賈太守,經常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行為,指不定又有什麼奇思妙想了,就照他說的做罷。

稍後,太守賈思勰來到後廚,觀看了他殺鴨子、拔毛、醃漬、配菜、烹炒的整個過程,詢問了蔥、姜、椒、鼓的用量,炒制的火候、鹹淡。隨後賈太守回到房中,鋪上一張“蔡侯紙”,寫下了這段流傳千古的文字。

用新成子鴨極肥者,其大如雉,去頭,爛治,卻腥翠、五藏,又淨洗,細剉如籠肉。細切蔥白,下鹽鼓汁。炒令極熟,下椒薑末,食之。《齊民要術 鴨煎法》

這段文字,既不是詞藻華麗的詩詞,也不是微言大義的經史典籍,更非動人聽聞的華章麗曲,卻歷經不衰、刻印無數,在近1500年後的今天,依然散發著華夏文化的獨特魅力。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圖:韓家平老師作品

為什麼?

因為這段文字,是華夏烹飪史上第一次正式有了炒菜的記載,將中國人吃炒菜的歷史一舉推進到了南北朝之前,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次有完整記載的烹飪鴨子的技法。

鴨子在今天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家禽,以鴨為食材原料製作的菜餚、小吃、“零食”等休閒食品,遍佈大街小巷、酒樓攤點,其烹飪方式之繁多、鹹甜香辣之多味,幾乎沒有能夠和他比肩的。

但是,如果從食材的角度來講,鴨子卻是個小字輩,在諸多家禽家畜中,他進入人類生活的時間是最短的,為何能夠後來居上實現逆襲呢?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人類狩獵技術的進步,終結了鴨子的美好生活

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就是吃,獲取食物是動物的本能,但人類把

昇華為了技術。人類最早獲取食物的物件是植物類,主要是植物的果實、莖葉、

種籽

、塊根。

以植物為取食物件,最大的優點就是固定、安全。只要到了固定的時節,果實就會成熟,可以很輕鬆地獲得食物,在長期的採摘、收穫過程中,人類掌握了植物生長、成熟的秘密,開始有意思地收集苗木、種籽,順應天時種植、耕作,從而發展出了遠古農業。

遠古農業的出現,讓人類的食物實現了固定產出,最大程度上保障了人類的生存底線,從此人類文明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但人類很快發現,植物類的食物,無論如何也不如肉類好吃啊!那嫩滑的肉質、鮮美的汁水、美妙的口感,高熱量的脂肪,極強的飽腹感,讓人魂牽夢縈。所以,無論農業怎麼發展,人類始終在孜孜不倦的研究狩獵技術,以獲取肉類蛋白質。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在人與動物的這場生死較量中,鴨子是笑到最後的。人類最初的狩獵工具,是簡陋的木製、石制工具,

它們

最先狩獵的物件,是那些溫順的食草動物和雜食動物。很顯然,這些生活在陸地上的動物,是相對容易獲取的。

鴨子在人類第一輪大狩獵中逃過一劫。首先,鴨子是水生禽類,對於生活在水中的這種異常機警的鳥,人類只能望之興嘆,總不能扛著石斧去砍吧?鴨子生活的水域成為了最好的保護。再者,遠古的鴨子,飛翔能力是相當強的,稍受驚嚇就會騰於水面飛遁而去。

容易捕獵的雞、狗、豬、羊、牛、馬等成為了人類首要的捕獲物件,並且因為在捕獵過程中,獲取了這些動物的幼崽,人類試圖將其馴化,在獲得成功之後發展出了人類農業的第一個分支——畜牧業。

隨著人類狩獵技術的進步和狩獵工具的完善,弓箭、網等開始出現,鴨子終於也成為了人類捕獵的目標。

《周禮·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六禽﹐雁﹑鶉﹑鷃﹑雉﹑鳩﹑鴿。“

動物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可以從典籍、禮儀、祭祀等史料中看出來。在周朝的《周禮》中,“馬、牛、羊、豬、狗、雞”這六種最早為人們所馴化的動物被統稱為“六畜”。他們既作為食材為人類提供優質的蛋白,又是古代用於祭祀“溝通天地”的祭品。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很顯然,沒有鴨子的影子。

