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說客,劉邦愛將,成敗皆因一副好口舌

提到張儀,人們可能脫口而出:“坑蒙拐騙,狗掀門簾子全憑一張嘴”。

而歷史上另有一人天生就是說客,三寸不爛之舌堪抵千軍萬馬,屢獲奇功,但一念之差急功心切落得個烹殺而亡!可嘆可惜!

此人就是酈食其。

一代說客,劉邦愛將,成敗皆因一副好口舌

毛遂自薦,陳留相送

或許是劉邦“面試”過太多自薦之人,有真才實學的卻很少的緣故,毛遂自薦之人一般不招劉邦待見,當劉邦聽到門衛說有一看似讀書人打扮的老頭要面見時,劉邦是拒絕的,這也好理解,此時劉邦帳下已有張良、蕭何等賢士,所以更不願搭理,便以“我正忙於天下大事,沒功夫見”為藉口拒絕,誰曾想酈食其也不是吃素的,直接讓門衛再次稟報:“高陽酒徒”求見,劉邦這下來了精神,將酈食其迎入把酒言歡,喝酒聊天中酈食其盡談春秋戰國之事,見劉邦聽的起勁,便獻策:“若想打入關中可先將陳留拿下,以備糧草之需”,酈食其與陳留縣令相熟,還真憑藉著三寸不爛之舌把陳留給說了下來,劉邦不戰而勝得陳留甚是滿意,陳留對劉邦意味著什麼?一方面軍中飢一頓飽一頓的狀況得到改變,可謂“有糧在手,心中不慌”,另外也為招兵擴軍打下堅實基礎。酈食其因此被封為廣野君。

降武關,奪滎陽,佔敖倉

胡亥死後,趙高打算投降,但以“分王關中”為條件,劉邦怎麼可能答應!劉邦乾的這都是殺頭的買賣,就衝著關中來的,怎麼可能和你趙高分王,而且項羽還在趕來的路上,和趙高分王這不等於把矛盾轉移到自己這了。隨後張良獻策,派出鐵齒銅牙酈食其去武關宣傳政策,酈食其就是好使,一番遊說之後成功拿下武關,為後面劉邦快速拿下咸陽奠定基礎。公元前205年,劉邦五十餘萬人在彭城被項羽三萬精兵擊敗,劉邦退至滎陽後又數次戰敗,就在打算放棄成皋以東時,酈食其勸劉邦再次收復滎陽要地佔據囤積糧草的敖倉,這一局勢改變,使天下諸侯紛紛又倒向了劉邦這一邊,功勞應歸酈食其。

一言有失,險釀大禍

公元前204年,項羽襲擊漢軍糧道,導致漢軍受糧草之困,酈食其獻策,建議扶立六國王室後裔稱王,形成合力以戰勝項羽。劉邦沒多想就同意了,讓酈食其抓緊去刻制印璽,出使各國。好在劉邦有一習慣,但凡大小事都喜歡聽聽張良的意見,劉邦便將此事告知張良,沒曾想張良堅決反對,立刻制止了酈食其的行動,張良主要說明了兩點反對意見:

六國後裔基本上都是牆頭草,今天歸順咱,明天可能就投奔項羽了,而且現在敵強我弱,他們更可能歸順項羽;

現在是戰爭關鍵時期,跟隨咱拼殺的兄弟出生入死無非就是想有個好的出路,分封六國後裔必定會打擊兄弟們的作戰鬥志。

劉邦聽後恍然大悟,發現自己被酈食其這個老小子騙了,破ロ大罵,下令立刻銷燬印璽,但除此之外並未對酈食其有其他刑罰,從這也看出了劉邦做人的“對事不對人”,這或許就是劉邦可以擊敗項羽的關鍵因素。

一代說客,劉邦愛將,成敗皆因一副好口舌

急攻心切,落得烹殺

公元前203年,韓信“背水一戰”大敗趙之後,奉命繼續伐齊,同時劉邦還接受了酈食其的建議,派其出使齊國遊說。酈食其此番出使倒也順利,來到齊國首都臨淄後便展開了一場雄辯,齊國田氏非常清楚目前的天下局勢,酈食其的到來或許是齊國的一根救命稻草,經過反覆權衡後,決定歸漢棄楚,酈食其大功告成!可誰曾想到,這卻是自己命送黃泉的禍根。

與此同時,韓信領兵繼續東進齊國,發現酈食其已經把齊國勸降了,故打算停止進攻。可就在此時,一個跳樑小醜出現了,他就是蒯通,建議韓信繼續攻擊齊國,說道:“將軍是奉命伐齊,現在漢王並沒有下詔書要求將軍停止進攻,將軍為什麼要停呢”,“酈食其不過一介書生,功勞怎能與將軍相比”,這番話成功的說服了韓信,韓信下令繼續進攻齊國,由於齊國本已歸漢,放鬆警惕,撤除防備,導致韓信輕鬆的就逼近臨淄,齊王田廣聽聞後,認為自己被騙了,故遷怒酈食其,將其煮死了。一代說客就此謝幕。

或許蒯通的規勸及韓信的爭功之心是導致酈食其飛來橫禍的主要原因,但酈食其自身的急功心切也是其過早謝幕的原因之一。

一代說客,劉邦愛將,成敗皆因一副好口舌

覆盤下整個過程:酈食其、韓信兩人一文一武同時對齊國發力,形成雙保險,這或許是劉邦所願看到的局面,但對酈食其來說,有些許急功心切,此番請纓實屬不妥,韓信“背水一戰”之後威名遠揚,士氣正旺,繼續伐齊理所當然,酈食其主動請纓出使未免有爭功之嫌。

總結: 古往今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忙忙碌碌都是為了名與利,多少英雄好漢屈膝於下。一得之見,吾輩言輕,無力相勸,唯能做到的便是獨善其身,謹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