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王安石畫像

至和元年,司馬光和王安石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兩個人都是少年英才,那時意氣勃發,後來二人在文學成就上也難分高低,

但是在宋朝朝廷上,司馬光和王安石的狀態是你死我活,互相看不慣。

為什麼?文人相輕?還是其他什麼情況,其實這一切的開始,就在於歷史上爭議頗多的“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有益於民,還是北宋滅亡的加速器?

宋神宗趙頊一心尋找積極的辦法,

希望改變宋朝由來已久的積貧積弱,而王安石剛好有改革的熱情和方略,

於是,王安石變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熙寧二年,宋神宗升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主持變法。

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目的是為了“富國強軍”,

內能改變貧弱,積累財富,外能對抗強敵,不至於丟失國土。

針對這兩個目標,他制定了保甲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保馬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裁兵法和針對太學、官員裁減的改革,改革的內容涉及經濟、軍事、政治、文化、水利等。

其中最重要、爭議最大的就是青苗法。

青苗法,取名自“青黃不接”在每年二月、五月時,農戶家沒有剩餘的糧食,而離豐收還有一段時間。

王安石認為,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的,等到夏秋糧食下來,再還給官府。

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王安石畫像

此法是司馬光和王安石決裂的關鍵,也是史學家沒有對錯定論的一項措施。

在改革之初,司馬光甚至是支援王安石變法的,不僅如此,還勸導反對的保守派,

但是當青苗法一出,司馬光就堅決反對這個政策,認為此舉其實是不能夠真正為民謀福利,而且會使得手下的官員,徇私枉法,剋扣糧食,造成農民生活更加困苦。

但是宋神宗沒有聽他的建議,司馬光因此被貶在洛陽待了十五年,不問政事,同時被貶的還有蘇軾、蘇轍。

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資治通鑑》

從此,昔日好友變成了政敵,二人水火不容。王安石堅持變法,司馬光一心修《資治通鑑》。元豐八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繼位,

高太后召回反變法的司馬光,司馬光任職後,將王安石變法一一革除。

司馬光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變法痛恨到一定的程度,在王安石實行變法的十五年,在洛陽專心修書,不問政事。元祐初年,

司馬光重新回到朝堂,將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全部廢除,史稱"元祐更化"。

當時知開封府的蔡京聽司馬光的命令,僅僅用了五天就將王安石的改革全部廢除。

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司馬光畫像

王安石衝破阻礙辛辛苦苦15年的變法,僅僅用了5天就被廢除的乾乾淨淨。

往後幾年,司馬光在高太后的支援下,逐漸清理了改革黨和全國各地的變法事宜,也因此他被認定是守舊派。

實際上,

並非如此,司馬光最早的時候,依舊是個開明的保守派,他是贊成改革的。

他幼年跟隨父親遊歷過各個縣城,見過鄉下農戶過得悽慘的日子,知道稼的艱辛,他並不是個只知道舞文弄墨的文人。

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高太后影視劇形象

然而,王安石的變法,弊端太多,他看在眼裡,他知道青苗法制定後,

一些官員會逼迫農戶貸糧、貸款,等到秋天的時候,要還的糧食和錢財翻了一倍,

農民的生活更加困苦。有些無良的官員,甚至拿劣等的種子,來換農戶秋收的新糧,農戶拿不出來,最後還是要用土地抵押。而保甲法的實施,讓一部分人為了不被選中當保丁,自斷手腕,司馬光知王安石根本沒有解決本質的問題,反而使得民不聊生。

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司馬光畫像

司馬光心裡苦,王安石又何嘗不是,他在向全國推廣青苗法的時候,在自己曾經管轄的縣區試驗過,效果極好,怎麼全國推廣就成了弊端?

司馬光和王安石都忘記一件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

他們的時代只要依舊是封建土地所有制,關於土地改良的實施就不能很好地完成。

並且宋朝資訊的傳輸速度有限,一些百姓或者官員,根本不瞭解改革的真正意圖,

所以出現一些官員濫用職權,搜刮百姓,而這些貪汙之法,又歸到王安石頭上,

王安石心裡難過啊!但是為了宋朝的發展,頂著巨大的壓力,將改革進行到底。

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王安石變法

而司馬光在洛陽的十五年裡,心中的積怨,漸漸變了樣,他忘記了王安石變法也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從而將怨氣全部歸到了王安石身上。司馬光不滿王安石日久。實際上,宋神宗確實也有錯。

積貧積弱的大宋朝,最後的機會已經失去。

宋朝重文輕武,源於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陳橋兵變,靠的就是手中的兵權,所以他極度擔心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宋朝,這就導致宋朝的軍隊被設定了一系列冗雜的職位,

一個職位有很多人任職,又有人監督這些任職的,

而且對內嚴密,對外無力。

這樣產生兩個弊端官員多導致“冗官”;軍隊武力低,卻要養著導致“冗兵”。而養著多餘的官員和士兵的錢,佔了國庫的大部分收入,產生了冗費。

"三冗"之後加上土地兼併,宋朝明面是祥和一片,實際上只剩下一個空殼子。

宋神宗和王安石深知這一點。

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宋神宗

所以在王安石的改革中,裁減官員,節儉軍費,減少土地兼併,都是有針對性的,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甚至依靠這些改革取得了和吐蕃作戰的勝利,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里。

王安石變法並非一無是處。

而王安石變法之所以失敗,收到那麼多的不滿,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宋神宗的態度。宋神宗作為皇帝,不能處理好改革派和反改革派的意見,過於極端。若是能圓融兩派的意見,“熙寧改革”尚有餘地。

而且對王安石不能堅定態度,時而支援,時而反對,也使得反對派看到有機可乘。

宋朝沒有社會土壤可以支援王安石的變法,甚至有人說北宋的滅亡和王安石有莫大的關係。

可司馬光又何嘗不是將把已收復的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寨割讓給西夏,

無論如何割地賠款都是大錯,不可原諒。

司馬光5天廢除王安石15年變法,殊途同歸皆為大宋著想

司馬光畫像

對於王安石變法,從古到今一直有爭議,史學家也沒有個定論,在林語堂寫的《蘇東坡》中,甚至可以說將王安石描寫成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投機者。

而實際上,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是為了朝代盡心的官員,只是兩個政見不合,

又沒有觸及到社會的根本弊端,故而失敗了。

實際上,王安石盡力一搏,去做了,從歷史看是一個進步,一種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