《大戴禮記·第五十八·曾子天圓》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

在科學不昌明的古代,祭祀對於古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典禮活動,為了讓“神靈”看到自己的誠意,古人會將最為珍貴的動物來作為祭品。

但是,無論是九五至尊的天子、還是裂土封疆的諸侯、權傾朝野的高官、富甲一方的大族、艱難求生的百姓,在祭祀時都沒有考慮過鴨子,鴨子的地位如此“低“,是因為它們作為一種家禽來講出現地太晚。

除此之外,在十二生肖這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圖譜中,同樣沒有鴨子的一席之地。除了鴨子“進入“人類的生活較晚之外,還有華夏文明的起源傳承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目前的考古文獻和史籍資料中,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黃河文明在漫長的歲月中伴隨著人類的成長而擴張,並在其後幾千年的歲月中一直保持著強勢的文化地位。華夏的文化、藝術、政治、經濟、軍事、風俗等各個領域的角角落落,都瀰漫著黃河文明特有的氣息。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野鴨為鳧,家鴨為鶩。戰國《屍子》

從華夏文明的脈絡來看,黃河文明自夏、商、週一路傳承,它所處的地域乾旱少雨,河渠稀少!而鴨子作為水禽,很難在黃河流域成為優勢種群,導致它與人類生活的遠不如豬、牛、馬、羊這麼深入!此後,隨著氣候的變遷,北方進一步乾旱化,鴨子更加無法在北方大規模“生存“。

直到兩晉時期,衣冠南渡之後,華夏文明南北交融,鴨子的養殖、繁殖技術形成了比較完美的技術標準,而鴨子作為肉、蛋兼用的家禽,開始展露出自己獨特的優勢。

這種強勢文明“驅逐“弱勢文明的現象,不僅僅體現在鴨子身上,在諸多領域都會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現象。這兩種文明往往會在相互碰撞中融合、吸收、轉化,最終形成新的主流文明,這種情況在東方比較常見。

另外一種比較極端的則是強勢文明對弱勢文化的全面碾壓、消滅,甚至激化為衝突、戰爭,最終弱勢文化被消滅在歷史的塵煙中,變成史料中冰冷的文字,憑人們去追憶、憑弔!

這兩種文明“融合“的方式,究竟哪一種更先進、更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呢?東方文明的相容幷蓄、萬川歸海、去蕪存菁、求同存異才是文明的相處之道、和諧之道、發展之道!

今天,無論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鴨子的“身影“處處可見,現代農業科技終於戰勝了地域影響,一批產蛋高、成長快、耐粗飼料、肉質優良的鴨子開始在各地得到推廣,為人類的美好生活提供助力。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鴨子走上餐桌,無意中拉開了“炒菜”的大幕

鴨子雖然因為是水禽,不易捕捉,但是在聰明勤勞的中國人早在五千年前就開始試圖馴養鴨子了,雖然這跟豬、羊、牛等近萬年的歷史要晚很多,但終究因為肉質鮮嫩、汁水美味成為人們圈養的家禽。

“鴨城者,吳王築城。城以養鴨,週數百里。”宋李昉《太平御覽》“鴨城在吳縣東南二十里“。唐陸廣微《吳地記》

吳王即吳王夫差,吳國在當時的江浙一帶,這兒河渠密佈、水源豐富、氣候溼潤溫暖,是理想的養鴨之地,能夠實現大規模的鴨子養殖。史料中所謂的“鴨城“,實質上就是吳王集中養鴨的地方,規模非常可觀,佔地面積達到了百里,故名”鴨城“。

