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丨免費博物館門票成了“商品”,黃牛為何總有票?

#FormatImgID_1#

□蔣璟璟

連續搶了半個月沒有一次能搶到,但找黃牛卻可以輕鬆預約到當日門票。當下,不少已經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成了個別黃牛牟利的工具。據媒體調查發現,在一些電商平臺和二手交易平臺上,只要肯花一二十元到上百元,就能買到緊俏的博物館免費門票。(法治日報)

近年來,逛博物院已成為很多城市人群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隨著博物館越來越多、辦展水平越來越高,“博物館熱”也加速成勢。應該承認的是,相較於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供給端是存在一定缺口的。其一大直觀體現,就是想參觀博物館卻總是搶不到票、預約不上。而與此同時,黃牛手裡卻似乎“永遠有票”。不少人百般無奈之下,只有平白多花一筆錢找黃牛買票了。

我們知道,一般公共博物館都是無償向社會開放,公眾只需線上免費搶票預約即可。博物館人氣高企,參觀名額供不應求,於是乎,黃牛們也便看到了其中的套利空間。相比於囤演唱會門票,倒賣球鞋、盲盒等等,倒手“博物館門票”,簡直是無本萬利的生意。由於免費門票沒有成本,故而不需要擔心貨砸在手裡血本無歸的風險。有鑑於此,黃牛們蜂擁而至湧入其中,同行間都卷得厲害。

理論上,由於採取了實名制訂票,理當能擋住黃牛囤搶才是。然而,實踐證明,實名制並不足以把黃牛拒之門外。類似的情況,在“醫院掛號”上,同樣顯露無遺。在一些人看來,黃牛好像總能搶到票,而自己總是搶不到票。嚴格說來,這實則是一種錯覺。因為,當我們談及“黃牛”時,更多是將之預設是一個整體,而忽略了黃牛同業之間激烈的競爭。實際情況是,每一次,總有一些黃牛能搶到票,而另一些一樣搶不到。

不可否認,一些黃牛確乎有“神器”助力,透過搶票軟體、外掛外掛等,來實現技術碾壓。除此以外,相當多的黃牛,其實並沒有那麼“高階”。其之所以搶到票,無非是採用了人海戰術、精準卡點等原始辦法……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不少人由於多次搶票不成,又感覺黃牛“總是有票”,本著打不過就加入的原則,索性就把身份資訊給黃牛讓其代為搶票了。於是乎,黃牛手頭的生意越來越多,整個的產業鏈也便有了維持下去的資本,這反過來強化了普通人搶票的難度。

免費的博物館門票成了黃牛“商品”,為此破局,固然需要票務平臺強化技術性防線,但更重要的,還是得公眾認清其中邏輯、保持定力不給黃牛助攻,須知“沒有買賣就沒有黃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