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它”倍受推崇,卻被觀眾一句話打臉

《白鹿原》是根據陳忠實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電視劇,該劇與小說雙輝齊耀,堪稱經典。但是,也有不少觀眾對劇中的“它”倍加推崇。它是什麼呢?是劇中的‘宗族制’。那麼,‘宗族制’有一部分觀眾想象的那麼好麼?一位網友笑著搖頭。

《白鹿原》中“它”倍受推崇,卻被觀眾一句話打臉

據一位親歷其時的老作家回憶說,“他是親身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從小在宗族社會長大。在世界上,沒有絕對好的事物,也沒有絕對不好的事物。只有在社會的發展中,符合時代的、文明的、人性的、公平的、法治的才是更好。”是不是這樣呢?事物的發展,被淘汰的多數是落後的、不合時宜的事物。

在《白鹿原》中,白嘉軒(張嘉譯飾演)是白鹿村的族長,他以身作則,秉公辦事,敢作敢當,有容乃大,尤其是他能平易地對待長工鹿三,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但是,他的思想是守舊的,抱殘守缺,鍥而不捨,宗族制的天然弊端使他既無力改變鹿子霖(何冰飾演),也無力改變村裡的諸多人等,比如兩面三刀的白三、喜新厭舊的石頭、見利忘規的滿倉、李寡婦等等。他只能改變他自己,連長子孝文(翟天臨飾演)、女兒白靈(孫依飾演)以及和他相處最近的黑娃(姬他飾演)都改變不了。

《白鹿原》中“它”倍受推崇,卻被觀眾一句話打臉

《白鹿原》中“它”倍受推崇,卻被觀眾一句話打臉

‘宗族制’下,有沒有平等和溫馨呢?俗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個“族”,在古代指的就是宗族,而非民族。可見,族人之外,是沒有平等的,宗族觀念非常狹隘。

那位親歷其時的老作家講過這麼一件事,是他上小學(族裡辦的學校)時候的事。他說,“那時,族裡的尊卑之分極其分明,連選班長都要論資排輩,各班,輩分最高的才能當班長。”想一想,這種做法,在今天看來是否有點不得人心呢?然而,在當時,不僅選班長,連選老師也同理。

他說,“族裡有一個外姓學生,家境清寒,與寡母相依為命。他們破家之後,投靠親友而來,住在族裡。從小,他的學習成績極好,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師範學校。畢業後想回饋鄉梓,回村任教,哪知學校竟不肯接納。”

《白鹿原》中“它”倍受推崇,卻被觀眾一句話打臉

為什麼呢?原因是班上的幾個大戶人家的“少爺學生”堅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他是外鄉來的難民,在我們眼裡毫無地位,他怎麼能做我們的老師呢?尊卑之分豈可顛倒?”最後,在校長請示該族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宗貴之後,得到他的首肯,才同意接納。這位宗貴是一位十分開明的人士,他的學識氣質,頗有點像《白鹿原》中朱先生(劉佩琦飾演)和鹿兆鵬(雷佳音飾演)的混合體。

這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這位校長是外派來的,並不是該族中人,他家在別的鎮上,也是當地的大戶。可是在當時,像他這樣一位有頭有臉的人物,面對八九歲的幾名“少爺學生”的反對,他竟然不敢輕忽,堅守老一套規則“為政不得罪巨室”,認為那幾個“少爺學生”的意見多少反映了他們家長的心態。“可見,在今天,在人人反對“拼爹”的今天,部分觀眾竟然對宗族制卻大加推崇,算不算是重重地‘打臉’呢?”一位觀眾說。

《白鹿原》中“它”倍受推崇,卻被觀眾一句話打臉

後來,那位外姓人終於得已在家鄉執教,如願以償,可是那幾個“少爺學生”商量說,“大家只能叫他先生,不準叫他老師”,指示傳達全班,務必執行。

這位老作家說,“回想起來,那時候,敝族的精英分子已經僵化了,他們看不清時勢,也不瞭解自身的處境,固步自封,自以為是,最後,在時代的變遷中家族沉沒,被社會淘汰掉了。而那位被他們反對的老師,後來,如蛟龍得雨,騰雲而上,大榮大耀。”

一位學者說,“從事物的發展規律上看,凡是被淘汰的,往往是不合時宜的,是不符合大部分民眾的利益的,是它本身存在著重大缺陷,才會被多數人反對。”

《白鹿原》中“它”倍受推崇,卻被觀眾一句話打臉

《白鹿原》中,巡撫方升率領二十萬辮子兵圍困古城,勢力何其之大,然而,復辟封建王朝的結果,仍是以失敗告終,只因不合時宜。一位觀眾說,“《白鹿原》的觀眾,不少人一邊敬仰朱先生,反對辮子兵,一邊推崇宗族制,這算不算自相矛盾呢?”對於這位觀眾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打臉’推崇宗族制”的話,您覺得是否有道理對此,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