據唐陸廣微的考證,吳王養鴨的”鴨城“在今天吳縣東南二十里處。而吳縣一帶,今天仍然是鴨子養殖的豐盛之地。也就是說,吳王築“鴨城“的記載,將華夏大規模養鴨的歷史推進到了2500年前。在養鴨的過程中,中國人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的養殖方法。而且,中國人在馴養鴨子的過程中還發生過非常多的趣事。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鴨,春孚雛”。晉周處《風土記》鵝、鴨,並一歲再伏者為種。一伏者待時少;三伏者,冬寒,雛亦多死也。伏時,大鵝一十子,大鴨二十子;小者減之。多則不周。賈思勰《齊民要術》

從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字記載來看,此時鴨子的繁殖是由母鴨來抱窩的,一切都“順理成章”。然而,到了宋代之後,一切都變了。

“雞伏鴨卵,雛成入水” 東漢應劭《風俗通》。

在1700年前應劭的《風俗通》中,就有用雞來孵雛鴨的記載。自南北朝後,說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鴨子在養殖馴化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抱窩“的能力,受精的鴨蛋無法孵化,古人就想出了用雞來”抱窩“的方法。

春鴨日浮波,羽冷難伏卵,嘗因雞抱時,託以雞窠暖。三旬殼既圻,乳毛寒脛短,雞寧辨其雛,翅擁情款款。一日向水涯,所稟殊未斷,泛然去中流,雞呼心 。宋梅堯《鴨雛》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到了宋朝,這種雞“抱“雛鴨的方式已經非常成熟,並且出現了專門孵化雞雛、鴨雛的”抱房“,使雞苗、鴨苗的養殖出現了專業化的分工,有效提高了孵化效率和雛鴨的成活率,為規模化養殖提供了基礎,也讓鴨子作為食材開始走進千家萬戶,只是對雞來講,這樣有點不公平?辛辛苦苦孵出來的,居然不是自己“親生”的!

隨著鴨子大規模的推廣養殖,鴨子在市井文化中也被賦予了一個讓人非常尷尬內涵,鴨子算是遭受了無妄之災!

人們養鴨子的最終目的就是吃它的肉。在人類養殖的家禽中,沒有任何一種禽類象鴨子這樣吃法繁多。煎、炒、炸 、烤、蒸、滷、煸、醬、臘、燉,鴨子的“死法”繁多,不可勝數。如果要評選出一個最會吃鴨子的城市,那麼非南京莫屬,故南京又有“鴨都”的“美稱”。

“古書院,琉璃塔,玄色緞子,鹽水鴨。”

據統計,南京一個城市,每年要吃掉九千多萬隻鴨子,這是國內任何一個城市望塵莫及的。在南京廚子的手下,鴨頭、鴨舌、鴨掌、鴨胗、鴨腸都能夠做成一道道美味佳餚。而南京最為著名的則是鹽水鴨。南京的鹽水鴨有著2500年的歷史,幾番和人類大規模養鴨的歷史同步。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甚至我們可以推斷,在吳王築“鴨城“的時候,鹽水鴨已經初具雛形,再經過2500年的改良、沉澱,終於成就了今天的”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一隻上品的鹽水鴨,鴨皮細滑柔嫩,鴨肉肥而不膩,鴨骨香酥入味,它的”香、滑、酥、嫩、鮮“的特點,不僅使它成為南京人人喜愛的特色美食,更是走向了全國。

南京鹽水鴨有一個別稱叫作“桂花鴨“。桂花開時,正值八月,水草豐美,鴨肥肉嫩,桂花鴨雖無桂花的香味,卻總讓人想起南京的桂花。

除鹽水鴨外,南京的烤鴨更是因為機緣巧合而大放異彩。明太祖朱元璋就特別喜歡吃烤鴨,據史料記載明太祖“日食烤鴨一隻”。

南京烤鴨在烹製方式上屬於燜爐,用當地特產的草鴨,肥育之後體重能夠達到5斤左右,以炭火烤之,食用時輔以醬料、蔥絲,

味美

無比。而在朱棣“靖難之役”登基之後,出於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考慮,將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南京烤鴨也由此進入了北京。

