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幹流河道長5400多公里,是我國數一數二的大河。但遺憾的是,航運一直是黃河的“老大難”問題,其存在感遠低於我國的長江、西江流域。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自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試驗以來,黃河下游的河槽被沖刷重塑,通航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流量也更加穩定。按照現有的通航規劃,我國將在2030年實現黃河下游的通航——屆時,黃河航線的“大動脈”將再次打通,下游也有望成為“黃金水道”!

歷史上的黃河航運有多發達?

黃河的水路運輸有久遠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人工挖鑿河流使得各地水系相互打通,黃河流域因此形成了以長安為中心、黃河為主幹,溝通江、淮、河、海的水上運輸系統,此時也是黃河航運的巔峰時期。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清末民初,我國內陸的公路、鐵路開始大量湧現,黃河航運則逐漸被冷落。和水運相比,陸運的優勢更加明顯,具有速度快、運送量大的特點,而且不受天氣限制,更適合大宗貨物的長途運輸。再加上水量、水深條件不佳,黃河的航運事業開始由盛轉衰。

上世紀50~70年代,形勢再度發生轉機。為治理開發黃河,我國制定了

《黃河流域防洪規劃》

,對黃河下游河道進行了多次整治,堅持“以壩護灣,以彎導溜”,區域性航運再次出現。其中,黃河河南段每年的貨運吞吐量為數十萬噸,山東段的貨運更加繁忙,一年水運運輸量達120萬噸(即便如此,規模上和長江航運依然相差懸殊)。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黃河下游河道示意圖

可惜好景不長。進入70年代後,黃河下游開始出現斷流,導致黃河航運多次癱瘓。據統計,1972~1999年共有22年發生了斷流,最嚴重的一年是1997年,河道斷流700多公里,河床乾枯見底,從入海口一直延伸到河南開封。以此為時間節點,黃河下游斷航已有50餘年。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自2002年小浪底水庫建成並投入執行以來,黃河下游再無發生斷流。其中,花園口站、高村站的常年流量已超過

250m/s

,對應河寬為

120~200m

,水深為

1~2.5m

,這為黃河復航再次提供了基本條件。

恢復黃河航運,到底難在哪裡?

恢復黃河航運是大勢所趨,但難度也不是一般的大。航道開發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充足的水深和寬度,第二則是充足的水量。

首先,航道必須要有一定水深和水面寬。

根據我國《內河通航標準》,不同航道等級對水深、水寬有不同的要求:當河道水深為

2.0~2.4m

,最小寬度

60m

時,航道為III級航道標準,可雙向通航駁船

1000噸

;如果水深只有

1.3~1.6m

,最小寬度為

40m

,航道標準則降為V級,雙向通航駁船僅

300噸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其次,航道必須要有充足的水量。

黃河的水文特點之一就是水少沙多,全年徑流僅580億立方米,只佔長江總流量的6%。尤其是在旱季,黃河山東段的水量經常捉襟見肘,多段水位不足1米,難以滿足航運需求。等到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實施後,黃河下游的水量將進一步提高,通航條件也將得到改善。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小浪底庫區等航段已開展客貨運輸

真正棘手的還是黃河的泥沙問題。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多位專家也曾表示:泥沙問題一直是黃河航運的最大“攔路虎”。

據黃委統計:從1950~1999年,黃河下游在50年間淤積的泥沙量達

92億噸

,部分河段已成為二級“懸河”。這種情況直到小浪底水庫運用以後才有所緩解:透過水庫攔沙和調水調沙創造出大流量過程,一來清除了淤沙、提高了水深,二來重新塑造了河槽形態,提高了過洪、抗險能力。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截至2019年汛前,小浪底水庫為下游沖走的泥沙已達

30.17億噸

,河道淤積抬升的趨勢基本得到遏制,最小平灘流量也已經達到

4300m/s

。值得一提的是,小浪底水庫執行後,下游的凌情也有所減輕,高村以上河段已常年不封凍,同樣為黃河復航提供了有利條件。

未來的黃河航運

根據我國1998年的《黃河水系航運規劃報告》(以下簡稱《規劃》),

2030年前後黃河下游航道標準將達到IV級。

《規劃》的遠景目標則更加宏大:

蘭州以下航段全線通航!

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不小挑戰,黃河的航道疏浚將成為重點。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黃河蘭州段疏浚工程

2021年,張金良等專家在《水利水運工程學報》上指出:對水深1。0~2。5m,水寬120~300m河段,只要稍加疏浚就能夠滿足航道的建設標準。現如今,

黃河下游的大清河及東平湖航道、京杭大運河的連通工程正在實施,生態航道也在加緊推進,距離通航目標越來越近。

等黃河的古賢水庫、東莊水庫建成後,水庫衝沙將成為清淤的主流方式,再適當結合人工“挖河闊槽”,就能基本保證黃河航道的長期、穩定執行。

延伸閱讀:長江三峽大壩的通航

和黃河相比,長江干流的航運能力明顯更強。從長江宜賓到重慶航段,即便在枯水期也能通行1000噸級的船舶,僅是這一點就把黃河航運甩在了身後。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長江雖建有三峽大壩,但這並不妨礙航線暢通,因為大壩本就建有通航建築物。通航建築物包括

永久船閘

升船機

,其中永久船閘為雙線航道,單線船閘全長1607m,由低到高分為1~5級,可透過萬噸級的大型船隊。升船機的效率也不低,可一次性透過3000噸的客貨輪。平均下來,每條船過閘需要3~4個小時。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近年來,三峽大壩的通航能力略顯捉襟見肘。由於四川、重慶的貨流量猛增,主力船舶已經上升到5000噸級,過閘貨運量已經超出了三峽大壩的設計通航能力。據統計,三峽壩區目前每天的待閘船舶達800多艘,平均待閘時間為150小時,大大限制了長江黃金水道效益的發揮。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據預測,到2050年時三峽過船的需求將達到2。5~3億噸,而目前透過管理執行也只具備1。6億噸的過船能力。由此可見,長江航運存在著“卡脖子”問題,過船能力亟待升級。

黃河為啥還沒通航?長江航道也被“卡脖子”,兩河差距有多大?

目前,我國正在論證三峽水運新通道工程,工程建成後,三峽船閘將全面告別擁堵問題,徹底解決長江航運的“卡脖子”瓶頸,確保往返船隊順利通航。

對於黃河、長江航運,您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