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幾千年,孔子甘願為之付出一生,到底什麼是“仁”?

中國古代文化異彩紛呈,歷史上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家的思想曾有過數次碰撞,每一次都讓中華文化有了更大的發展。在和平時期,儒家思想備受統治者推崇,它所倡導的“仁”影響了中國幾千年,孔子甚至甘願為之付出一生。大家都聽說過“仁”,可到底什麼是“仁”呢?

影響中國幾千年,孔子甘願為之付出一生,到底什麼是“仁”?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一個“仁”字。在《論語》中,“仁”這字出現過104次,可見它在孔子的學說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說文解字》注:“仁,親也,從人、二。”從字面上講,“仁”是指人和人之間一種親善、友好的關係。孔子將它變為一個道德範疇,認為“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為人下:其一是說“仁者,愛人。”凡是人都有“仁”性,能對別人的痛苦和歡樂產生共鳴,有一種博大的同情心。但孔子又說,按周禮的規定,各種人都有不同的身份,對國君的愛與對一個老百姓的愛是有“等差”的,也就是根據各個人不同的身份採取不同的態度。

影響中國幾千年,孔子甘願為之付出一生,到底什麼是“仁”?

其二是說要有寬容忠恕精神:一方面要努力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希望有所建樹,希望達到某種目的,就要想到別人也有同樣的心願,要想法成全別人,這就叫“忠”;另一方面還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自己都不喜歡的事物,也不能夠強加給別人,也就是要推已及人,盡已為人,凡事都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這叫作“恕”。這是一種人性論,在不存在根本利害衝突的人們之間,可以提倡這種精神;但對於各種敵人,則不能提倡這種精神。實際上,壓迫者剝削者對於勞動人民向來是已所不欲,要施於人的。

影響中國幾千年,孔子甘願為之付出一生,到底什麼是“仁”?

其三是說,徭役賦斂要有節制,要“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回”,“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即反對竭澤而漁,反對過分的壓迫剝削,並提倡適當給人們以救濟。這種思想拿來對付剝削階級的暴政,可以起一定節制作用。

影響中國幾千年,孔子甘願為之付出一生,到底什麼是“仁”?

其四是說“克已復禮為仁”,即要求人們剋制自己的慾望,努力為恢復周禮而奮鬥。一是要求人們一切按周禮的規定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二是針對當時的新興勢力而言,反對違背周禮、變法革新。

影響中國幾千年,孔子甘願為之付出一生,到底什麼是“仁”?

孔子認為,當“仁”與“生“發生矛盾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有的學者認為,孔子提出“仁”的主張,這是“人”的發現。他第一次把“人”從“天”的束縛下解放出來,放到人類社會中來對待,也可以說是人類從矇昧走向文明的表現。

影響中國幾千年,孔子甘願為之付出一生,到底什麼是“仁”?

孔子所提倡的仁政雖說是為封建社會的統治階層服務的,可同時也為普通百姓謀求了一定的福祉。“仁”中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觀念,也對我們現在有著非常大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