在北京,烤鴨被髮揚光大,甚至蓋過了南京烤鴨的光芒。1864年,“全聚德”烤鴨掛牌上市,一經面世便風靡了“鴨界”。“全聚德”烤鴨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果木烹烤,讓鴨肉有著果木的特殊清香,與鴨本身的香氣相得益彰,不僅紅遍了北京,更是成為全國聞名的美食,“南京烤鴨”的市場逐漸被擠佔。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但是,對於

精於

美食的老食客來講,南京烤鴨的細嫩、溫潤、油滑卻是北京烤鴨所不及的,南京鹽水鴨的獨特風味更是北京烤鴨無法具備的。而鴨腸、鴨血在南京人的手下,也被製作成了食之難忘的美味!所以,即便是在北京烤鴨大行其道的今天,南京依然牢牢佔據著“鴨都”的美稱!

除南京、北京之外,鴨子還被全國各地的廚師,結合本地的烹飪特點,當地口味偏好,透過增減配料、改良烹飪方式,製作出了許多別具特色的美食。例如成都的“樟茶鴨子”,以“皮酥肉嫩、茶香濃郁”聞名;南寧的燒鴨,則以“松香適口、骨酥肉皮香”著稱;廈門的“薑母鴨”,則以“養胃活血、疏肝潤肺”而被人們喜愛。

而近幾年,最為彪悍的則是武漢的周黑鴨。周黑鴨在武漢的風行程度,讓所有吃鴨子的方式黯然失色。而周黑鴨對鴨件吃法的挖掘,幾乎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幾乎沒有什麼是不能吃的。武漢的每一個大街小巷,都有周黑鴨的售賣點,武漢鐵路局的每一個車站,都有周黑鴨的專賣店。如果要給周黑鴨一個更精準的定位,與其說它是“菜”,不如說它是一種“零食”。

但是對於鴨子來講,在烹飪史上,最為重要的意義,卻是有正式文字記載的炒菜的“華夏第一炒”。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混亂”的南北朝,離亂中孕育著華夏文明的新生

南北朝是華夏史上最為離亂的朝代之一,南朝先後經歷了劉宋、蕭齊、蕭梁、南陳諸朝,北朝則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四朝,軍閥爭霸,宮廷變亂,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改朝換代猶如走馬燈一般令人目不暇接。甚至,很多地方官還在任上興致勃勃地幹著,京城裡面卻已經完成了改朝換代。

那麼,自東漢末年至北周近四百年的時間,這段混亂的年代是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呢?當然不是。混亂孕育著新生,戰爭消耗了人口、摧毀了經濟,但華夏文明的火種一直沒有斷絕,人口和民族的大融合、短暫和平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的南北交融,讓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在低谷中尋求著突破之機,在絕境中探索著華夏文明的生門所在。

而結束混亂時代,華夏再次實現大一統的隋朝,雖僅傳兩代,卻能夠在各個方面呈現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積累功不可沒。即便是封建王朝統治史上的最為輝煌的盛唐,也受這四百年的餘澤蔭惠。

如果站在帝王爭霸、皇圖霸業的角度來看到南北朝,這是一個梟雄輩出、風雲激盪、波詭雲譎的時代,但是,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來看待這段離亂的歲月,這卻是一個科學獨具光彩的年代。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在魏晉時期,有偉大的數學家劉徽,它編著的《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華夏科學史上最寶貴的數學遺產。而祖沖之,更是南北朝是傑出的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地質學家、地理學家和科學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推算到七位數的人,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他復原重造了指南車、千里船等機械,還編寫了包括《釋論語》、《釋孝經》等在內的典籍。

此外,還有北魏的酈道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天下、蒐集風物,撰寫了流傳千古的地理學著作《水經注》,是研究當時政治、經濟、民俗和地球的寶貴史料。

