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藝術節》之⑩| 盧丹陽:志願者活動可能是一生裡面最難忘的回憶

時值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20週年之際,藝術節和文匯APP聯合推出《我和我的藝術節》專題報道,邀請活躍在國內外舞臺上藝術各領域的領軍人物,講述與藝術節一路走來的故事,從鮮活的創作、演出經歷中感受當代中國藝術家們對藝術傳承與創新的思考。

《我和我的藝術節》之⑩| 盧丹陽:志願者活動可能是一生裡面最難忘的回憶

盧丹陽是一名同濟大學研究生。2017年,藝術節學生觀劇團活動首次推出,盧丹陽經過遴選成為觀劇團的一員。作為去年獲得優秀評論獎的同學之一,經過層層遴選,又成為代表被派往羅馬尼亞,成為第二十五屆羅馬尼亞錫比烏國際藝術節的志願者。觀劇團的經歷成為她大學生活中難忘的回憶,提升了她對藝術的鑑賞能力和喜愛程度。在錫比烏,她體驗了世界級國際藝術節的樂趣和魅力。這一次,就讓我們來聽一聽盧丹陽和藝術節之間的故事。

問:以前有沒有接觸過當志願者,或者是服務的,或者是大型演出服務的這些經歷?

盧丹陽:我是非常喜歡參加志願者服務活動的,但是演出的話之前沒有,後面是參加過去給四川的孩子支教,去土木工程師協會,上海馬拉松的志願者也當過。

問:那這些志願者都是你自己主動去報名的嗎,還是老師讓你們都去,你才去的?

盧丹陽:都是我自願報名的,因為雖然志願者只是活動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但是我就覺得可以去學習很多東西,去接觸到不一樣的東西。像這樣子的經歷會讓我覺得非常有興趣,非常興奮。

《我和我的藝術節》之⑩| 盧丹陽:志願者活動可能是一生裡面最難忘的回憶

問:你還記得你最早一次做志願者是什麼時候嗎?

盧丹陽:最早的一次是高中的時候,但那個是學校一起組織去的,會自發去參加志願者活動是在大學的時候,因為世界真的很大,有很多很有意思、很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覺得主動去接觸這些事情,你才會有一些新的體會。

問:這一次代表藝術節當志願者,你是怎麼知道這件事,或者你是怎麼選拔上的?你可以講一下你是怎麼接觸到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這個專案的?

盧丹陽:我覺得這個心路歷程長且複雜。因為像我第一次知道藝術節有這個活動是在我朋友圈裡看到,當時是一個建築學院的同學發的,我一看到就趕快私信她,問她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活動?然後他讓我看一下推送,看完這個推送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很新奇,從來沒有看到過演出裡面有導師,會告訴你怎麼去看演出,還有能夠提供給我們大學生免費看劇目的機會。

包括我當時其實是留意到了,那個推送裡面有提到說,如果是非常優秀的同學的話,會有海外志願者的機會,但是我那時候從來沒有想過我能夠去參加這樣的機會,因為我覺得周圍的同學都太優秀了,然後我自己不是這種藝術類專業的出身,但是我自己對跳舞、崑曲非常有興趣,所以我就非常希望去看這些劇目。所以開始抱著心態,就是想去多學習,然後能夠多聽一些藝術專業的老師比較專業的指導。

《我和我的藝術節》之⑩| 盧丹陽:志願者活動可能是一生裡面最難忘的回憶

問:當時關於觀劇是有老師來給你們有指導嗎?

盧丹陽:因為我們當時觀劇團會分成三類,一個是音樂類,一個是舞蹈類,還有一個是戲曲類,所以我當時報的是舞蹈類的劇。然後就會專門派上戲舞蹈專業的老師來,比如說我們這次舞蹈類會看六個劇目,會選取其中三四個比較典型,大家都比較希望去看的劇目,告訴大家,比如說在看林懷民的《稻禾》裡面,可以去觀察一下林懷民,因為是現代舞,但是西方會有不同,比如說中國的一些太極元素,在舞臺上怎麼去看一些舞者的呼吸,看他們之間的配合,會引導我們看劇目的時候更注意這些方面。比如說我們之前沒有接受過,大家進入劇院,可能說我就欣賞一些舞美,欣賞一下這個是林懷民老師的作品。知道《稻禾》是這麼一個演出,那就結束了,但不會有一個更深入的思考。那我覺得這個是參加藝術節和之前沒有參加過的一些比較大的區別。

問:觀劇團就是起這個作用對嗎,以前有沒有自己看過一些劇,比如自己去嘗試過欣賞拋開藝術節以外的劇目?

