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樸實無華的七律詩,卻因最後一句流傳千古,還誕生一知名成語

以前,總能看到這樣一句話:“

哪有什麼現世安穩,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是的,每天都有人在某個喧囂的角落為你負重前行,方才有了當下的安穩,現在的寧靜。只是,誰是那個清守安穩的人,誰又是那個負重前行的人?人生除了付出,莫非就是收穫?你所付出的,未必會有等同的收穫,但收穫了,就必然有付出。

今天我們賞析的是一首樸實無華的七律詩,卻因最後一句流傳千古,還誕生一知名成語。

一首樸實無華的七律詩,卻因最後一句流傳千古,還誕生一知名成語

《貧女》

秦韜(tāo)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一個大齡女青年,家貧,自己也沒有什麼好工作,就是個裁縫,到了出嫁的年齡,沒人給他做媒,自憐自傷。縱然內心高潔,不許庸俗同流合汙又有何用?照樣天天為他人做著嫁衣,自己孤單寂寞。

這首詩我一直以為就這意思,但其實並非如此。

一首樸實無華的七律詩,卻因最後一句流傳千古,還誕生一知名成語

詩人秦韜玉生活的時期,是唐朝由盛唐走向晚唐的衰敗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逐漸走向衰落。皇帝不理朝政,宦官掌權腐敗嚴重;經濟衰敗,社會貧富差距大;文學作品內容多消極絕望。晚唐時期的朋黨之爭,使官職選拔方法十分混亂,當時的文人們滿腹才華卻不能科舉及第,成為了這一時代的受害者。

中國文學中有憤世嫉俗的傳統,將自己或賢士的懷才不遇歸咎於政治的混亂、社會風氣的敗壞以及其他人的道德感喪失。

東漢趙壹在他的《刺世疾邪賦》中就感嘆“邪夫顯進,直士幽藏”,李白有《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也憤激地高唱“吟詩作賦北窗裡,萬言不值一杯水”。

秦韜玉的《貧女》繼承了這一傳統,不過通篇用了比的手法,略顯含蓄。

一首樸實無華的七律詩,卻因最後一句流傳千古,還誕生一知名成語

詩中的“貧女”出身貧寒,但既具備“風流高格調”,有美麗的容貌,高雅的氣質,又“敢將十指誇針巧”,對自身的才能十分自負。

可是現在這個時代的人們讚譽喜愛的是“時世儉梳妝”,貧女與時髦的社會主流格格不入,無人賞識她,這讓貧女“擬託良媒益自傷”。

她一方面堅持著自己的品格,“不把雙眉鬥畫長”,一方面又對自己不能出嫁,年年“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處境而哀怨。

詩歌表面上在寫感傷沒有良媒不能出嫁的“貧女”,實際上句句都是出身寒微、仕進無路的“貧士”的牢騷,自嘆沉淪下僚,無人薦舉,自己的才華只能用來為上司捉刀代筆。

一首樸實無華的七律詩,卻因最後一句流傳千古,還誕生一知名成語

作者秦韜玉確實一個“貧士”:長安人,出生於尚武之家,父親擔任過左軍將軍。他自小就有文才,工於詩文,卻累舉不第,後來不得已依附於炙手火熱的宦官

田令孜

,充任他的幕僚,官至判鐵鹽。黃巢起義軍攻佔長安後,秦韜玉隨從唐僖宗入蜀,882年被特賜為進士及第後,田令孜又提升他為神策軍判官,之後不知所終。

生逢末世又懷才不遇,秦韜玉忍辱含垢而謀得一官半職。在唐朝末年,與其說是做官,還不如說是躲避亂禍,最後還落了個壞名聲——當時的世人戲稱他為“巧宦”,即一個善於鑽營諂媚的官吏。

但是據考證,

這首詩便是其因攀附田令孜而招致朝臣厭棄後的痛悔之詞。

一首樸實無華的七律詩,卻因最後一句流傳千古,還誕生一知名成語

總體來說,這首詩透過獨白揭示貧女內心深處的苦痛,沒有典故,語言質樸,以廣泛深刻的內涵,濃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詩蘊有重大的社會意義。詩最後“為他人作嫁衣裳”一句廣為流傳,是人所共稱的佳句。

歷代以文字工作為達官貴人服務的人,常常引用此句以發洩牢騷。“為人作嫁”這一知名成語,也是出自此詩,可見影響之深。

最後,真心希望大家在工作、生活中能勞有所獲,不為他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