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彥宏認為L2之後,進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

回顧過往百年,人們對於未來科技的想象,要麼大大超過現實,要麼顯得過於保守。

2015年,埃隆·馬斯克曾提出:兩年內道路上將有自動駕駛汽車行駛。

當時這一觀點在圖靈獲獎者斯發基斯看來過於樂觀。“以深圳這樣的大城市為例,自動駕駛汽車和人類駕駛汽車共同行駛在城市道路上的情況,幾十年內都不會發生。”

斯發基斯的理由是人類可以獨自學習,預先設想各種場景,處理許多複雜的問題,但計算機離這個情況還很遠。要計算機幫助人類制定決策,又不過分干預人類,還有許多問題值得討論。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在商業領域的高速發展,現實問題不斷被推到臺前,尤其是責任問題。

誰來為事故負責?是駕駛者還是平臺方?這是一個消費者最關心,廠商不可能迴避的問題。

L4及以上級別的責任事故認定相對簡單,這意味著在沒有司機的情況下,廠商可能要為事故負主要責任。L2級別時,主要責任也通常在司機方,這一點在廠商的對外口徑中也是一致的。

L3級別就像是人工智慧半熟未熟的狀態,計算機可以幫助制定一些決策,但是又不能做完大部分決策,有需要司機接管的狀態。於是乎,這個階段的責任認定相對麻煩。

前不久,深圳透過《深圳經濟特區智慧網聯汽車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對自動駕駛車輛使用管理發生交通事故時權責認定做出劃分。

該《條例》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國內關於L3級別以上自動駕駛責任問題劃分的空白。

這背後暗含的資訊是,當一個新興行業走到需要深度討論倫理、法律法規等問題時,通常代表著它已經走過了最早的技術嘗試階段,商業化近在眼前。

壹:自動駕駛:人工智慧的商業見證者

2021 年,人工智慧行業提交的專利數量是 2015 年的 30 倍以上,中國的專利申請數在世界上佔半,並獲得約 6%的授權。

工信部日前公佈的資料顯示,我國人工智慧(AI)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根據9月1日2022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治理論壇上釋出的《2021全球人工智慧創新指數報告》,世界人工智慧產業,進入第一梯隊的只有美國和中國。

隨著人工智慧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各行各業的生產方式在重塑,生產效率在不斷提升。

智慧交通的路網建設、能源水利基礎設施的智慧化、工業企業透過上雲實現降本增效,都是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成果。

截至2021年9月,中國共有880家人工智慧企業,排名保持第二,相比2020年同比增長約7%;人工智慧企業累計獲得462億美元的投資,排名第二,平均每家企業融資額為0。53億美元,排名第一。

在上述這些驚人的資料中,有一點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那就是這些公司往往甩不掉“燒錢”的標籤,隨便拿幾家近年上市公司的招股書來看就能發現,負數成片。

人工智慧火了這麼多年,商業始終是其中的一個軟肋。

眾所周知,缺乏好的商業前景,會讓創業公司增長停滯,鉅額虧損,融資上市困難,即便是大公司也會越來越不接地氣,相關的部門要麼逐漸變成純研究部門,要麼逐漸成為其他業務的一個附庸。

而說到商業應用,進展最明顯的還是在自動駕駛領域。

在中國,百度的蘿蔔快跑7月份累計訂單量超過了100萬單,運營範圍遍及北京、上海等10多個城市,本月初,重慶和武漢分別開放了蘿蔔快跑的全無人商業化運營,為我國無人駕駛的商業化和規模化擴張,提供了國際領先的政策環境。

百度深耕人工智慧領域十年,從最底層AI晶片崑崙,到飛槳深度學習平臺,再到預訓練大模型等都有佈局,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

正是因為有著長年的人工智慧行業積累,在帶領自動駕駛行業走向商業化的過程中,百度顯得要更遊刃有餘。

在近日召開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李彥宏還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觀點,他認為比起L3,L4可能會更先進入商業化。

貳:跳過L3,一種基於現實的考量

以前大家認為,無人駕駛離我們還很遠,連圖靈獎獲得者斯發斯基都認為,實現完全無人駕駛可能需要幾十年。

因此人們把希望更多地寄託在L2+這樣的漸進式路線上,認為自動駕駛的技術路線是先實現L2,再實現L3,最後是L4,L5。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配套也是先L2,再L3,然後才考慮L4。