盧丹陽:對。因為學校裡面經常會有一些非常好的演出,會到我們大禮堂,我們也會去看。然後有一些好的話劇,我們自己買票去看。當然自己去看和專業的角度去看是不一樣的體驗。

問:舉個例子說,對年輕人來說可能比較難以接受一些最為傳統的戲曲文化,崑曲或者是京劇,也許你最熟悉的一些東西是外面最朗朗上口的,但是拋開這個東西以外的話,其實還有很多的好東西,然而我們作為年輕人來說挺難理解的,因為我們沒有這個底蘊,那麼這方面你是不是會有一些體會?

盧丹陽:當時崑曲是我大四的時候自己主動想去學,因為我覺得同濟有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崑曲的研習社,而且是聘了非常專業的老師來給我們進行指導。為什麼我會想去參加這樣的崑曲社?因為我是在一個電視節目裡面看到了崑曲的一個演出,我會覺得中國文化真的非常美,然後古代的詩詞會讓你覺得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意境、怎麼樣的一種情感,它才寫出這樣的東西來。真的很想去深入瞭解,因為真的是太有魅力。我覺得,我們自身本來去了解這樣的中國文化,是非常理所應當的事情。傳承真的很重要,不能把這麼美的東西讓當今比較潮的東西淹沒了。雖然你不能夠很精通,但是你要去了解,要知道講述了什麼。所以我就覺得崑曲裡面,雖然它的唱腔唱詞我們可能聽不明白,比如說我們在劇院的時候,如果沒有那些字幕,其實你是有點聽不出來的,因為它會有蘇州一些方言。但是當你真正去了解這些,你作為一個演員,你真正去演出的時候,你就會先通讀一遍。因為我之前參加了滬上高校京昆匯演,老師會告訴你它裡面講的是什麼樣的故事,你會突然發現,哇那時候的女生怎麼會一生愛好是天然的,那個時候都已經有這樣的一種性格存在,你會覺得那是一個非常值得去學習的東西。

《我和我的藝術節》之⑩| 盧丹陽:志願者活動可能是一生裡面最難忘的回憶

問:那麼現在有藝術節這個平臺以後,你覺得對於推廣傳統文化有什麼好處?

盧丹陽:我是覺得可能在中國推廣的時候,大家感觸不是那麼明顯,因為平時無論是在節目啊新聞上啊都感受到了太多,但是我這次去錫比烏當志願者的時候,我們中國一共是有四個演出在那邊上演。然後非常多的外國人都會很感興趣我們這樣的中國演出,比如說像北京舞蹈學院的國風演出,大家就會對中國當時的那種服裝,包括女子的那種姿態,那種舞美,包括當時還加詩經的一些音樂,大家會覺得沉浸在這種美感裡面,包括後面我們上海越劇團的《再生緣》去那表演,這種戲劇的扮裝,大家都非常感興趣,就是大家可能並不知道是具體的哪個人物,對應的是什麼樣的一個故事,或者說這個故事具體的細節是什麼。我記得我在演出結束後散場的時候,採訪過觀看的觀眾,他們說感受到了一種中國式的浪漫。我會覺得透過這些好的演出能夠推廣給大家,大家能夠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這種美。

問:這個是你在那邊當志願者最大的體會嗎?

