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十七」一起來了解琵琶武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琵琶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代表作,它所描繪的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慘烈的戰爭事件,記載了楚漢相爭之時的垓下決戰。這個故事來自於公元前202年,劉邦以三十萬的軍隊,把十萬人的項羽圍困在了垓下這個地區,楚漢之間這麼長時間的戰爭最後要在這裡決一死戰,戰爭的最後也是我們大家都瞭解的一個結尾,就是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死,之後是漢軍得勝回營。

為什麼要詳細地講這個故事,就是為了告訴大家,這個作品是一個刻畫場景的,描寫具體場景的作品。

「課堂十七」一起來了解琵琶武曲《十面埋伏》

這個作品一共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大家可以看一下這個小題目,這描寫的是什麼?描寫的是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描寫的是這樣一些軍隊日常的這樣一些場景,就是在開戰之前,大家都在進行一些必要的準備,可以想象成這是一個序曲,或是一個引子,要引入真正的戰爭。

第二部分開始了,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埋伏就開始進入戰場了,然後一場小戰,再來一場大戰,這到了全曲的高潮。

然後第三部分開始再往散板,再往平靜處,平靜的這樣一個氣氛中來走,就是項王敗陣、烏江自刎。

在這之後,在這個第十段之後,通常還會有三段,那三段是什麼內容?那三段記述的是漢軍得勝回朝,將士論功行賞,將士爭功,這樣的一些場景。

所以我們就可以發現,它有一點違揹我們欣賞的這種習慣,這個故事的結束是以項王敗陣,在烏江自刎而結束的,如果再加上其他的那三段,就的確會產生一種畫蛇添足的效果。

「課堂十七」一起來了解琵琶武曲《十面埋伏》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

透過欣賞我們可以感覺到,琵琶這件樂器是一件擅長模仿日常生活中各種聲響的樂器,就像我們一開始講到,這件樂器的名字,是由它發出來的聲音所命名的一樣。

這件樂器特別擅長描繪自然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在《十面埋伏》中大家就可以聽到激烈的戰爭場面,各種打鬥的聲音,兵器相搏的聲音,這些都可以聽得到,各種情緒渲染在其中,形成了整個的作品。

這個作品還是感人至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作品的開始,開始的那一個聲響,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剛才我們說到的,白居易曾經說琵琶的“銀瓶乍破水漿迸”,那一聲,激動人心的聲音,點明瞭整個樂曲的主題,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樂曲?這是一個描寫慘烈戰爭的樂曲。

「課堂十七」一起來了解琵琶武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精)/九神鹿繪本館

¥

20。11

京東

購買

琵琶在發展的歷史中,形成了小曲和套曲這樣兩種形式。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套曲,小曲通常是六十八拍,沒有例外。套曲是多首小曲組成的,套曲的結構,我們今天這都是十幾段音樂組成的套曲的形式,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文武之分,文曲琵琶與武曲琵琶,這個非常有意思,特別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武之道、剛柔相濟的這樣的一些思想。

在現代的生活中,琵琶藝術藝術還是時常出現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時常的出現在舞臺上,並且還是中國民族管絃樂隊的一個重要的樂器。

課程內容來源於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安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