按李彥宏的觀點,L2之後率先進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而不是L3。

因為L2和L4的事故責任界定都是清楚的,L2出了事兒,責任在司機,這就是為什麼主機廠商不管認為自己的自動駕駛能力有多強,永遠都會說司機仍然要為事故負責。

L4的責任界定也是清楚的,沒有司機的情況下,運營商自然要為事故負責。L4和L5的區別是L4是限定範圍的無人駕駛,L5是不限定範圍的無人駕駛。

L3就不一樣了,司機在需要的時候進行接管,這就使得事故責任很難界定,因此,李彥宏認為L3的普及需要更長的時間。

此外技術和成本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考量。

相較特斯拉、蔚來和小鵬等透過自研L2逐步突破到L3的方式,AI公司因為有人工智慧的技術積累,是有能力越過L3直接普及L4的。

自動駕駛產業有一個相當長的鏈條,包括晶片、感測器、汽車、高精地圖、AI平臺這些節點在內,如果有一個平臺可以在每個環節都做到精益求精,L4的未來似乎也並不遙遠。

拿地圖來說,原廠地圖有多難用,誰用誰知道,都寧願裝個手機支架在車廂內,直接看手機地圖。

其後OEM與專業圖商合作,車載地圖的體驗基本能做到與手機地圖一致,功能僅限於導航定位。

Apollo釋出的百度地圖汽車版2021,在功能體驗上則顛覆了大眾對地圖的認知,互動體驗上與車輛的硬體充分結合,提供AR導航、多屏互動等多種互動手段,支援領航輔助優先、領航輔助路線視覺化展示,便於使用者提前感知道路變化,並實現人工駕駛和自動駕駛自然流暢的接管。

此外,經濟因素也是百度提出可以直接跨越L3的一個現實支撐,要想普及,成本就必須降下來。

去年6月,天風證券對Apollo Moon進行成本收益分析,認為在不考慮安全員的情況下,Apollo Moon 已經達到經濟效益持平 傳統計程車的臨界點。

報告認為, Robotaxi 有望率先在車路協同完成度高的城市與路段普及, 商業化程序亦取決於法規政策落地與政府推動。預測 MaaS 商業化落地的時間維度在 2025-2030 年期間:2030 年在 Apollo GO 覆蓋 100個城市。

簡而言之,百度Apollo在自動駕駛上築起的競爭壁壘已經足夠厚實,完全可以反哺到L4級自動駕駛的研發,進一步實現技術升級和產業落地。

叄:智慧覺醒:近在眼前的未來

一個新事物,從“無人看好”到“無人能及”,決勝往往就在“堅持”二字。科技創新,尤其如此。

我國自動駕駛技術處於世界前列,但機會也稍縱即逝,需要持續推動制度創新,進一步突破政策瓶頸。

有調查顯示,83%的中國人接受自動駕駛技術,中國消費者對汽車網聯化、智慧化的需求,以及歡迎程度、容忍程度等都比較高。

車廠也在主動擁抱自動駕駛。很多汽車主機廠意識到,從零開始做自動駕駛研發,既不經濟又不高效,且沒有競爭力,更願意和百度等有技術支撐的平臺合作。

傳統車企如沃爾沃、一汽紅旗、捷豹路虎、比亞迪、北京現代等多個國內外車企均是Apollo生態內一員。

從實踐情況來看,百度自動駕駛的技術進步速度遠超預期。

李彥宏在2022年WAIC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說:“當我們要在一個城市的某一地區獲得自動駕駛運營資質的時候,技術上一般只要20天左右的準備時間就可以了,因為技術的通用性已經很好,我們的自動駕駛不是透過對特定區域的過渡擬合來實現的。”

目前,與Apollo合作的國內外主流車廠有30多家。百度旗下的集度汽車,也是Apollo的合作伙伴。

今年6月,集度釋出了首款機器人概念車robo-01,量產車型將於2023年上市。它是一款可以自由移動、自然交流、自我成長的智慧汽車,體現了汽車的“智慧覺醒”。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中國未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預計到2030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美元。

由於中國公路交通網路,暫時還不能透過實時的訊號燈調節和車路協同,提升通行效率,降低事故發生率,城市擁堵讓很多人在路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各地為了緩解交通擁堵,不得不實施對汽車的限購限行政策,這遏制了本來應該有的消費需求,也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據百度在各地的實踐資料,透過對交通網路的智慧化改造,可以讓通行效率提升15%-30%。

眼下,百度的智慧交通方案已經在全國50多個城市落地實踐。交通部已經正式將百度列為交通強國的試點單位,在高精地圖、智慧汽車、智慧道路、雲平臺、智慧交通產業生態發展等方面開展試點。

今天,超過10個城市的市民可以體驗到蘿蔔快跑的自動駕駛服務,自動駕駛離我們已經很近。

隨著通行效率的提升,對汽車的限購限行政策很可能成為過去,這些都建立在汽車“智慧覺醒”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