此外,南朝齊、梁時的思想家範縝,他的“形神一體”之論更是以其唯物思辨照亮了一個時代。

這些科學家的價值,遠遠

超了

當時所有的帝王將相,它們對社會所做出的貢獻、對後世的影響,早已經超越了時光。而在這些科學家中,賈思勰和他的《齊民要術》,是其中最為閃亮的星星。

賈思勰是北魏青州益都人,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這個書香門第卻有些不同——喜歡務農,而且是世代務農。賈思勰自幼受祖上影響,在苦讀的同時對農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得益於世家大族的底蘊,賈思勰的家族中有多人為官,而他亦被授予高陽太守的職位!到任之後,屬員們發現,這個新來的太守除了治理郡地出色之外,特別喜歡去田間地頭,市井街頭,甚至會捲起褲腿下田務農。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賈思勰生活的年代,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權,結束了北方長期的分裂割據,北魏政權趨向穩定,社會經濟以強大的恢復能力由蕭條走向繁榮。在農業及事業方面,耕種、釀酒、養殖、紡織等,都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和一定的規模!

尤其是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的社會經濟,尤其是農業生產的發展。賈思勰認識到了農業科技水平與國家富強的直接關係,將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了研究農業科學的偉大探索中。

“採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齊民要術序》

在卸任官職之後,賈思勰歷盡千辛萬苦、先後去過山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親身

考察當地的農業,開拓了眼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中年之後,賈思勰回到故鄉,一邊經營農牧業,一邊開始撰寫《齊民要術》。

行萬里路,學世間術,寫萬卷書,從北魏永熙二年至東魏武定二年,整整十一年的時間,賈思勰隱居鄉野,白日操持農事,夜晚秉燭疾書,筆下龍蛇飛舞。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此時的華夏,如龍蛇隱藏、風雷待發,世家大族或入世、或出仕,尋找著崛起的機會;王族諸侯,積蓄實力、操練兵馬,難掩爭霸天下的野心,在未來一百年的時間裡,整個華夏將迎來一場場讓人目不暇接的風雲突變。可誰又知道,在山東青州的一間陋室內,有個叫賈思勰的卸任太守,正在孤獨地書寫著一本足以深刻改變封建王朝鉅著。

賈思勰歷時十一年編著的《齊民要術》,共10卷92篇,11萬字,農事、林業、畜牧、事業、漁業。而其中的耕作技術、作物栽培、農產品加工、園藝綠植、獸病醫治、配種釀造、儲備救荒等技術,即使是在今天也依然有著極強的指導意義,在農業生產中閃耀著古人的智慧之光。

此外,賈思勰在編著《齊民要術》時,引用和參考了100多部古代農書、雜記的內容,使《汜勝之書》、《四民月令》及《陶朱公養魚經》等一些佚失著作的部分內容得以儲存併發揚光大,具有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

而賈思勰在書中所收錄的“鴨煎法”“炒雞子法”,卻無意中成為了能夠證明炒菜起源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這部《齊民要求》,是當時華夏農副業生產的集大成之著,代表了華夏農業的最高水準,是數千年來華夏農業的智慧結晶,然而這本書卻命途多舛、生不逢時。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書成之後,賈思勰來到鄴城將《齊民要術》呈與孝靜帝!孝靜帝敏銳的中意識到:這是一本可以改變國運的書!如能全國推行,大魏必將雄起於世間。

然而,自從高歡起兵剿滅爾朱榮之後,朝臣被殺戮無數、中樞瀕於崩潰,皇帝逃亡,強盛一時的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孝靜帝只不過是高氏家族推在臺前的傀儡而已,高歡之子高澄權傾一時,對皇帝也有著生殺予奪的權力!

澄嘗侍帝飲,大舉觴曰:”臣澄勸陛下。“帝不悅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澄怒曰:”朕,朕,狗腳朕!“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北史》

高澄曾經勸孝靜帝飲酒,孝靜帝不願喝,高澄居然罵皇帝是“狗腳朕”,並命令季舒毆打皇帝!拂袖而去!九五至尊的皇帝,在東魏權臣面前居然活得如此窩囊,又有何樂趣可言?哪裡有治理天下、頒佈政令的權力!

