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之:九月九“重陽節”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詩,寫盡了重陽節的思鄉之情,千百年來被人們

代代

傳誦。

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

為重陽節,又稱“踏秋”,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傳統節日之:九月九“重陽節”

“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傳統節日之:九月九“重陽節”

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據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代人們有在秋季拜神祭祖禮俗活動。先秦時期,各地風俗各異,習俗並沒有得到融合流傳,而最早有關重陽節的文字記載可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

到了漢代,重陽習俗得到普及,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使重陽節的習俗得到融合傳播。漢代《西京雜記》中就有收錄重陽節求壽之俗。這也是在文字資料上關於重陽節求壽之俗的最早記錄。

傳統節日之:九月九“重陽節”

在魏晉時期,節日氣氛更為濃烈,特別受到文人墨客吟詠。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到了魏晉時期,人們在重陽節有了賞菊、飲酒習俗的文字記載。

到了唐代,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宮廷到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節日期間還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九月九日重陽“踏秋”與三月三日上巳節 “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所以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傳統節日之:九月九“重陽節”

重陽節在千百年的歷史延續過程中,不斷

融合眾多民俗事項和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

慶祝重陽節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人們一般認為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畫質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一個民俗事項。當然了,金秋九月,天高氣爽,登高遠望不僅可以達到心曠神怡,還

有健身祛病的目的。

傳統節日之:九月九“重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