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兩位殘忍吃貨的“奇葩”故事:“生炒驢肉”和“鮮煮驢陽”

晚清兩位殘忍吃貨的“奇葩”故事:“生炒驢肉”和“鮮煮驢陽”

“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翻疑柁樓底,晚飯越中行。”對於美食不僅是現代人推崇,在古代也是富貴人家享受的極樂之事,越是有錢的人家在飲食方面越是講究,古代的最佳代言人就是皇帝,皇帝吃的飯菜,盤盤都是精品,即能滿足味蕾,又能賞心悅目、愉悅性情,這也是美食的主要特徵。

晚清兩位殘忍吃貨的“奇葩”故事:“生炒驢肉”和“鮮煮驢陽”

清朝是由騎馬打天下的滿族建立的,滿族本身是遊牧民族,性格豪放、飲食豪爽,在沒有打下江山時,他們也是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人群,據說皇太極在沒稱帝之前,也是“席地而坐,自割肉而食”,基本也是保持著滿族原有的飲食特徵。

晚清兩位殘忍吃貨的“奇葩”故事:“生炒驢肉”和“鮮煮驢陽”

大清統一江山之後,為了社稷穩定大肆宣揚“滿漢一家”,於是出現了“滿漢全席”,據說排場之大要經歷三次“撤席”,還要分三天用完,足見其奢侈,而此時也是清朝飲食文化的巔峰時期。到了晚清時期宮廷之中已經不滿足普通的雞鴨魚肉的飲食,蝦、蟹、鮑魚等海鮮產品也端上了餐桌。皇帝的飲食都已經有了變化,那麼在民間的飲食則更是奇葩。

晚清兩位殘忍吃貨的“奇葩”故事:“生炒驢肉”和“鮮煮驢陽”

“生炒驢肉”的做法非常簡單,但也非常地殘忍。其做法是:把驢的四肢固定在木樁上,之後客人想吃驢身上哪部分的肉,廚師就用熱水把哪部分肉就熱水燙熟,然後割下來,經過簡單的加工之後端盤上桌,客人吃的時候,驢還在那裡痛得大叫,手段極其殘忍,但味道極其鮮美。

晚清兩位殘忍吃貨的“奇葩”故事:“生炒驢肉”和“鮮煮驢陽”

無獨有偶,北方有“生炒驢肉”,在南方也有“鮮煮驢陽”。在江蘇一帶有戶富貴人家,據說是家財萬貫,男主人死得早,給寡婦留下了鉅額的財產,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富婆一枚。但是這個富婆為富不仁,沒事的時候就是吃喝玩樂,她尤其鍾愛“鮮煮驢陽”這道菜,隔三差五就吃上一頓,為此死了不少頭驢。

晚清兩位殘忍吃貨的“奇葩”故事:“生炒驢肉”和“鮮煮驢陽”

至於這道菜如何製作有原文記載:“其法使牡與牝交,約於酣暢時,以快刀斷其莖,從牝驢陰中抽出,烹而食之。歲死驢無數,雲其味之嫩美,甲於百物。”在此就不做過多翻譯,可自行腦補。只能說這道菜確實太沒有人性,視為禁菜實因“宜乎其不容於世也”。

晚清兩位殘忍吃貨的“奇葩”故事:“生炒驢肉”和“鮮煮驢陽”

古人不知道營養成分分析,只講究口感、味道、色澤等,但從現代營養學角度來研究,驢肉中氨基酸構成十分全面,8種人體必需氨酸和10種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都十分豐富,尤其是生物價值特高的亞油酸、亞麻酸的含量都遠遠高於豬肉、牛肉。

晚清兩位殘忍吃貨的“奇葩”故事:“生炒驢肉”和“鮮煮驢陽”

驢肉有這麼多的好處,再加上口感鮮嫩,因此被冠上了“地上驢肉”的美名。驢雖然與豬牛羊一樣面臨著被吃的命運,但驢的吃法很多都非常殘忍。在古代除了上述的兩種吃法之外,還有“以灰水飲驢,蕩其腸胃,然後圍之以火,翻以酒調五味飲之。”

晚清兩位殘忍吃貨的“奇葩”故事:“生炒驢肉”和“鮮煮驢陽”

民以食為天,當物質生活達到一定高度時就會追求其精細程度,從飲食文化的角度來講,不斷鑽研創新是值得推崇的,但也要基於人道的基礎之上,為了美食而使用殘忍的手段虐殺牲畜,這口美食不吃也罷。

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是勇士,作為現代人仍然有美食達人“前仆後繼”地奔赴在尋找美味的路上,對於這一點我們表示支援,還有很多健康的飲食可以創新,並不一定要活吃生吃才能達到鮮美的地步,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