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間皮影戲,那些幕布背後的童年你還記得嗎?

圖片

圖片

一盞燈,一塊白色幕布

鑼鼓響起,“人影”翻動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娛樂形式

皮影戲

圖片

皮影戲是中華民族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舊時又稱“燈影戲”或者“影子戲”等,是皮雕造型、說唱音樂以及光影共同展現於一體的藝術方式,被譽為“電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動畫”,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影響。

圖片

皮影戲在我國各地都非常流行,在河北省內,更是有多地皮影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冀南皮影戲

圖片

冀南皮影據傳是宮廷皮影流落當地而形成,以造型古樸,風格粗獷簡練而聞名。

圖片

冀南皮影戲,民間多稱“牛皮影”“皮子戲”“戳皮戲”“掫皮戲”“單眼戲”等。作為河北省的地方傳統戲劇,它主要活躍於河北南部,對冀中、冀北、山東、河南等一帶,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圖片

冀南皮影較多地保留了中國皮影戲的早期面貌,在造型、劇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有著非常強烈的地域特色,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

唐山皮影戲

圖片

關於唐山皮影戲的淵源,據傳產生於金元時期,但目前尚未找到相關的記載資料。雖然產生年代不甚清晰,但唐山皮影的發源地為灤州,盛行於樂亭,也因此唐山皮影又有“灤州影”“樂亭影”之稱。 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鏤刻並著色而製成,故又通稱 “驢皮影”“皮影”。

圖片

清代,是唐山皮影戲的極盛時期。當時每逢年節,觀看皮影戲是當地百姓的重頭戲。也因此誕生了許多皮影戲班,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甚至在東北長春、瀋陽等大城市演出,受到當地觀眾的喜愛。

圖片

唐山皮影戲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為主,演出時分為 拿、貼、打、拉、唱 五種分工,主要操縱演員有兩個人。唐山皮影戲的劇本又稱“影卷”,現存至少500多部。唱腔風格以樂亭方言為基礎,以唱功見長,風格獨特,為板腔體。

圖片

唐山皮影戲的傳承延續著口傳心授的方式,為文化傳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鑑價值。

河間皮影戲

圖片

河間皮影是冀中皮影戲的重要代表,相傳為明代時由甘肅、陝西遷民帶過來的,民間藝人稱之為“蘭州影”,主要流佈於河北的保定、滄州、廊坊、石家莊一帶。

圖片

河間皮影戲的唱腔被稱為“老虎調”。這種唱腔粗獷、奔放,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在演出時,會根據內容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樂器,文場以板胡、二胡、笙、笛等樂器為主;武場則以板鼓、陰陽板、鑔等樂器為主。

圖片

如今,河間皮影戲仍保留著豐富的口傳劇目,包括《拿蜘蛛》《混元盒》《白蛇傳》《劉胡蘭》《白毛女》等。

樂亭皮影戲

圖片

樂亭皮影戲又稱“樂亭影”“驢皮影”,是我國皮影戲的一個主要劇種,至今傳承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圖片

樂亭皮影戲是一種融合民間美術和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說唱等綜合性的戲曲表演藝術。2008年,樂亭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皮影之鄉”。

沙河皮影戲

圖片

沙河皮影戲歷史悠久,明清至近現代時期,沙河一直有幾十個皮影戲班演出,在冀南一帶非常流行。其融合了河北省南部及周邊地區諸多戲曲元素。2021年,沙河皮影戲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昌黎皮影戲

圖片

昌黎皮影戲是冀東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皮影戲大多借用地方戲唱腔,唯有昌黎皮影戲創出了自身別具一格的唱腔。昌黎皮影戲唱腔以昌黎民歌為素材,悲時如泣如訴,樂時說而似唱,充分反映了昌黎人的喜怒哀樂。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有《乾坤帶》《秦香蓮》《邵玉蘭》等。

圖片

圖片

- End -

滄州文旅釋出、邢臺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沙河釋出、昌黎文化旅遊

#FormatImgID_21#

#FormatImgID_21#

推|薦|閱|讀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點分享

圖片

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