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兔鬧中秋!說說藏在文物裡的“兔”

中秋來臨,“兔兒爺”“兔子燈籠”“卡通兔”等工藝品已悄然出現在各大商家的櫥窗內,這與我國傳統的八月十五祭月習俗有關。在古代,兔子也被視為祥瑞之獸,常出現在各種神話故事中,被人們賦予了長壽、吉祥等眾多美好的寓意。

《詩經》中有一篇《兔爰》,“有兔爰爰,雉離於羅”,描寫了一隻機敏聰穎、自在逍遙的兔子。早在先秦時期,兔子即是捕獵場上最常見的獵物之一,最早以食物的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到了周朝,兔子被用於各種祭祀典禮之中,《禮記·曲禮下》記載:“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兔曰明視。”古代,沒有家養的兔子,野生的兔子大都是黃褐色或其他雜色,而被古人視為祥瑞的主要是白兔和赤兔。這樣的兔子不僅數量稀少,而且十分罕見,如有捕獲者,往往要進獻給朝廷或者帝王。兔子也是一種具有極強繁殖力的動物,而兔子諧音“吐子”,所以常被古人視為多子多孫、家族興旺的象徵,也出現了以玉兔為題材的飾物。

萌兔鬧中秋!說說藏在文物裡的“兔”

與兔子相關的神話故事,最為人熟識的就是“嫦娥奔月”了,這一傳說源於先秦時期。兔子出現在月宮,最早見於屈原的《天問》,“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顧是蟾蜍、菟即是兔子,意思是蟾蜍、兔子到了月亮的肚子裡,對月亮有什麼好處呢?《太平御覽》引晉代哲學家、文學家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玉兔搗藥。”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白兔搗藥”是由“蟾蜍搗藥”演變而來的。因此,後世常稱月亮為玉兔、兔輪、兔魂,稱月影為兔影。而“嫦娥奔月”的故事出現的更早,據1993年3月湖北省江陵縣荊州鎮郢北村(現荊州市郢城鎮郢北村)王家臺十五號秦墓出土了一批易佔簡,按其內容與傳世文字對校,應為散佚的易學古籍《歸藏》。其中的《歸妹》篇記載:“昔者恆我竊毋死之藥/□□奔月而攴佔□□□/”,“恆我”即“嫦娥”,說她偷取了不死之藥,託身於月。經過後世的不斷演繹與豐富,增加相關人物和故事情節,玉兔也成為嫦娥從地球上帶走的唯一動物,在冷清的月宮中與嫦娥終年相伴,遂成為現在家喻戶曉的“嫦娥奔月,玉兔拜福”的傳說故事。

萌兔鬧中秋!說說藏在文物裡的“兔”

也正因傳說故事的廣泛流傳、深入人心,兔紋在繪畫、瓷器、飾品等中國傳統文化作品中十分常見,特別是玉兔搗藥紋和三兔蓮花藻井紋。在濟南市考古研究院發掘的濟陽三官廟漢畫像石墓中就曾出土一塊刻有玉兔搗藥圖的畫像石。在2021年萊蕪區口鎮古墓群的發掘中,也出土了帶有玉兔蟾蜍圖案的東漢七星月宮磚。可見“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漢代已基本成型。到了唐宋時期,關於“玉兔搗藥”和“嫦娥奔月”的傳說不僅出現了不同的版本,而且玉兔與嫦娥、月亮等形象出現在同一場景中,成為這一時期銅鏡上最為常見的紋樣。相較於漢磚、月宮鏡上的兔紋樣,瓷器上的兔紋樣則更為形象生動,最早是在原始時期的彩陶上,後來在各個朝代的瓷器上都有所發現。最常見到的便是“兔銜草”紋樣,寓意繁衍後代,生生不息。到了明代中晚期,兔子的樣式不再侷限於擺件或者掛件,而作為一種時令紋樣成為女性所佩戴的飾品中。清代,由於受到禮制的限制,匠人們沒有了在瓷器上繪製紋飾的自由,與兔子有關的紋樣逐漸消失。

萌兔鬧中秋!說說藏在文物裡的“兔”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依盟 通訊員 楊陽 武豔華 報道)

上觀號作者: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