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發現一本家譜,記載內容令人不解: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

2013年,江蘇丹陽90歲老人戴壁城,在閱讀《丹陽家譜提要》時得知,上海圖書館收藏有一本《雲陽戴氏家乘(家譜)》。

透過在上海工作的孫子,戴壁城拿到了家譜影印件,閱讀之後卻大吃一驚。在《雲陽戴氏家乘》第二卷的最後一篇文章中,戴壁城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朱允炆根本沒有死,朱棣攻克南京之後,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而這一點,他的先祖親眼見到了朱允炆。

江蘇發現一本家譜,記載內容令人不解: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

朱允炆的生死之謎,可謂明朝第一懸案,折騰了中國600餘年,至今沒有100%的答案。然而,根據《雲陽戴氏家乘》中的《東山公(戴瑞珊)墓誌銘》記載,朱允炆不僅逃出了南京,而且活的比朱棣還要久。

殆三十年始得見帝穹浪山中,時公已病,帝見公憔悴,甚憐之,慰勞交至,命之亟歸。公痛哭流涕,拜謂:臣受大恩,未曾以一死報國者,徒以陛下尚在,故不憚萬里相從,今既得見天顏,願誓死相隨,不忍言去,固辭不獲命,乃大哭,拜帝而歸。歸未期月,遂以病卒於家。

1402年,朱棣兵臨南京城下,負責防守金川門的是朱元璋第19子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這兩人開啟城門投降朱棣,導致朱棣兵不血刃就攻克南京,史稱“金川門之變”。

在此之後不久,戴瑞珊就開始尋找朱允炆,“殆三十年始得見帝穹浪山中”,說明當時已經1432年,而朱棣1424年就已經去世,可見朱允炆死在朱棣之後。

江蘇發現一本家譜,記載內容令人不解: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

從這一段記載來看,至少說明建文帝“遜國出亡”,並未焚身殉國,然而問題在於:《東山公墓誌銘》記載的內容,到底是不是可信!

其實,對比史料來看,《東山公墓誌銘》雖有不足之處,但卻有很高的可信度。

《丹陽古今》?:戴瑞珊因京師失守,即棄官逸世,將其家小託付給擔任丹陽教諭的好友王用賓,自己隻身出遊,等他回到並定居丹陽城內談家巷時已老態龍鍾,不久便撒手歸天。

這符合墓誌銘中的記載,出生於1370年的戴瑞珊,漂泊江湖尋找建文帝30年,在1342年時已經70多歲,見到朱允炆時“時公已病”,回到丹陽之後,“歸未期月,遂以病卒於家”。戴瑞珊死後,好友王用賓(姓名王觀,用賓是字)為他撰寫了這一篇墓誌銘。

江蘇發現一本家譜,記載內容令人不解: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

更為重要的是,《東山公墓誌銘》中提到了一條尋找路線:戴瑞珊人在安徽時,得知建文帝藏身蘇州,趕到蘇州卻撲了個空之後,又去吳楚一帶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經福建、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尋找,跋涉數萬裡,終於在穹浪山見到建文帝。

儘管戴瑞珊的路線,不等於朱允炆的逃亡路線,但從這一點來看,建文帝應該也是不停的走動,或許因此才導致各地存在建文帝“遺蹟”或傳聞。但歸根究底,建文帝是在江蘇出家,所以丹陽、蘇州等地不少寺廟,都有建文帝剃度的傳說,比如丹陽妙覺寺就有碑刻證明“建文帝剃度於此”。

另外,戴瑞珊見到建文帝的地點—穹浪山,考證發現確有其山:一是當時貴州安順的一座小山,在今天的雲南一帶;二是蘇州的“穹窿山”(見上圖),與“穹浪山”讀音相似,1991年1月18日《人民日報》曾發表上海史學工作者徐作生之文——《明建文帝下落有新說》,他考證認為,建文帝出家為僧,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不久姚廣孝歸隱禪寺,在姚廣孝的監護下,建文帝隱身於穹窿山皇駕庵,直至死亡。

或許,由於戴瑞珊或王觀為了保護建文帝,所以對建文帝藏身之所一筆帶過,不敢詳細描述。因此,墓誌銘中的穹浪山究竟是在雲南,還是蘇州,這就難以確定了。

江蘇發現一本家譜,記載內容令人不解:朱允炆至少又活了30年?

總之,戴瑞珊的墓誌銘,就很可能揭開了明朝第一懸案。畢竟,作為當時人記載當時人當時事的墓誌銘,真實性往往比較高。

南京明史專家馬渭源認為,儘管光憑戴瑞珊墓誌銘這一孤證,還不足以破解關於朱允炆的歷史謎案,但《東山公墓誌銘》“多多少少有點歷史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