盧丹陽:我覺得這算其中之一,體會感覺有很多,真的是一種非常全新的經歷。我也特別感謝我們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作為國際志願者過去,我們是32個人組成的團隊,我們是在藝術節真正開始提前十天到那邊,會進行很多的培訓。經歷這些,我會覺得因為也在中國上海已經觀過劇,也跟老師們、跟這些演出團隊有過交流,再到那邊去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我會覺得那邊非常好的,是他們真的是跟我們藝術節一樣,是一個非常有態度的藝術節。為什麼用這三個字來形容,我會覺得,這是一個無論從城市,然後到工作人員,再到觀眾都對於藝術非常有態度。

首先整個城市都會在辦,劇院散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劇院有一部分是標準化的,還有部分比如說是學校的運動場、廢舊的工廠,打造的一些劇院,有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到山頂上,走一段山路,然後在山頂教堂裡面聽音樂會,這是全新的一種感受。十幾個國家志願者一起過去,有很多次的交流,包括我們要確定一些住宿,確定我們過去的一些資訊,跟他們去完成藝術的一個籌備工作。因為之前你是在劇院,你只是個觀眾,但是你現在走到了幕後,你去感受他們,怎麼樣要把這樣一個非常深難的藝術節辦下來。那我覺得這個工作是之前從來沒有體驗過,而且真的是要花很多精力的。這屆錫比烏戲劇節有一個發行的雜誌,他們都會給一個名稱。那這次的applause就是掌聲。每一次我們看完一個劇目,大家都會持續大概十分鐘或者更長的掌聲,對於這些藝術家對於工作人員。所以我會覺得這真的是非常有態度的一個藝術節。

《我和我的藝術節》之⑩| 盧丹陽:志願者活動可能是一生裡面最難忘的回憶

問:在此之前除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你對於其他任何形式的藝術節有所瞭解嗎?

盧丹陽:之前知道我們國內的北京舞蹈雙週,那是一個關於舞蹈類的藝術節,還有一個就是烏鎮戲劇節,那也是一個非常盛大的,能夠整個小鎮上大家一起參與的節日。

問:那這一次參與活動的時候,你是一開始就知道這件事情是跟藝術節有關係的,還是你參與進去以後才是慢慢開始瞭解到的?

盧丹陽:我們首先從觀劇團裡面,從那些評論的、獲獎的朋友圈裡面,是有這樣的一個資格進行面試,然後被選拔,因為這次的機會也是這兩個藝術節在去年簽訂了一個合作的協議,能有這樣的一個交流的機會。

問:在去之前的話,你對我們自己這個藝術節有所瞭解嗎?

盧丹陽:我們這個藝術節,我知道名字很美,但是好像沒有機會去近距離接觸到,能跟這麼多的老師,還有學生,包括工作人員來進行交流。

問:那我們可以問一下你對於我們自己的藝術節,從你的角度來說,你看到的國外群眾基礎,是不是和我們不太一樣?

盧丹陽:說到這個,首先我要從我還沒參加藝術節的活動之前開始講,第一個是從觀影群眾上面會有所不同。像我們之前知道的就是學生會因為沒有支配錢的這種時候,很少能夠走進劇院,因為劇目的票價都很貴,所以會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去觀影劇目。然後大部分對藝術節,對藝術有愛好的這些人群會走進劇院。那麼我覺得這部分是相當小眾的。

但是我感覺在錫比烏那邊,在劇院開場之前,如果沒有票你可以等待,如果一旦有觀眾沒有來,你就可以進去坐,所以這個戲劇節的總監也說過,希望給不同的年齡層一個觀影的機會,尤其是給學生們早期就接觸到藝術。

在我參加這個首屆觀劇團活動以後,因為錫比烏是25歲,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今年是20歲。我會覺得它有在慢慢成長,變成一個非常多元化,而且是一個非常包容的藝術節。它能夠策劃這樣的一個學生觀劇團的活動,包括提供給大學生高中生這樣的機會,能夠挑選好的劇目,讓我們同學能夠走進去,讓我們第一個是能夠看到這些劇,第二個是能夠聽老師講這些劇,第三個是能夠有這樣志同道合的同學,因為我們進去大家都有專門的門類,之前就有感興趣的門類,大家也相應對這些劇目有一種瞭解。能讓我們有這種相互交流的機會。我覺得這個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非常難得的一個特點,也是跟錫比烏不一樣,錫比烏可能說你可以進去看,但是它還沒有做到,怎麼讓人更深入地去看一個演出。隨著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創新,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實踐。

《我和我的藝術節》之⑩| 盧丹陽:志願者活動可能是一生裡面最難忘的回憶

問:在那邊有沒有發生比較有意思或者印象深刻的事情和我們分享一下?