但是,孝靜帝又不願意看到如此奇書被埋沒,命令司農卿帶著賈思勰去高澄府上,將《齊民要術》呈送給大將軍!孝靜帝真心希望這本能能夠推行天下。此時的東魏,朝政崩壞、鮮卑人橫徵暴斂、賦稅無度,甚至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起義的烽煙已經在齊地燃起,這個國家已經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整個東魏朝廷如同坐在了火山口上!他希望:這本書能夠拯救東魏!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然而,賈思勰苦等數日卻無下文。權傾朝野的大將軍高澄哪裡懂得此書的價值所在!在高澄的眼裡,賈思勰這個無權無勢無名的老頭,居然想靠這本破書換取榮華富貴?可笑!

心灰意冷的賈思勰黯然回到了家鄉!這個七十多歲的老人畢生的心血卻無人能識、能用,老人家最擔心的就是《齊民要術》毀於一旦。

賈思勰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此時天下已經漸呈亂象,不久之後,高澄毒殺孝靜帝,改朝北齊。高澄正準備篡位時卻為刺客所殺,北齊亦風雨飄搖、內憂外患,僅28年為北周所滅!

在東漢末年至隋近400年的時間,多少珍貴典籍毀於戰火、多少孤本珍奇為刀兵所歿,《齊民要術》卻奇蹟般地儲存了下來!

這是奇蹟嗎?當然不是!任何一個有著政治眼光的人都會意識到這本書的巨大價值。任何一個稍懂農事的人都會在其中找到致富溫飽的秘訣!這本書雖然沒有在

當世

得到官方的大力推廣,民間卻如獲至寶、手抄傳閱、代代流傳。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五百年後,這本書終於在北宋得以刊印,一經發行售賣,便迅速流傳,並流傳到日本、英國、法國等十幾個國家!成為屬於全世界的農學寶典!直到今天依然被無數人在研究、在學習、在傳播!有價值的東西,永遠不會被埋沒!

一千五百年的時間過去了,多少帝王將相、風流才子,被歷史的塵沙所掩埋,流散於歷史的風塵中,不復為人們所記起,但賈思勰和他的《齊民要術》,卻永遠被載入了史冊,在華夏文明最為重要的一頁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自此之後,無論歲月變遷、無論潮起潮落,無論風雲變換,都將與華夏文明血脈相融、流傳永世!

而賈思勰“無意“之中記載的鴨子養殖繁育、鴨子的烹飪烤制之法,雖然在《齊民要術》全書中只佔微不足道的數段文字,卻足以成為”炒菜“的起源明證。而養鴨之業,利益於賈思勰總結出來的良法”善政“,在全國得以大面積推廣,為人們提供著優質的蛋白質、美食和羽絨製品,還有美味的鹹鴨蛋!

《齊民要術》猶如農學的一顆明珠,它的價值是任何“黑暗“都無法掩埋的,那個離亂戰火的年代早已經過去,賈思勰的心血早已經在華夏大地處處開花結果!滋潤華夏文明發展壯大!因為《齊民要術》對後世農業的指導作用,賈思勰被尊為“農聖”!

開烹炒先河、得椒姜之味:小字輩的鴨子如何在華夏烹飪中低調逆襲

一雙布鞋、一襲布衣,一袋乾糧、一支禿筆、一疊草紙,那個靠自己的雙腳,沿著黃河岸邊,足跡遍及齊魯大地、三晉山河、豫冀鄉野的“農聖”,將農耕文明最神秘的密碼一一書寫的賈思勰,他留在世間的光輝,遠勝那些詩文風流的大學大家!那些充滿鄉土氣息,紅塵煙火、強國富民的經營耕種之道,於中華民族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