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個體心理學創始者阿德勒曾說:“要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阿德勒

1、健全的自卑是與理想中的自己比較

不瞞你說,我是一個自卑的人。

作為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我沒有窈窕的身材,沒有令人豔羨的名校學歷,沒有超高的智商,沒有很好的口才……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十足的loser,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但是仔細一想,我的自卑感究竟來自於哪裡?

我發現,幾乎每一項指標都是來自於和他人的比較。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別人比較似乎並沒有像小時候那樣能使我奮進,使我鬥志高昂,而是增強了我的敵對心理。

敵對心理其實是非常可怕的。

最初你可能因為一次比較中的失敗敵對一個人,但久而久之,當你一直處於一種競爭失敗的憤恨與不滿中時,你可能已經不知不覺地陷入了一種心理狀態。

即“所有人都是我的對手,全世界都是我的敵人”。

這個世界是如此的令人厭惡,每個人似乎都在隨時等著看我的笑話,看我戰敗落魄的樣子。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阿德勒說:“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他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每個人生而平等,這是一句我們聽了無數遍的話,可是真正認可這句話的人又有多少?

《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樣一句話,

所有的人都平等的走在同一個平面上,無論走在前面或者後面都沒有關係。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這個平面上並不存在縱軸,我們不斷向前邁進並不是為了去超越誰,而是為了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2、人際關係的基礎:進行課題分離

困於人際關係的人,可能總是在追尋著一件事,別人的認可。

為了父母的認可不敢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為了朋友的認可交往唯唯諾諾,想東想西,生怕保持不住一個完美形象;

甚至一個陌生人的不認可也會陷入自我懷疑……

這樣生活太累了,這樣活著,太累了。

這個過程中,最恐怖的是,我們會

逐漸失去了“自己”。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被討厭的勇氣》中說,

“我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著。

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一味的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掙脫牢籠吧,活自己的人生。

正如猶太教教義中的一句話

“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我知道,這樣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這世上的事,大多如此)

阿德勒心理學給出我們一個方法,那就是進行課題分離。

亞歷山大大帝是活躍於公元前4世紀的馬其頓國王。

他在遠征波斯領地呂底亞的時候,神殿裡供奉著一輛戰車。

戰車是曾經的國王格爾迪奧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解開繩結的人就會成為亞細亞之王。”

但是很多技藝高超的挑戰者都沒能解開繩結。

亞歷山大大帝一看繩結非常牢固,於是便立即取出短劍將其一刀兩斷。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他說“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而要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命運。”

而人際關係中的“羈絆”就像這盤綜錯節的繩結,已經無法用普通方法解開了,必須用全新的手段將其切斷。

這個全新的方法,便是“課題分離”。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這裡的課題,指的是“人生課題”,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相互獨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

而“分離”一詞,則是將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離開,劃清界限,區分出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課題,哪些是別人的。

你或許會問,那該如何進行“課題分離”呢?

一種簡單可行的方法,思考

是誰來選擇並決定這件事怎樣做,並且這種選擇帶來的後果最終由誰承擔。

舉個常見的例子,比如你有一個即將畢業面臨找工作問題的孩子。

作為家長,當孩子向你尋求幫助時(注意,孩子主動尋求建議是一個前提),你可以提出你的建議,但是,你不可以強迫他必須去做你建議的事情。

如果你說“你必須去金融行業,那個行業發展好,有錢賺……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和你斷絕父子關係……”

這時,可能你自己沒有意識到,但你已經把你和兒子的人生課題混在一起了。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不論是孩子畢業,還是找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課題,換句話說,孩子將來的事業前景是光明還是昏暗,以後的生活是富裕還是落魄……

這一選擇帶來的系列後果最終都有孩子承擔。

你可能會問,那孩子發展不好誰給我養老……

記住,誰都不可能陪伴誰的一生,每個人生來就是孤獨的,最後也只能一個人死去。

那句“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也不過是互相陪伴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罷了。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你所能做的,就是

適當的提出建議,但請不要干涉,不要決定他真正要做的事情。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朋友請聽好》的綜藝節目中,易烊千璽讀了一封信,這封信讀完之後何炅直呼:“這孩子多半是廢了”。

信的主角是一個25歲的男生,研究生。

他在信中說到媽媽對自己管得特別嚴格,讓自己沒有獨立的感覺。

被要求每天十一點前回家,生活費每週給一次……

在這樣完全被幹涉的家庭環境下,他感到自己很痛苦,已經快要呼吸不過來了。

過度的干涉,不僅不會幫到他,甚至會毀了他。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正如我最喜歡的一句描述人際關係的話

“尊重他人,親疏隨緣。”

任何人際關係,尊重,是基礎。

交往時,不論關係多麼近,請先把對方當成一個“人”(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前面提到的尋求認可,在乎別人的評價也是如此。

認可,是別人的人生課題,評價,也是別人的人生課題。

你或許會問,但是別人對我的惡意會使我難過,自責……我不得不在乎別人的評價。

這正是問題的根源,我們又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混在一起了。

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我們無法左右。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你可以希望他對你是一種好的評價(比如,他是喜歡你這個人的)。

但是,正如前面例子中說的,父親希望孩子去做他建議的工作一樣,最終去做的,去承擔選擇帶來的後果的,是孩子自己。

這裡也一樣,你可以心中對對方的評價有所期許,但是怎樣評價你,認不認可你,這種選擇最終的執行者和後果承擔著,並不是你,而是對方。

換句話說,別人怎麼看你,是別人的決定,是別人的選擇,即別人的人生課題。

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並不是你的課題。

並且,“應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這麼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如果人際關係中有“回報思想”存在,那就會產生“因為我為你做了這些,所以你就應該給予相應回報”這樣的想法。

而我們應該做的,是既不去尋求回報,也不受其束縛。

正如你永遠無法要求每個人腦子裡想的都和你想的一樣。

那為什麼我們許多人會深受人際關係困擾呢?

這一痛苦的根源,或許就是我們沒有進行課題分離。

正如那句話,任何關係都有界限,不論多近,請不要越界。

伸手即可觸及,但又不踏入對方領域,保持這種適度距離非常重要。

課題分離便是如此,它並不是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而是入口。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

承擔起別人的人生課題會使生命變得繁重而痛苦,以至於無法向前。

而把自己的人生課題拱手讓給別人,則如同在人生這個戰場上交槍投降,從此,你便失去了自我。

記住,只有你自己能決定你想什麼,做什麼,決定你自己的人生。

而關於自己的人生,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

心理學家:陷入人際關係困擾卻無法擺脫怎麼辦?教你兩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