盧丹陽: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第一個是,因為我們在那邊經常是國外的演出。但是當我們這種上海越劇團、上海話劇中心演出,能夠在這樣的一個非常盛大的戲劇節日上演出的時候,你作為觀眾在臺下,真的是很大的驕傲,觀眾們都真的給出很好的觀劇體驗和感受。所以你會覺得能夠在這樣的平臺讓我們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是非常有自豪感的事情。第二件事情,因為我是學土木工程專業,我非常愛好建築,而這個戲劇節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平臺,它會有很多建築師來進行交流,然後我知道日本的那個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他這次會來,然後我就會跟我的日本國際志願者小夥伴說,我真的很想能夠去參與他的會議,去聽聽他在講些什麼,我就和他說了這麼一件事情,後續就沒有再說。然後在我接待《再生緣》有半天的時候了,他給我說今天下午他就會來,然後把位置地點都已經發送給我了,我說好我馬上就過去,他又說我擔心你找不到路,我在門口等你,我感覺第一個是能夠感受藝術的一個氛圍。第二個是能夠去接觸到一些大師的時候,我會覺得這一個月國際志願者團隊真的非常的溫暖,能夠讓我有這樣的機會。

問:我想問一下,以前是走進來,現在是走出去,你對這種文化交流的改變,你有什麼想法?

盧丹陽:我覺得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真的是非常美的東西。所以美就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因為你是去分享美,所以我會覺得讓中國更多的劇目去走出去,走向世界的平臺。也會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機會讓大家去更深的去認識到中國,而且是更深入更多層次的,更追本溯源地去了解中國到底和他們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我會覺得我在聽一些中國劇目的時候,我也在反思。比如說在國風演出裡面會有詩經的一些音樂,就詩經裡的一些片段支撐。那麼我也會在想,其實你聽的時候,有些詩詞你是知道的,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但是有一些詩詞其實你是不懂的,你好像從來也沒有聽過,但是因為這樣的演出真的很美。你可能會反思,作為一個外國人,他可能感受到一些表面上的東西,但是我們還沒有能夠了解這些詩詞真正到底是什麼意思的時候,會有再反省,再反思。其實真的中國這種有底蘊的東西,好像大家現在也沒有去重視它。現在大家都是碎片化的時代,好像並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真正去認識。所以我會覺得,第一個是怎麼樣讓中國的劇目走出去,第二個是怎麼樣讓中國的劇目在中國人的心能夠更深深地被認識到,這個是我以後有機會也想去做的事情。

問:你經歷過這件事情以後,你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發生這麼深的交集以後,跟之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和認知呢?

盧丹陽:首先中國上海國際就教會了我怎麼去觀劇目,我們是要提交那種觀劇目的評論,但是我覺得它不是一項任務,是一種享受。像如果我寫一個評論的話,我不會說比如今天看了林懷民《稻禾》,我就寫一個這樣的片段,那我覺得這個不是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所期待的那樣。我會去更多的因為喜歡這個老師的作品,去看一些這個老師其他的作品,看他的評論。

問:你現在是代表了藝術節的國際志願者,如果說今年他們還有這個視窗,你會在這邊繼續當嗎?

盧丹陽:如果還有機會,我真的是特別特別想跟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老師們,還有小夥伴們說,我如果還有機會,真的還想參與這樣的志願者活動,用amazing來形容吧,因為這種機會可能是一生裡面最難忘的回憶。無論是從一種體驗的角度,學習的角度,還是說人生的一種體會,都對我是非常好的鍛鍊和成長的機會。

影片來源:藝術節

編輯:吳鈺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